第二季第七十五集

口出臭氣的國王

《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.卷第十》
一日,比丘們心有疑惑,便向佛陀請示:「世尊!為何提婆達多會對您生起極大瞋心,不聽從教化,終至墮落無間地獄,受大火燒身之苦?」佛陀回答:「提婆達多不只今生不受我告誡而造惡,以致遭受猛火燒炙,無法救拔,過去生中也是如此。諸位比丘!諦聽我說過去因緣。
從前有一個都城,國王名叫制底迦。制底迦福報具足,所以國內物產豐饒、國運昌盛,人民過著富足安樂、無所匱乏的生活。因為具足大福德,每當制底迦王就座之時,就有天人捧持寶座,讓他安坐在空中。
制底迦王有一位統理國政的重要大臣,大臣有兩個兒子,大兒子叫出喜,小兒子叫眾愛。大兒子看見父親處理國事時,有時依循正法治理人民,有時卻違反法度,心中思惟:『我是長子,將來父親過世後,我就會繼承他的職位。到時候,我也難免如父親一般,有時依法行事,有時卻違背法度,如此便造了惡業,必將墮入地獄受苦。既然如此,不如現在出家修行,不是更好嗎?』因此,大兒子至誠懇切地向父親請求出家。父親應允後,他便隨佛出家修行。
後來,這位大臣過世之後,由小兒子繼承父業,也成為國家的重要大臣。他也和父親一般,有時以正法治理人民、有時非法行事。長久下來人民怨聲載道,指責大臣對百姓嚴酷無理。當時,有一位村民在城鎮間往來時,無意中遇見大臣出家修行的兄長。比丘問他:『請問您從哪裡來?』村民說:『我從某城來。』比丘聽見他來自故里,就向他詢問弟弟的近況,村民據實回答:『他做了很多非法之事,對待百姓苛刻嚴酷,大家怨聲載道,日子實在過不下去了!』比丘對他說:『請您安心地回去,不須憂愁煩惱。我一有時間就會回家鄉開導弟弟,令他實行正法,使人民免除痛苦,生活安樂。』

此人聽聞比丘所說,便回到城中告訴親族大臣的兄長即將回來,此消息展轉流傳到治國大臣的耳中,大臣立刻前往皇宮稟報國王:『我的兄長將來此地。』國王說:『很好!如果他回來,就讓他繼承大臣職位。』大臣說:『我長久以來盡心盡力地效忠陛下,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。如果您讓哥哥繼承職位,那我長期以來的效忠,又該怎麼說呢?』國王回答:『我國法律規定由長子繼承父業,不可改變,難道你有其他辦法?』國王思惟片刻後,又對大臣說:『如果你想繼續維持大臣身份,那麼等兄長回來時,你就說:『我年紀比較大。』大臣蒙受國王指示,歡喜而回。
不久,比丘回到故鄉,便來覲見國王。國王和大眾皆起立迎接,唯獨他的弟弟端坐不動。比丘便問:『你是我的弟弟,為何端坐不動,沒有起立迎接我?』大臣回答:『你年紀比較小,我比較大,所以我沒有起立迎接你。如果不相信,我可以證明給你看。我統理國事已久,大王知道我們年紀長幼。我們可以請大王判定方才所言是真是假。』於是比丘向國王請問:『我們兩位誰才是長子?』國王雖知實情,卻故意說妄語:『大臣的年紀比較大,你年紀比較小。』國王的話才剛說完,天人便將他的寶座棄置於地,國王的口中也頓時發出惡臭,四處瀰漫。
比丘見此情景有感而發,便說道:『如果有人打妄語,天人皆會捨棄,口中也會發出惡臭,失去生天之路。大王應當說實語,才能回復如故。
若有人不說誠實語,必定墮落三塗惡道,或是如同水中的魚,招感無舌的果報;或是墮落蛇身,口中生出兩舌。若能得生人道,所在之處會招感久旱不雨或是暴雨不止的災難。若有人不說誠實語,就會如同制底迦王,因造作極重惡業而將墮入無間地獄。』

諸位比丘!這位身為長子的比丘,即是我的過去生;打妄語的制底迦王,就是今生的提婆達多。過去他因為打妄語而招感口出臭氣、天人棄捨的惡報,今生仍然對我起大瞋心,不接受勸告而屢造惡業,因惡業果熟而墮入無間地獄,受無量苦。」
制底迦王因口出妄語,失去天人擁護之福,招感口出臭氣的惡報。而佛陀生生世世口業清淨,不說妄語、惡言,又能以愛語、廣宣正法利益眾生,因而感得梵音聲相,其聲和雅、周遍法界,眾生聞者便生信敬之心,心開意解,消除煩惱。佛弟子應當向佛學習,所有言說誠實無欺,並以正語來廣結善緣、宣揚佛法,如此能得自利利他之無量功德福報。



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:
https://open.firstory.me/user/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/comments
在忙碌的生活中,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,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;所以「僧敲月下門」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,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。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!歡迎您訂閱與分享

2024-11-18
10:15
comments
No Rating

老婦善愛慳貪緣

《撰集百緣經.卷第三.授記辟支佛品第三.(二四)老母善愛慳貪緣》
 
佛住錫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,波斯匿王的後宮,有一位年紀老邁,名叫善愛的宮女,她貪得無厭又非常吝嗇,只顧自己吃吃喝喝,捨不得施與他人。

目連尊者很慈悲,想度化慳貪的善愛老婦,於是著衣持缽,以神通力,從地下忽然出現在老婦面前,向她乞食,老婦厭惡地、不願意供養尊者,而自己獨自享用食物。等她吃完,還有一些剩餘的水果,及清洗碗內殘渣的水,老婦不用。

這時目連尊者就向老婦乞討那些殘果及洗食器的水,老婦不耐煩地給了目連尊者。尊者接過這些後,即刻躍升虛空,作十八種神變,促使老婦生起慕道之心。老婦親眼看見尊者的種種神變,知道是聖人,心裡生起敬仰與慚愧,立即誠心懺悔。老婦當天晚上命終,投生於曠野之地,在一棵樹下,食野果、飲生水以活命。

有一天,波斯匿王帶領群臣到曠野打獵,因為奔馳追逐鹿群,疲憊又口渴,看到遠處有一棵樹,樹下有人,於是往那棵樹奔馳而去,希望能得到水以解渴。當離樹不遠時,卻見前方有火燄生起,阻止人靠近,從燄火中看過去,見一人坐在樹下。

大王問:「你是誰?為何在這樹下?」那人回答:「我過去生是大王後宮年邁的宮女,名叫善愛。因為慳貪吝嗇,命終後投生於此。希望大王慈悲憐愍,為我設齋,供養佛及僧眾,使我脫離這衰頹鄙陋、充滿罪惡之身。」大王問:「如果為你供佛齋僧,所培植的福報,我怎麼知道你已經得到?」那人回答:「供佛齋僧,必得福報,大王一定能看到。」

波斯匿王聽後,勅令兵眾:「每隔一百步站立一個人,使訊息可以清楚傳達。我此刻先回城內,為樹下的人供佛齋僧。若是那人得到福報,你們要立刻將所見到的事,一個傳一個,讓我知道,就可以知道事情的真假。」

波斯匿王進城後立即設齋,恭請佛及眾僧慈悲應供,佛的祝願才剛說完,樹下的人面前自然出現各種美味佳餚。經過兵眾們的傳達,波斯匿王知道了供佛齋僧能增福報,是真真確確的事。因此,波斯匿王在佛前生起深刻的敬仰與信心。佛知道大王得度因緣已至,於是為大王說妙法,當下波斯匿王即得須陀洹果。諸比丘們,聽聞世尊所說,皆生歡喜心,深心奉行世尊教化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《分別善惡報應經》提到,齋食供養佛及眾僧,能得到十種功德:一壽命延長,二形色圓滿,三肢節多力,四記憶不忘,五智慧辯才,六眾覩歡喜,七豐足珍寶,八人天自在,九命終生天,十速證圓寂。老婦善愛因慳貪,命終未能超生善道;波斯匿王受老婦之請求為其供佛齋僧,親見勝妙的功德,一念敬信,即得須陀洹果。透過供佛齋僧之殊勝功德,捨除慳貪的習氣,種下出世解脫之淨因。
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:
https://open.firstory.me/user/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/comments
在忙碌的生活中,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,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;所以「僧敲月下門」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,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。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!歡迎您訂閱與分享

2024-10-14
06:50
comments
No Rating

輔相聞法離欲緣

《雜寶藏經.卷第八.(九八)輔相聞法離欲緣》
昔日,佛在王舍城弘化時,頻婆娑羅王的大宰相經常隨同國王前往佛所,聽佛說離欲法。因為這個緣故,宰相與妻子間的互動減少,宰相夫人因此心生惡念,找來毒藥放在飲食中,請佛來應供,想要毒害佛。
宰相察覺到妻子懷有惡意,就向妻子索要有毒的飲食,妻子不願意給,而是給了無毒的食物。此時,佛已來到宰相家,宰相稟白佛:「這些食物不可食用。」 佛問:「何故不可食用?」 宰相回答:「有毒。」佛說道:「世間上的毒,最毒的是貪、瞋、癡三毒,此三毒我都能消除,這小毒豈能傷害得了我?」佛食用了這些有毒的食物後,並沒有任何異狀,宰相夫人因此對佛生起信心。佛即為說法,宰相夫婦二人聞法,證得須陀洹果。比丘們見此情景,皆讚歎此事殊勝稀有!
佛說道:「不僅是今日,在過去世,我也曾度化宰相夫婦。過去,迦尸國王有一位有智慧的大臣,名叫比圖醯,經常以正道輔佐國王及眾臣,使大家都能行善。當時有一明相龍王,常到比圖醯的住所聽其說法,也因此與妻子的互動減少。龍王夫人遂生起瞋恚心,說道:『只有以比圖醯的心來祭火,喝比圖醯的血,我才能活下去。』
當時有一與龍王夫婦交往密切的夜叉,聽了龍王夫人的話,說道:『我可以取得妳想要的。』夜叉便從龍王夫人那裏拿了如意珠,然後化作商人,前往迦尸國。夜叉來到國王面前,向國王挑戰,玩樗蒲比賽。夜叉以如意珠作為賭注,迦尸國王則以國土、庫藏、及比圖醯大臣當作一份賭注。比賽結果,夜叉得勝,他不要國土、庫藏,只要比圖醯一人,同時將如意珠送給國王。
國王問比圖醯大臣:『你願意跟夜叉走嗎?』比圖醯回答:『願意。』夜叉就帶走比圖醯。比圖醯問夜叉:『你帶走我,有何意圖?』夜叉不回應。比圖醯一再詢問,夜叉便說道:『龍王夫人想用你的心來祭火,還想要喝你的血。』比圖醯說道:『若你現在殺了我,帶走我的心和血,可是,所有人的心和血都一樣,又如何能知道你獻上的究竟是誰的心和血?須我心者,欲得我智;須我血者,欲得我法。你現在不要殺我,帶我一起去見龍王。』夜叉聽了比圖醯這番話,心想:『此人實是智者。』便將比圖醯帶至明相龍王的住所。
明相龍王一見到比圖醯,便滿心歡喜,比圖醯隨即為其說法。龍王夫婦及眷屬們聞法後,都生起敬信心,皆發心受持五戒,一旁的夜叉眾也受持五戒。閻浮提的龍眾與夜叉們,紛紛帶來各種珍寶贈與比圖醯。比圖醯乃將這些珍寶轉送給國王及人民。當時閻浮提的人、龍、鬼等,皆受持五戒、修行十善。」
佛接著說道:「那時有智慧的比圖醯大臣,是我的過去身;明相龍王,是現在的善見宰相;龍王夫人即是現在的宰相夫人;當時的迦尸國王,是現在的舍利弗;那個夜叉,是現在的目連。」
公案裡,對於懷惡心的龍王夫人和宰相夫人,佛皆能慈心教化,乃至度化了閻浮提的人、龍、鬼等,使皆能受持五戒、修行十善。佛慈心廣大,遍諸有情,始終不疲不厭地救度化導,只為令眾生聞法解悟,脫離苦海。為佛弟子,當隨佛學,對眾生常生慈憫心,以寬廣的心量,隨方應化,於成就一切眾生的同時,也能逐漸圓滿六度萬行。
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:
https://open.firstory.me/user/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/comments
在忙碌的生活中,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,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;所以「僧敲月下門」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,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。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!歡迎您訂閱與分享

2024-10-08
07:57
comments
No Rating

受持三皈五戒的功德

《阿那邠邸化七子經》
昔日,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化。
當時,須達多長者的七個兒子尚不信佛、法、僧三寶,亦未皈依三寶,且會殺生、偷盜、邪婬、妄語、飲酒。一天,須達多長者告訴七個兒子:「你們應該皈依三寶,且不要再殺生、偷盜、邪婬、妄語、飲酒,這些切莫再犯。」兒子們回答:「我們沒有意願要皈依三寶,也沒辦法做到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婬、不妄語、不飲酒。」須達多長者於是告訴兒子們:「我給你們每人黃金千兩,你們要依我說的做,要皈依三寶,而且要戒除殺生、偷盜、邪婬、妄語、飲酒這些不良行為。」七個兒子得到黃金千兩後,便依著父親的要求,皈依三寶,而且不再殺生、偷盜、邪婬、妄語、飲酒。
須達多長者給兒子們每人千兩黃金,並讓兒子們都受三皈、五戒後,便前往佛所在的祇樹給孤獨園,頂禮佛,然後在一旁坐下。須達多長者稟白佛:「我有七個兒子,他們原先對於佛法並不信受,也未皈依三寶,而且不持五戒,會殺生、偷盜、邪婬、妄語、飲酒。今日,我給七個兒子每人千兩黃金,要他們皈依三寶,並受持五戒。請問佛,我這七個兒子可有善根福德?將來可否因皈依、受戒的因緣而獲諸功德?」
佛回答:「善哉!善哉!長者你這七個兒子因為皈依三寶,及受持五戒,已具足諸善功德,我為你詳說這七子將來所獲的福報。
在北方有一揵陀賴國,城名石室,國土豐饒,人口眾多。此國有伊羅波多羅大寶藏,此寶藏能出無數金銀、珍寶、硨磲、瑪瑙、珍珠、琥珀、水晶、琉璃等各種妙寶。這個國家的國人,隨心所欲取用這些珍寶,歷經七年七月七日,伊羅波多羅大寶藏始終不曾減少。長者你這七個兒子因為受持三皈、五戒所獲得的功德,勝過伊羅鉢多羅大寶藏,及七子所擁有的七千兩金百倍、千倍、百千倍、無數倍。
還有一迦陵渠國,城名蜜絺羅,國土肥沃,穀米豐熟,人口稠密。此國有般籌大寶藏,此寶藏能出無量的金銀、硨磲、瑪瑙、珍珠、水晶、琉璃、珊瑚、琥珀等珍寶,任憑國人隨心所欲取用,歷經七年七月七日,寶藏始終無有減少。長者你這七個兒子所擁有的七千兩黃金的百倍、千倍、百千倍、無數倍,加上般籌大寶藏,皆不及七子受持三皈、五戒所獲得的功德。
又有一鞞提師國,城名須賴吒,此國有賓伽羅大寶藏,此寶藏能出無數珍寶,金銀、硨磲、瑪瑙、珍珠、琥珀、水晶、琉璃等。任憑鞞提師國的人民隨心所欲取用,歷經七年七月七日,賓伽羅大寶藏始終無所減少。長者七個兒子所擁有的七千兩金,乃至七千兩金的百倍、千倍、百千倍、無數倍,加上賓迦羅寶藏,皆不及七子受持三皈、五戒所獲得的功德。
又有一加尸國,城名波羅奈城,此國有蠰伽大寶藏,此寶藏能出無量的金銀、珍寶、硨磲、瑪碯、水晶、琉璃、珍珠、琥珀等。長者七個兒子所擁有的七千兩金的百倍、千倍、百千倍、無數倍,加上此蠰伽大寶藏,也不及七子受持三皈、五戒所獲的福報。
即使讓閻浮提十六大國的男女老少,隨其所欲取用伊羅波多羅大寶藏、般籌大寶藏、賓伽羅大寶藏、蠰伽大寶藏這四大寶藏所出的金銀、珍寶、硨磲、瑪瑙、珍珠、琥珀、水晶、琉璃等各種寶物,歷經七年七月七日,四大寶藏皆無絲毫減少。長者七個兒子所擁有的七千兩金,及此四大寶藏的百倍、千倍、百千倍、無數倍的珍寶,皆不及七子受持三皈、五戒所獲的福報及功德。」
佛接著說偈:「伊羅鉢乾陀,蜜絺及般籌,賓伽及須賴,蠰伽波羅奈。
如此四寶藏,種種珍寶滿,無數不相及,所作功德果。」
佛又為須達多長者宣說妙法,令其心開意解。長者聞佛開示,心生歡喜,於是從座而起,偏袒右肩,右膝著地,合掌向佛,稟白:「為了七個兒子得以供養修福,我欲以甘露飲食供佛齋僧。願佛及眾比丘僧接受我的祈請。」佛默然應允。須達多長者頂禮佛後,即返家準備供佛齋僧的飲食,並敷設坐具。
齋供時刻將至,長者遙請:「齋食已準備好,請佛慈悲前來應供。」佛即著衣、持鉢,與眾比丘弟子一同至須達多長者的家宅應供。佛和比丘們都安坐後,長者及七個兒子一同來至佛前,頂禮佛,然後退坐一邊。此時,長者稟白佛:「我給這七個兒子各千兩黃金,要他們皈依三寶,並受持五戒。請佛慈悲為我這七個兒子說法,使其對佛法有正確的了解。」隨後,長者與七個兒子們親自奉上甘美佳餚供養佛、比丘僧眾。
佛用齋畢,便為長者的七個兒子說法,七子都很虔敬地聽法。佛為開示苦集滅道四聖諦法,七子聞佛所說,各各盡除諸塵垢,心無瑕穢,當下得法眼淨。此時長者的七個兒子對於佛法已諦信無疑,發自內心皈依三寶,並真誠地發願受持五戒。佛為須達多長者及七子重說法要後,即起座離去。
須達多長者及其七個兒子,聞佛說法,皆心生歡喜,信受奉行。

公案中,須達多長者以善巧引導七個兒子皈依三寶、受持五戒,獲福無量,並把握因緣供佛齋僧,親聞佛說法,對佛法具足正信、正見,得法眼淨。古德云:「道在紅塵鬧市修,全憑五戒作根由。」五戒為一切佛戒之基石。《受菩薩戒儀》云:「三歸五戒得人身。」受持三皈五戒,是修行學佛的根本。今生得遇三寶,當把握因緣皈依、受戒,以此功德,得以常隨三寶,學習正法,解脫煩惱,咸獲安樂。

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:
https://open.firstory.me/user/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/comments
在忙碌的生活中,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,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;所以「僧敲月下門」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,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。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!歡迎您訂閱與分享

2024-09-30
10:50
comments
No Rating

佛為説齋戒法

《優陂夷墮舍迦經》
昔日,佛在舍衛國弘化。當時,城東有一位婦女的孩子名叫蕪耶樓,因此大家稱呼這位婦女為蕪耶樓母。某月十五日,佛應蕪耶樓母之請,到其家中說法。一位奉持佛戒的女子,名叫墮舍迦,在當天早起沐浴,同時也令她的七個媳婦都沐浴、換上乾淨整潔的衣服,並在正午前用完齋,飯後洗手,之後便帶著七個媳婦一起到佛所在處,頂禮佛。
佛問墮舍迦:「今日為何一早沐浴,並穿上乾淨的衣服,與媳婦們一同來此?」墮舍迦回答:「今天是十五日,是我齋戒之日。我聽聞一個月中有六個齋戒日,我與媳婦們都受持齋戒,因此不敢有所懈慢。」
佛告訴墮舍迦:「佛說的正齋法有八條戒。持守八關齋戒,得以度脫世間,不再墮三惡道,且所生之處常有福澤庇佑,並因持戒因緣,將來得以成就佛道。
佛說的正齋法是什麼?一個月中有六個齋日,即每月初八、十四、十五、二十三、二十九和三十日。持守齋戒者,在齋日當天早上起床後,要告訴家中的人:『今日我持齋,今天家中切莫飲酒、爭吵、或談論錢財:處理家中事,意所念、口所說,當如阿羅漢。』阿羅漢無殺生的念頭,齋日持戒,心念應當如阿羅漢,對眾生無打殺意,且能護念畜生及蟲蛾,使其安全生存。齋日這天,從白天到晚上都要持守不殺生戒,這是第一條戒。
齋戒當日,持意當如阿羅漢。阿羅漢無貪心,不貪戀世間,一點點的貪念都沒有。齋戒日應如是持守,而富有者,應當行布施,貧窮一無所有者,也應懷布施之心。此為第二條戒。」
齋戒當日,持意當如阿羅漢。阿羅漢不畜養婦女、不思念婦女、不貪戀女色,更無淫欲之念。齋戒日應如是持守,此為第三條戒。
齋戒當日,持意當如阿羅漢。阿羅漢不妄語、也不說話傷人;要說話,即說佛經,不說話時,心中只思善法。齋戒日應如是持守,此為第四條戒。
齋戒當日,持意當如阿羅漢。阿羅漢知道飲酒是不良善的行為,不飲酒、不想念酒,也不會有想要飲酒的心念。齋戒日應如是持守,此為第五條戒。
齋戒當日,持意當如阿羅漢。阿羅漢不貪愛歌舞,不喜聞音樂聲,也不貪愛花香氣。齋戒日應如是持守,此為第六條戒。
齋戒當日,持意當如阿羅漢。阿羅漢不在高廣大床上睡臥,也不會有想要在高廣上好床鋪上睡臥的心念。齋戒日應如是持守,此為第七條戒。
齋戒當日,持意當如阿羅漢。阿羅漢在正午時用齋,午後到隔日天亮前不再進食,但可喝蜜漿。齋戒日應如是持守,此為第八條戒。
佛又告訴墮舍迦:「譬如有人頭髮上有污垢,洗完頭後,便歡喜地說:『我頭髮上的污垢已經除去了。』持守八關齋戒一日一夜圓滿者,心中的惡念已除,回復善念,隔日也會很歡喜地說道:『持守佛戒原來如此,能除去心垢。』
又譬如有人身上有很多污垢,到水中將身上的污垢都洗掉,從水中出來,就開心地說道:『我身上的污垢已去除,身體感到很輕鬆。』若有人持守八關齋戒一日一夜,隔天也會很歡喜,心思正法,並想著:『何時可以得道,使我的心不再向外攀緣,心能專一,志求無為之道。』」
佛接著說受持正齋法的功德,並說八關齋戒是為了讓在家居士能隨分隨力修學戒法而制,勉勵墮舍迦及其媳婦誦念此正齋法八戒。
墮舍迦及其七個媳婦聞佛所說,至誠頂禮佛後離去。
佛制定八關齋戒,是讓在家居士能於一日一夜方便受持的戒法,種出世勝因。《佛遺教經》云:「戒是正順解脫之本。」戒能「防非止惡」,透過持戒來規範日常的身口意,於外不犯過失,於內端正心念、清淨自心,斷惡修善,清淨三業,必能進趨解脫之道,成就無上菩提。
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:
https://open.firstory.me/user/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/comments
在忙碌的生活中,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,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;所以「僧敲月下門」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,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。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!歡迎您訂閱與分享

2024-09-23
08:37
comments
No Rating

佛為眾生除疫因緣

《佛說菩薩本行經.卷第二、三》
過去在毘舍離國,有一名叫阿波羅利的毒龍,有大神力,甚為毒惡。毒龍於國境中興大風雨、降大雹霜,傷害五穀莊稼,使得草木乾枯,很多的百姓餓死;因為疾疫而死亡的人,更是難以計數。於是世尊以慈心現大神變,降伏毒龍、驅除災疫,使摩竭國中五穀豐收,人民眾病除癒,遂得安樂,疫鬼便轉往毘舍離國。
此時,世尊來到毘舍離國,在城門處說了一偈:
「在地諸天神,虛空住諸天,諸來在此者,皆當發慈心。
晝夜懷歡喜,當隨正法言,勿得懷害意,嬈惱諸人民。」
世尊說了這段正真、微妙之語時,各種疫鬼皆遠離此地,又去了摩竭國,因此毘舍離的人民眾病蠲除。隨後世尊又至摩竭國,疫鬼就回到了毘舍離國。就這樣,世尊在兩國之間往返七次,說道:「我從無數劫以來,所作種種功德、發大誓願,現在要以此端正、真實的願行,除去一切眾生的身心病苦。」
世尊又言:「過去世中我曾為尸毘王,為了救一隻鴿子,割下自己的身肉,立大誓願除去一切眾生的危險;作摩訶薩埵太子時,曾捨身命餵食餓虎;作舍尸王時,曾以自己的身肉供養病人十二年之久;作阿彌陀加良王時,曾調配藥物來治自己的病,正欲服用時,一位生病的辟支佛前來乞藥,於是捨下自己的藥供養給辟支佛,並發大願令眾生一切病皆除癒。
作修陀素彌王時,端正了迦摩沙颰王的知見、消泯了十二年的毒誓,使百位國王免於死亡;作須大拏太子時,常好行施,甚至布施了自己的妻子及二子;作摩休沙陀太子時,以藥療癒眾生疾病,又入大海取得摩尼寶珠,除去眾生的貧困。

作摩訶婆利王時,以身肉供養病人二十四天;作羼提婆羅仙人時,手足即使遭受切割截斷,也不曾起絲毫瞋恚之念;作迦尸王時,百姓得了瘟疫病,以受持八關齋戒之功德,發大慈悲回向利益眾生,百姓之病因此皆得痊癒;作毘婆浮解咒師時,人民得了瘟疫病,自己則以身體血肉供給疫鬼食用,解除咒語,讓大眾身上各種疫病皆得除去。
作梵天王時,曾為一偈語,剝自身皮書寫經文;作毘楞竭梨王時,為一偈語,寧於自身釘千根釘;作優多梨仙人時,更為了一偈語,剝皮為紙、折骨為筆、用身血為墨,寫下偈語。
作跋彌王時,看見路旁一棵毒樹,毒樹的葉子掉入人民飲用的水源當中,所以國中人民盡得瘡病,於是立即將毒樹根除,再以火燒盡,人民的瘡病半數痊癒;然而另有一半的人尚未康復,我向醫生詢問原因,醫生提到:『這些人的瘡病較嚴重,需要吃魚肉,方能康復。』當時,跋彌王聽了醫生的建議,立即來到水邊,爬上岸邊的樹,求願作魚:『我願作魚,以身肉供養眾生,幫助眾生脫離病苦,更願以此功德,上求佛道,解除一切眾生無量的身病與心病。若真能如我所願,所有來食我肉的眾生,就能眾病盡癒。』隨即從樹上投身水中,化作一條魚,並開口說道:『若有生病的人來食用我的肉,身體一定能康復。』人民聽到魚所說的話,紛紛前來分取魚肉,食用後,各種疾病皆得痊癒。」
世尊說道:「我過去生生世世所做所行、所立的誓願,如今都一一實現。現在更要以無上真理化導眾生,為一切眾生除去災禍。」佛即化身作兩頭,一頭看毘舍離國,一頭看摩竭國,疫鬼只得全部歸向大海,於是百姓諸病皆悉痊癒,兩國境內五穀豐收,人民安樂,世尊廣弘佛法,化導人民,使大眾心中的貪欲煩惱皆得釋然,回復清淨,大眾精進行道,皆大歡喜。

此時,諸比丘異口同聲地讚歎:「如來無量功德,甚奇!甚特!不可思議!」
世尊為使眾生永離疾疫、畢竟安樂,於是化作兩頭,一頭看毘舍離國,一頭看摩竭國,疫鬼只得盡歸大海,百姓聞法修行,終得安樂。世尊以大慈愍,拔濟眾生出離苦海,乃至三千大千世界無一處非捨身命處。為佛弟子,應當效法諸佛累劫恆行布施、利益眾生的發心,在生活中廣修供養,自利利他,行菩薩道,永不退轉。

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:
https://open.firstory.me/user/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/comments
在忙碌的生活中,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,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;所以「僧敲月下門」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,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。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!歡迎您訂閱與分享

2024-09-16
10:01
comments
No Rating

生漏梵志皈依佛本緣

《增壹阿含經.卷第二十六.等見品第三十四(一○)》
過去,佛陀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弘化之時,有一位名叫生漏的修行梵志來到園中,恭敬頂禮佛足後,坐在一旁。當時,梵志向佛陀請法:「世尊!請問是什麼因緣與作為,使得百姓流離、人民減少,甚至亡國滅種?讓曾經繁榮的都城,如今只剩斷垣殘壁,昔日人民集聚之處,轉眼今日成了荒草土丘?」
世尊回答:「梵志!由於當地人民多行非法之事,導致過去的城邦如今變成廢墟,本來人民聚集的繁華城市,今日成了雜草叢生的荒丘。因為當時的人們生性慳吝貪婪,愛欲煩惱熾盛,導致風雨不調,農作物無法成長,因此街上滿是餓死的災民。梵志當知!由於這些因緣,使得一個國家民生凋殘,走向衰敗。」
「再者,梵志!因為人民多做違背天理、法紀之事,進而招感雷、電、霹靂等大自然的災害,天降冰雹、暴雨殘壞農作穀苗,當時人民因而喪命者不計其數。」
「梵志!這些人民多做非法之事,彼此惡性競爭,或拳腳鬥毆、或投擲瓦石等兇器互殘喪命。所以,當人們已慣於違法鬥爭,不再安居樂業,社稷動盪不寧,便引起國家之間兵戎相見,戰火四起,無數眾生橫死於戰火刀箭下。梵志!由於此等惡業因緣,讓民生蕭條,國勢衰敗。」
「還有,因為百姓們目無法紀,護法善神不再庇佑,於是災難乘虛而入,使得人們或遭逢困厄、或疾疫肆虐,導致長臥在床。除了少數痊癒之外,多數都因罹患疾疫而病亡。梵志當知!由此因緣,讓國家人民蕭條,國勢由強盛轉向衰敗。」
生漏梵志聽聞佛陀的開示,說道:「世尊!您一語道破一個國家從鼎盛轉向衰敗的因緣,實在是如您所言,昔日繁華的城鎮,今日已經毀滅,本來人民聚集之處,現在已成荒草土丘。因為人們常行非法之事,心生慳貪嫉妒,進而造作邪業,便招感風雨不調,五穀不熟、人民不豐。貧困的生活讓更多百姓為非作歹,於是天降災變,摧毀田裡的穀苗農作,饑困的百姓更加貪婪無厭,使得國王也不安寧,上下相爭動搖國本,在各地興兵互相攻伐,戰亡的軍民難以計算,大片國土淪喪進而荒蕪,難民流離失所。」
「世尊!您的開示真是圓滿而深入人心,一切的災患皆由違法喪義的惡行所招感。正如同盜賊被官兵捉到後便處以死刑,賊人起了偷盜之心為因,伏法受刑是果;因為邪業日益叢生,讓非人等眾生正好乘虛而入,由此因緣便得命盡,因而人民大幅減少,所以城廓荒無,無人居住。」
「世尊!今日所聞獲益匪淺,您的智慧法語,猶如讓眼盲者能夠重見天日,在幽暗中得到光明,引導我們歸向正道。我今聽聞佛陀所開示法要,發願皈依佛法僧三寶,受持五戒成為佛陀的在家弟子,盡此一生不再殺生。」
「世尊!我所乘騎的象馬是為波斯匿王、頻毘娑羅王、優填王、惡生王、優陀延王等諸王祈福所得到的賞賜,但如今我已皈依成為佛弟子,我將不再乘象騎馬。當我偏袒右肩時,懇請世尊接受我的禮拜!假設在路上行走時遇見您,懇請佛陀慈悲接受我的禮敬,以表恭敬。」
世尊慈悲應許生漏梵志的請求,於是生漏梵志滿心歡喜地對世尊說:「我願皈依佛陀,唯願世尊允許我成為受持五戒的在家弟子。」
佛陀並進一步為生漏梵志漸次闡明佛法,令其心生歡喜。生漏梵志聞法後起身告退離去,滿懷法喜,依佛所教如實修行。 
世人長迷不識因果,起貪瞋癡之心念、犯殺盜淫妄之行,在起惑、造業、受苦的輪迴中循環不已。「三界唯心,萬法唯識」,一切外境,唯心所現,世間的天災地變正是內心貪、瞋、癡三毒所招感。明白此理,應當時時讓這念心回復清淨,斷惡修善,勤修戒定慧,息滅貪瞋癡。「心淨則佛土淨」,人人如此則天地風調雨順,世界太平。
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:
https://open.firstory.me/user/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/comments
在忙碌的生活中,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,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;所以「僧敲月下門」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,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。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!歡迎您訂閱與分享

2024-09-09
08:13
comments
No Rating

懺悔得解脫

《增壹阿含經.卷第三十.六重品第三十七(六)》
過去,佛陀在祇樹給孤獨園弘化之時,有一天舍利弗尊者來到此處,頂禮世尊後坐於一旁,說道:「世尊!我已經在舍衛城夏安居畢,決定遊方度化。」世尊說:「現在正是時候。」於是,尊者即從座起,頂禮後便自退去。
尊者離開不久,有一位心懷誹謗惡意的比丘,向世尊稟報:「舍利弗與諸位比丘共相鬥諍,不行懺悔,而現在正於人間遊行教化。」世尊則告訴另一位比丘:「你速往舍利弗處,說世尊找他。」接著吩咐目連尊者及阿難尊者:「你們去通知比丘們到世尊這裡,舍利弗所入三昧,將在如來前作師子吼。」諸比丘於是聚集到世尊所處之處,頂禮後坐在一旁。
佛陀對舍利弗說:「你離開不久,有比丘告訴我:舍利弗比丘與諸位比丘共諍,不但不悔過,還要去人間遊化。他所說的是事實嗎?」尊者回答:「如來知道事情的真相。」佛陀說:「佛知道,但大眾並不知道真相,所以各懷狐疑。你在大眾面前,可以將此事說明清楚。」
舍利弗告訴佛陀:「我自出生至今,年歲將近八十,常自思惟,我未曾殺生也不妄語,即使在遊戲時也不妄語,也未曾與任何人爭論;如果人在心散亂時,或許會有這樣的行為。但是,世尊!我心意清淨,怎會與修梵行之人共相鬥諍呢?如同大地,納受清淨,也接受不淨物,即使是屎尿穢惡、膿血涕唾,大地不嫌穢惡全都接受,我也是如此。世尊!我心無動搖,怎會與修梵行之人共諍而後遠遊行化?心意散亂之人才會如此,我今心正,怎會與修梵行之人共諍後而遠遊行化呢?
又如同水,能將好的東西清洗乾淨,也能將不好的東西清洗乾淨;水不會想:『我只清潔此物,而不顧彼物將之置於一旁。』我也像水一樣,沒有分別彼此之想,故不會與梵行之人共鬥諍後而遠遊行化。猶如熾火焚燒山野,並不會分別美醜,一切盡燒不作他想;也如同灑掃時,不會分別好醜,統統將掃除乾淨,不起其他念頭;也像無雙角的牛,性情良善,易於駕馭,能隨牧牛者心意而受調伏。
世尊!我心如是,沒有起任何傷害別人的念頭,怎會與人共諍而遠遊?就像是旃陀羅女,身穿破舊衣服,在各處乞食,無他雜念只求溫飽。世尊!我亦如是,心無雜想,怎會與人諍訟,然後又遠遊呢?也像是盛裝膏脂之器,處處破漏,有目之人都能共睹膏脂從大小破裂處漏出。世尊!我也是如此,九孔之中,流出涕、唾、尿、屎種種不淨之物,我觀自身不淨,又豈會與梵行人共諍?猶如一位相貌端正的少女,若以死屍繫縛在她的頸背,女子一定極為厭惡。世尊!我厭患此身,就如同少女厭患死屍,我怎麼會與梵行人共諍而遠遊?世尊知道事非如此,那位比丘也應當知道,如果如其所說真有其事,願那位比丘接受我的懺悔。」
這時,世尊告訴那位比丘:「你現在應該深自悔過。」比丘心懷悔懼,即從坐起,頂禮如來後稟白:「我知道自己毀謗舍利弗尊者的過失,唯願世尊接受我的懺悔。」世尊再次說道:「比丘!你應該去向舍利弗求懺悔。」
比丘便到舍利弗面前頂禮後說:「請求您接受我的懺悔,憐憫我的愚昧、不辨真偽。」世尊告訴舍利弗:「你可以接受此比丘的悔過,並以手摩其頭。因為,如果你不接受此比丘的懺悔,他的惡果將要現前。」於是,舍利弗以手摩比丘的頭,說道:「此乃愚昧、迷惑之行,我聽許你的懺悔!然而,佛法極為深廣,若能即時悔過,便是善行!我接受你懺悔,日後切莫再犯。」
經過三次懺悔之後,尊者說:「記住!千萬不要再犯了,因為有六種過失會墮入地獄,有六種善法得生天界,有六種法門可至涅槃。是哪六種過失會墮入地獄?第一,心生誹謗他人、謀害他人的念頭;第二,不但起了害心,還因此歡喜得意;第三,不僅自己起害心,更教唆他人害人;第四,害人得逞而心生歡喜;第五,得知被誹謗人的狀況,如果對方受害,自己便很歡喜;第六,如果害人不成,便懷憂愁。以上六種過失,使人墮於惡趣。
有哪六種善行,可生於善處呢?所謂的身戒具足、口戒具足、意戒具足、命根清淨、不起殺害之心、不生妬嫉心;有此六種善法,可令人生於善處。
哪六種法門可至於涅槃?所謂的六思念法。第一,身行慈無瑕穢;第二,口行慈無瑕穢;第三,意行慈無瑕穢;第四,若得到各種供養,都能利合同均,毫無貪悋;第五,持守禁戒,淨無瑕疵,此為智者所重視。第六,戒法具足,能分別正見、邪見,深信賢聖出離生死之要,便能解脫煩惱苦本。對以上的法門都能清楚明白,依此六法修習,得以至於涅槃。比丘!你們應當勤求方便,在此六法上修學、行持。」
那位悔過的比丘,再次從座而起,頂禮舍利弗,說道:「我再次懺悔自己的愚迷,唯願舍利弗您再次接受我的悔過,從今以後,我不再犯過。」尊者說:「我聽許你的懺悔!賢聖之道,心量廣大如虛空,只要你真誠改往修來,不復再犯。」當時,那位比丘聽聞舍利弗所說,歡喜奉行。
故事中,一時愚昧、毀謗聖者的比丘,即時覺非、真誠懺悔,免於墮入惡道之苦。修行過程中,難免會犯過失,若能時時返照身口意業,覺察有過,真心懺悔,改往修來,便能滅罪生福。如《十住論》云:「於諸福德中,懺悔福德最大,除業障罪故。」進一步發願持戒清淨。藉由懺悔、持戒等加功用行,增福增慧,消除修行過程中的種種障礙,更重要的是發菩提心,如是精進行道,無有退轉,最終定能成就善法、得至涅槃。
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:
https://open.firstory.me/user/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/comments
在忙碌的生活中,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,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;所以「僧敲月下門」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,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。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!歡迎您訂閱與分享

2024-09-02
11:51
comments
No Rating

以八正道度生死流

《增壹阿含經.卷第三十九.馬血天子問八政品第四十三之二(六)》
往昔佛陀與五百位大比丘在摩竭國神祇恆河水邊時,世尊告訴所有比丘:譬如摩竭國中愚惑、少智慧的牧牛人,想要驅趕牛群從恆河的此岸到達對岸,卻不事先了解兩岸間的地形何處深、何處淺,便驅趕牛群入河,讓瘦弱的牛先走,年幼的小牛走到河的中央,由於體態瘦弱,無法過渡到對岸。再者,不肥不瘦中等體型的牛,因為被前面的牛群困在河流中央,同樣無法過渡,而生苦惱。此外,即便身強有力的牛隻,也同樣受困在水中。
僧團中的比丘也是如此,如果心意闇鈍、缺乏智慧,無法善分別生死因果,不能分辨邪法,想度過生死之流,卻不勤習戒法,便會使魔王波旬得其方便,趁虛而入。所以若想從邪道求得涅槃,希望超越生死,這是永遠不可能的。這樣不但自己造惡業,也將使他人墮於罪業之中。
就好比摩竭國中聰明有智的牧牛人,想把牛從此岸驅趕至對岸,就會先觀察河床地勢的深淺,先驅策力氣強壯的牛到對岸,再驅趕中等體型的牛隻,其次再讓較瘦弱的牛群跟上,小牛就跟隨在其後也得以過度到對岸。
比丘們!如來也是如此的,善於觀察今世、後世,觀察生死之海及邪魔之徑路,自己以八正道度過生死之難,再以八正道之法,度化尚未得度者,就好像以正確的方法引導牛群,前面的牛方向是正確的,其餘的牛群從後跟隨悉皆渡河。
佛陀的弟子也是如此,漏盡煩惱達到無漏,心解脫、智慧解脫,於現世中以身作證而隨緣遊化,度過魔境界達到無為之境。就如同那強而有力的牛,度過恆河此岸到達彼岸,我的聲聞弟子也是如此。斷五下分結盡,證得阿那含果,般入涅槃,不再回來這個世間,已度過魔擾境界到達無為之境,好比那中等體型的牛群,得以度過恆河,毫無疑慮與困難,我的弟子也是如此。斷三結使,淫、怒、癡薄,證得斯陀含果,之後再來受生於世,便盡除所有苦趣,斷除魔境界到達無為之處,好比那些體型羸瘦的牛群引導小牛們度過恆河流水,我的弟子也是如此。斷三結使,證得須陀洹果,未來必定得證涅槃,度過魔境界及生死之劫難,如同小牛跟著母牛而得以度河,我的弟子也是如此。秉持信心遵循佛法,斷除所有魔障繫縛,終能到達無為之處。
此時,世尊便說此偈:
魔王所應獲,不究生死邊,如來今究竟,世間現慧明。
諸佛所覺了,梵志不明曉,猶涉生死岸,兼度未度者。
今此五種人,及餘不可計,欲度生死難,盡佛威神力。
因此,比丘們!應當一心專注,修不放逸之行,勤求方便成就聖賢八正道;依著賢聖之道,便能自度越過生死大海。外道梵志就譬如前面所說那位愚癡的牧牛人,自甘耽溺於生死之流,也讓跟隨他的人墮於眾罪的淵藪。而恆河水喻如生死大海,那智慧的牧牛人,就像是如來,依循聖賢八品之道而度過生死之劫難。所以,比丘們!你們應當勤求方便,成就八聖道之法,應當如是學習。
諸比丘聽佛開示後,法喜充滿,依教奉行。
佛陀以此譬喻教示弟子修習「八正道」之重要性,譬如牧牛人欲度牛過河,若不能預先觀察河床地形的淺深,便驅牛入水,便會使牛群在水中動彈不得,飽受困厄。八正道猶如修行之正路,依著賢聖八品之道修行,便能斷世間煩惱結縛,越過生死大海,得到清淨涅槃,解脫自在。經云:「賢聖八正道,安隱趣涅槃。」此是佛所教,聖法當勤學!

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:
https://open.firstory.me/user/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/comments
在忙碌的生活中,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,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;所以「僧敲月下門」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,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。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!歡迎您訂閱與分享

2024-08-26
08:28
comments
No Rating

成就戒德之香


《增壹阿含經.卷第三十三.等法品第三十九(二)》
過去,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,為比丘們開示:忉利天中有棵晝度樹,樹根部縱廣五十由旬,高有一百由旬,樹蔭可庇覆東西南北各五十由旬寬。忉利天的天人們,在這棵樹下四月之中歡喜娛樂。
那時,當晝度樹的花枯萎、樹葉變黃凋落地上,諸天人看見此現象,皆滿懷歡喜,內心欣怡地想著:「這棵樹不久就要長出果實了。」一段時間後,晝度樹殘留的果實皆都凋落,此時,忉利天的天人們倍加歡喜,互相說道:「這樹不久就要變成灰色了。」
比丘當知!又經歷一段時間後,晝度樹果真變成灰色。這時,天人們看到此樹變成灰色,都非常喜悅,互相說道:「如今晝度樹已變成灰色,不久應當生出如羅網般的花蕾新芽。」過後,天人們見到晝度樹的芽蕾已如羅網般,便知過沒多久就會長出花苞。當天人們見到樹上長出花苞時,又滿懷歡欣說道:「今日此樹已長出花苞,不久就會開著滿樹的花朵。」
比丘們!當天人們見到這棵樹漸漸長出花朵,各懷歡喜心而言:「此樹不久將逐漸開花,過沒多久會全然盛開。」見到滿滿盛開一樹的花兒,天人們滿懷歡欣地說道:「今日此樹所有的花朵將美麗地綻放!」濃郁的花香逆風飄送,百由旬內沒有不聞到花香的。那時,天人們於四月之中,在花樹下歡喜自娛,樂不可計。
而賢聖弟子決定出家學道的歷程,也是如此,就像那晝度樹開始變黃即將凋落。當賢聖弟子決意捐棄妻子家財,以堅固的信心剃除鬚髮,出家學道,正如同晝度樹的樹葉枯萎掉落地上。

若賢聖弟子,內心毫無貪欲念頭,捨除不善法,覺觀心念,離生喜樂遊於初禪,就好似晝度樹轉變成灰色。如果賢聖弟子不貪著初禪之樂,繼續精進,從有覺、有觀的輕安喜樂中,一心專注,達到無覺、無觀,心遊於二禪,就好比晝度樹分化長出如羅網般的花蕾新芽。
接著,賢聖弟子,護守心念恆常欣求,自覺身受禪定之樂,為諸佛賢聖所救,此時護念俱足,心生妙樂,心遊於三禪,就如同晝度樹的新芽長成花苞一般。當賢聖弟子捨離三禪妙樂之心,滅盡內心的苦樂,沒有愁憂,無苦無樂,以清淨心遊於四禪,就如同晝度樹的花蕾逐漸綻放。
最後,當賢聖弟子漏盡煩惱,成就無漏心解脫、智慧解脫,於親證法中遊戲自在,如實地知道自己已經不再受生死繫縛,成就清淨梵行,所作皆已圓滿成辦,永不再受生輪迴,這就像晝度樹盛開出滿樹的花朵。
此時,賢聖弟子證得果位,成就戒德之香,遍滿四方,聽聞者無不稱歎讚譽,正如忉利天的天人於四月之中,在濃郁芬芳的花樹下歡喜自娛,心遊於四禪,具足修行之本。所以,當勤求方便,精進修道,成就戒德之香。比丘們!應當如是學習!
比丘們聽聞佛陀的開示,個個歡喜奉行。
故事中,佛陀藉由忉利天晝度樹的生長變化,巧妙地譬喻佛弟子從決意出家、精進行道而證得初禪到四禪,乃至最終證阿羅漢果的修道歷程。精進行者透過樂修禪定,持戒清淨以成就道業。經云:「因戒生定,因定發慧,是則名為三無漏學」,要想啟發智慧,就必須修定;修定要有所成就,則須持戒。以戒為基石,勤修禪定,成就般若智慧,實為轉凡成聖,圓滿光明人生的方向。

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:
https://open.firstory.me/user/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/comments
在忙碌的生活中,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,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;所以「僧敲月下門」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,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。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!歡迎您訂閱與分享

2024-08-19
07:36
comments
No Rating

優陀羨王出家緣

《雜寶藏經.卷十》
過去,盧留城有一位優陀羨王,具足大智慧,聰明絕頂,通達義理。其有夫人名為「有相」,容貌美妙而且賢惠,國王對她情深義重,寵愛有加。當時國法中規定:「凡一國之主,不得彈琴自娛。」有相夫人因為國王驕寵,要求國王:「請您為我彈琴,我要為大王獻舞。」優陀羨王因愛執心重,難以拒絕夫人的請求,於是喚人取了琴來,親自為夫人演奏,夫人也隨著悠揚的旋律翩翩起舞。
國王一向善觀面相,當夫人歡愉的舞蹈時,臉上卻隱約流露死亡之兆。大王看了驚愕不已,立即停止演奏,難過的長嘆!夫人非常驚訝,便問國王:「今日能夠得到國王的恩寵,在後宮中請您彈琴,我來舞蹈,共相娛樂。您覺得有何不妥?為何突然放下琴來,長嘆不已呢?請國王直說,不需對我隱瞞。」
國王回答:「唉!我所嘆息的事,實在不宜向夫人坦露。」國王愈是如此說,夫人愈是驚疑,說道:「我侍奉您的心至誠無二,倘若有不合宜的表現,國王理當教導我呀!」
夫人一再殷切懇求,國王不得不據實以告:「我對妳怎麼可能有嫌責呢?只是,剛才夫人起舞時,容貌間顯露出死亡之兆,依我看來,妳只剩不到七天的壽命,我心中不捨才嘆息呀!」
夫人一聽非常憂懼,即向國王請求:「如果真的像國王所說,不久之後我就要命盡,那麼,我曾聽石室比丘尼說:『若能具足信心出家一日,必得生於天上。』希望大王應允我出家修行,讓我有得道的機會。」
然而,優陀羨王因為愛重情深,捨不得與夫人分離,便要求她:「等到第六日一早,才能聽許妳出家入道!我不會再阻饒妳的。」
到了第六天,國王告訴夫人:「難得妳有善根,想要出家修行,日後果真投生天上,一定要來見我一面。夫人若能應允,我才聽從妳出家修行。」有相夫人與國王相約定了之後,便立即前往僧團,請求出家。當日即受持了八關齋戒,那天在飲用石蜜漿後,突然覺得腹部絞痛不已,翌日清晨便往生了。
由於受持齋戒的善緣,夫人立即得生天界,隨即生起三個心念:一,回想自己本來的身分?二,思惟自己修過什麼功德?三,知道自己現在已生為天人。如此憶念之後,她想起前生和國王的約定,便下至人間,來到優陀羨王的宮殿。
天人抵達之時,光明遍滿王宮。國王十分詫異,問道:「這光芒如此耀眼,請問出自何方賢聖呢?」天人表示:「我是最近往生的有相夫人。」國王聽了以後,開心的說:「請您稍坐一下吧!」但是天人回答:「我現在以天人之身,來觀察您,實在是全身臭穢,不可親近。我只是依照過去的約定來見國王,並不想久留。」
國王聽聞天人所說,頓時有所領悟:「這位天人,原本是我的夫人呀!因為發心出家的善緣,即使僅有一日一夜的功德,便得命終生天的福報。如今身心清淨光明,我這個國王在她眼裡,不過是個鄙陋、臭穢的凡夫。出家功德如此殊勝,我現在應該趕快出家修行。我曾聽聞,天人一個小指甲的價值,如同整個閻浮提世界,更何況我所治理的這麼一個小國,有什麼好貪圖不捨的呢?」於是,優陀羨王立太子王軍繼承王位,自己出家修行學道,不久即證得了阿羅漢果。 
出家功德實為不可思議!古德云:「出家乃大丈夫事,非將相所能為之。」出世間的功德,遠非世間生滅無常的權力財富,所可比擬。《大智度論》云:「孔雀雖有色嚴身,不如鴻雁能遠飛。白衣雖有富貴力,不如出家功德勝。」如有相夫人以八關齋戒的功德,得天界之福;如優陀羨王有所覺悟,出紅塵之家,立梵行高遠之志,進而解脫生死,成就道果。出世修行,這一念清淨的菩提心、慈悲心,就是改變輪迴生死的因,更進一步,應當在道業中精進用功,自覺覺他,帶領眾生解脫煩惱、離苦得樂,共成佛道。
 
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:
https://open.firstory.me/user/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/comments
在忙碌的生活中,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,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;所以「僧敲月下門」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,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。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!歡迎您訂閱與分享

2024-08-12
07:54
comments
No Rating

五根善聚

《增壹阿含經.卷第二十四.善聚品第三十二(一)》
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化之時,有一日,佛陀告訴比丘們:「我現在為大眾解說何謂善聚,您們要善加思惟之。」諸比丘們回答:「如是,世尊!」從佛受教。
世尊開示:「何謂善聚?就是五根。即信根、進根、念根、定根和慧根。深信佛法真理,如實精進修持;因精進而念住不忘,繼而得定心不散亂;因定而起觀智,故能如實了知諦理。依此五根而修,即能降伏煩惱而入聖道。比丘們,如果有比丘修行這五根,便能成就初果須陀洹,此初果聖者得不退轉法,將來必定證得涅槃,生死自在;再持續依此五根用功,便能證到二果斯陀含,此二果聖者,將來再投生人間或天上一世,必能斷盡一切生死苦,證得涅槃;再持續依此五根用功,便能證到三果阿那含,此三果聖者,命終投生色界淨居天,將於其處證得涅槃,不會返至欲界受生;再持續依此五根用功,便能漏盡一切煩惱,成就四果阿羅漢。此四果聖者,以身作證,並自說:『生死已盡,梵行已立,所作已辦,更不復受胎,如實知之。』」
「所謂善聚就是指五根,為什麼五根稱為善聚呢?根即能生之義,因為這五根能生出一切善法、匯聚無量的善法,是諸法當中功德最妙、最勝之法。若不能修行五根,就無法成就須陀洹、斯陀含、阿那含、阿羅漢、辟支佛等二乘果位,乃至不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。若能修習五根,便能漸次證到四果、三乘之解脫道。諸比丘們!應當努力勤修信根、進根、念根、定根和慧根。」
比丘們聽完佛陀的開示,個個歡喜奉行。
又有一日,佛陀告訴比丘們:「我現在為大眾解說何謂不善聚,您們要善加思惟之。」諸比丘們回答:「是,世尊!」並聽從世尊的教導,依之修行。

世尊開示:「何謂不善聚?就是五蓋。有哪五蓋呢?即貪欲蓋、瞋恚蓋、睡眠蓋、掉悔蓋和疑蓋。包括貪愛執著世間五欲之樂,遇不順己意之境而心生瞋恚,或昏沉身重而耽著睡眠,或身心躁動掉舉、憂思追悔所做之事;不但無法辨別是非真偽,對於真理也有所懷疑,不能明瞭,這五種煩惱都會障蔽本心。為什麼五蓋稱為不善聚呢?比丘們當知,這五種煩惱蓋覆本具的清淨心,障礙禪定,更多的不善法由此五蓋而生,將來便會墮落畜生、餓鬼及地獄道等三塗惡道中,受無量諸苦,不得出離。諸比丘們!應當勤求方便,滅除貪欲蓋、瞋恚蓋、睡眠蓋、掉悔蓋和疑蓋。」
比丘們聽完佛陀的開示,個個歡喜奉行。
《大智度論》云:「棄是五蓋,譬如負債得脫,重病得差,飢餓之地得至豐國,如從獄得出,如於惡賊中得自免濟、安隱無患;行者亦如是,除却五蓋,其心安隱,清淨快樂。」故行者應持戒制心、收攝六根,勤修方便對治五蓋,不令煩惱增長,墮落惡道。 進一步當知勤修五根—信根、進根、念根、定根和慧根,達到根深柢固,由五根產生出五力—信力、進力、念力、定力和慧力,斷除煩惱,破惑證真。
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:
https://open.firstory.me/user/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/comments
在忙碌的生活中,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,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;所以「僧敲月下門」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,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。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!歡迎您訂閱與分享

2024-07-29
06:17
comments
No Rating

佛示四種雲喻

《增壹阿含經.卷第十七.四諦品第二十五(十)》
佛陀昔日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化之時,為比丘眾開示:天上的雲層有四種狀態,是哪四種呢?有一種雲層出現時會打雷但是不降雨;有種雲層出現時只會下雨,卻不會震雷;還有一種雲層出現時,不但大雨滂沱,同時雷電交加;另有一種雲出現時則不降雨也不響雷,這就是雲出現時不同的四種狀態。
如同這四種雲一般,世間上也有四種修行人,哪四種呢?有的比丘像是雲出現時,只打雷而不降雨,有的比丘則像只降雨而不打雷的雲,也有比丘像是雲出現時,既不降雨也不打雷,或者有的比丘像是既會降雨也會打雷的雲。
什麼樣的比丘像只響雷而不降雨的雲呢?這些比丘精進誦讀研習佛陀所演說的契經、祇夜、受決、偈、本末、因緣、已說、生經、頌、方等、未曾有法、譬喻等十二部經之教法。他們不僅善於誦讀經教,也能明瞭當中的義理,但是卻沒有廣為眾生說此法要。這樣的比丘就像是只響雷而不降雨的雲。
什麼樣的比丘像是雲出現之時,只降雨而不響雷呢?有些比丘威儀莊嚴端正,出入行來、應對進退皆如法得宜,並精進修習一切善法,戒慎而不敢有所漏失;然而,他們對於佛法卻不能廣學多聞,也不高聲誦讀研習經典,同時並沒有依著契經、本末、授決、偈、因緣、譬喻、生經、方等、未曾有法等佛法義理如法修行。但是這些比丘很樂於跟隨在善知識身邊學習,能夠將所聽聞的真理信受而不忘失,也樂於為眾生說法,這種比丘就像是只降雨而不打雷的雲。
什麼樣的比丘像是不降雨也不打雷的雲呢?他的威儀不夠端正,出入行來、應對進退之間不能如法得宜,不但不修學種種善法,也不樂於聽聞、誦讀經教,更不依循契經乃至方等之十二部經的教理來修行,也不樂於為他人說法。這種比丘就像是既不降雨也不打雷的雲。
什麼樣的比丘像是雲出現之時,既降雨也震雷呢?他的外相端正莊嚴,出入行來、應對進退皆如法得宜,並精勤修學佛陀的教法,並且能憶持不忘;更樂於為眾生說法,積極勸導他人修行,使之能信受奉行,此種比丘就像是既會降雨又會震雷的雲。
諸位比丘!這就是世間上的四種修行不同的出家眾,你們應當精進修學,成為能夠降法雨、震法雷的修行人。

當時,比丘們聽聞佛所說法,皆法喜充滿、依教奉行。
佛以四種雲譬喻修行。無雨無雷的雲層,猶如缺乏善法與智慧的修持,行者應當避免;若只響雷而不降雨,只能自利卻不說法令他人蒙受法益。又經云:「善知識者,梵行全體。」善知識,是道業成辦的全部因緣。依止善知識,與賢聖共行,動止有法可則,言行有所典範,這樣的行者就像只降雨而不響雷的雲層,雖無廣學多聞之智,卻樂於宣揚佛法,可在利他中完成自利。既會降雨又會震雷的雲,猶如修行人自利利他的菩薩行履,廣積福慧資糧,將來定能成為降法雨、震法雷的法門龍象,廣利有情。
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:
https://open.firstory.me/user/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/comments
在忙碌的生活中,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,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;所以「僧敲月下門」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,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。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!歡迎您訂閱與分享

2024-07-23
05:59
comments
No Rating

跳脫愛欲輪迴苦

《賢愚經.卷第七.婆世躓品第五十九》
佛陀在羅閱祇耆闍崛山弘化之時,國內有一位名尸利躓的豪富貴族長者,家中七寶盈溢。長者妻子產下一位男孩,相貌端正莊嚴,世間少有。長者夫婦非常高興,於是請來相師為其占卜吉凶,相師占卜後告訴長者夫婦:「此子福德殊勝,將會光宗耀族。」長者更加歡喜,於是請相師為嬌兒命名立字。相師問:「尊夫人從懷孕之後,可有何不尋常之處?」長者回答:「兒母本來不善言詞,語意鈍拙,從懷此兒以後,口齒伶俐,言之成理,談話巧妙勝於一般人。」於是便為男孩取名婆世躓。
婆世躓長大後,聰明才智超越一般常人。有一天與朋友出遊,經過那羅伎家,看到一位面貌清秀、丰采卓然的女子,心生愛慕,想娶為妻室。回家後,稟明父母自己的想法,父母告訴他:「我們是豪富高貴種姓,女子的家世貧窮低賤,門不當、戶不對,怎能結為親家?」可是婆世躓陷入情愛深淵,不能自拔,再次稟明父母:「請雙親不要計較門戶之事,而是要看對方人品,並祈求父母垂愍我願,答應所求。若是雙親不同意,兒子的命也不保了。」父母只好答應,派人去提親。女家回報:「君是大姓,我們是市井小民,不適合婚嫁,無緣高攀。」婆世躓仍不放棄,慇懃不息的追求,又再度派人去提親。女家回答:「若是能與我們一樣,學習各種歌舞戲笑,技藝達到能在國王面前表演,再來論婚姻。」婆世躓因為被愛欲惑亂了心智,竟然不以雜耍技藝鄙俗之事為恥,而去女家學習雜技;他很快就學會了各種技藝。
這一天,國王召集各方雜耍藝人表演上高木竿、空中走繩索等種種技藝。長者子婆世躓也在獻藝之列,表演高空走繩索。走索完畢,卻因為國王剛巧離開未見,命令再表演一次。婆世躓奉命只得再上繩索,但此次他的氣力漸差,走在高空繩索中間時,搖搖欲墜,心中惶恐,卻沒有任何可以依靠之處。
目連尊者見此情況,凌空而至婆世躓身邊,問他:「眼前,你選擇保全生命,出家學道?還是寧可墜地,不惜生命也要娶那位女子?」婆世躓立刻回答:「我願保全生命,不娶彼女。」於是目連即時於虛空中變化作平地,婆世躓於平地走索,所以無怖畏之心,順利走完,而得以保全生命。
婆世躓慶幸自己蒙尊者救護而得安隱,於是隨著目連尊者去拜見世尊,禮拜供養。佛於是為長者子廣說微妙法義,所謂布施、持戒、生天之論,並強調欲愛為不淨法,斷離欲愛煩惱為解脫生死最快之法。婆世躓聞佛說法,當下心開意解,即得初果。因此稟白世尊:「我願出家,奉修正法。」世尊允諾,婆世躓便鬚髮自落,法衣在身,成為沙門。出家後專精禪思,遵修正業,煩惱漏盡,成就阿羅漢果。
慧命阿難稟白佛:「請問世尊!婆世躓沙門,過去與那位女子有何因緣,今生貪染愛著,惑亂心智,為此幾乎喪生失命?與目連尊者又是什麼善因緣,於危急時蒙尊者恩濟?又是何因緣能夠隨佛出家修行,最終證得阿羅漢果?」
佛告訴阿難:「在過去無量劫前,波羅㮈國有一位大富長者,初生一子,相貌端正無比。當時,長者家人從海上來,帶回一鳥卵,奉獻給長者。經過一些時間,幼鳥破殼而出,幼鳥毛羽光潤,長者很喜歡這隻鳥,就送給愛子。長者子與鳥都漸漸長大,相互建立了默契。只要長者子騎在鳥背上,鳥即擔長者子遨遊各處,盡興意足之後才返回,日日皆如此。」
「有一日,長者子聽說他國國王召集雜耍藝人表演,就乘騎此鳥去該國。鳥棲息在樹上,長者子在人群中觀看,偶然看見國王女兒,心生情愫,就書寫思慕之意,遣人送交王女,王女答應交往。這件事被國王知道後,立刻派人跟蹤及追捕。長者子被捕後,被繩子縛束其身,國王下令當斬。長者子說:『不勞煩諸君殺我,讓我爬上高樹,自己投身而下摔死,諸君也省去麻煩。』捉拿的人聽了,讓他自己摔死也罷!長者子便攀枝而上,乘騎其鳥凌空飛去,長者子因此鳥而得延命。」
「那時的長者子就是現在的婆世躓,那位王女是現在的雜藝家女子,那隻鳥是當今的目連。婆世躓在過去世被色愛迷惑,被那隻鳥所救;當今又因貪愛美色,險些喪命,亦由目連而得安隱。婆世躓之所以聰辯,而成就無漏智,是因為過去世,在波羅㮈國有一位居士遇見一位辟支佛乞食,居士立刻供養食物,然後請求開示法要。這位辟支佛告知自己不善說法,便擲鉢騰踊於虛空而逝。居士思忖:『斯人神力變化無窮,但卻不能敷演道法,教化度眾;願我未來世能值聖尊出現世間,智慧辯才勝於此人巨億萬倍,能演化法義無窮無盡,願我出家即獲果證。』由此因緣,婆世躓今世聰明,出家能速證阿羅漢果。」
大眾聽聞佛說此宿世因緣,莫不歡喜,當下有得須陀洹、斯陀含、阿那含、阿羅漢果者,亦有種下緣覺善根、發菩薩心者,個個深信佛語,頂戴奉行。 

《佛說四十二章經》云:「使人愚蔽者,愛與欲也。」愛與欲是生死的根本,被愛和欲蒙蔽了本心,失去了智慧、失去了理智,就變成最愚癡的人,得不到解脫。如何跳脫愛欲輪迴苦?於日常生活,六根對六塵種種境界,能落實覺察、覺照,不生攀緣染著,時時反省檢討自己,在面對人事物種種因緣,心中的執著、愛欲有沒有減少?能不能看破、放下,以智慧劍斬斷煩惱絲,達到沒有愛欲,心中自然清涼自在,就能真正出離苦海。



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:
https://open.firstory.me/user/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/comments
在忙碌的生活中,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,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;所以「僧敲月下門」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,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。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!歡迎您訂閱與分享

2024-07-15
11:44
comments
No Rating

二王造佛像

《三寶感應要略錄卷上‧第一優填王波斯匿王釋迦金木像感應》
釋迦牟尼佛出家成道後第八年,渴思報答母親摩耶夫人生育之恩,以神通力從祇洹精舍到忉利天,於善法堂的金石上結跏趺坐。當時,摩耶夫人自然流出兩道乳汁,潤澤世尊口唇,以示親子之緣,佛即為摩耶夫人演暢微妙法義。
此時,人間的四眾弟子不見如來,孺慕情深,十分憂愁,彷彿失去父母,如箭穿心般地傷痛。他們一同來到世尊住處,望著園林庭宇,卻處處看不到佛的身影,倍加悲傷哀戀,無法自抑。他們請問佛陀侍者阿難尊者:「究竟現在世尊在什麼地方?」阿難尊者回答:「我也不知道。」而優填王與波斯匿王兩位國王,因渴望親睹如來尊顏,思念殷切,飽受憂苦。
於是,優填王下令召集全國技藝超群的雕刻巧匠,告訴他們:「我現在想要雕造佛像。」巧匠們稟報優填王:「大王,我們無法刻出佛的相好莊嚴,即使是毘首羯摩天王來雕刻佛像,也無法刻出神似於如來的雕像。我們若接受王命,僅能模擬雕刻出如螺髻玉毫般的少分相好,至於佛陀的其他諸多相好及光明威德,卻難以呈現出來。誰能雕刻出佛的相好莊嚴、威德光明呢?當世尊回來相會之時,所造的如來形像,假如有所誤差,我們的名譽都將受損,因此,沒有人敢答應雕造佛像。」
巧匠們又稟白優填王:「如今雕造佛像,應當使用純紫栴檀香木,此木紋理、材質堅硬緊密。但是佛的形像,究竟應該是坐像,或是站立像?高下尺寸又該是多少?」優填王以巧匠們的話詢問百官大臣,一名有智之臣稟白大王:「應當雕造佛陀坐像。因為一切諸佛證大菩提、轉正法輪、現大神變、作大佛事時,都是坐著的。所以應該雕造佛陀坐師子座、結跏趺坐之像。」
當時,毘首羯摩天王知道了這件事,就化身為巧匠,手持各種雕刻工具,來到城門口,高聲說道:「我想為大王雕刻佛像。」優填王聽了內心大喜,與主藏大臣在內宮中挑選上好的紫栴檀香木,並且親自扛著香木交給天匠。優填王告訴天匠:「請仁者為我雕造佛像,務必與如來形像相似」。
此時,目犍連尊者請佛神力,與天匠同往忉利天,將佛陀的相好摹畫成圖,隨即返回人間,依圖操斧破木,其聲響徹忉利天,上傳至佛說法處。佛以神力將此破木造像之聲遍傳,音聲所及之處,使聽聞到的眾生,罪垢悉皆消除:盲者重見光明;聾者得以聽聞;瘖啞之人,能開口言說;醜陋之人,容貌轉為端正;貧者獲福,乃至於三塗惡道的眾生,皆離苦得樂,一切未曾有過的大利益,皆悉現前。
當時,天匠以不到一天的時間,就將佛像雕造完成,像高七尺,也有人說是五尺,隨每個人的根機所見不同;佛像的面容、手足皆是紫金光色。優填王看到天匠所刻的佛像相好端嚴,心生淨信,得柔順忍,煩惱、業障俱時頓消。
而波斯匿王也召集了國內巧匠打算雕造佛像,並且心想,如來丈六金身,莫過於以純金呈現。於是,波斯匿王即純以紫磨金造如來像,高五尺。這二尊如來聖像,是閻浮提中最初有佛陀造像之始。
世尊在忉利天說法,於夏安居三個月圓滿之際,告訴四眾弟子:七日之後,即刻返回閻浮提僧伽尸國大水池旁。忉利天王告訴自在天王:應從須彌山頂到大水池旁,以金、銀、水晶做三道徑路,或由人間地上造起,或從淨居天造至人間。當世尊足踏黃金寶道返回人間時,五位天竺國王──迦尸國波斯匿王、拔嗟國優填王、五都人民之主的惡生王、南海主優陀延王,及摩訶陀國瓶沙王,都前來恭迎,虔誠頭面頂禮佛足。
優填王恭敬地頂戴佛像,以及種種上好珍寶來到佛陀面前,一一供養佛陀。此時,栴檀木像竟起身從座而起,猶如生出佛足,步於虛空;足下雨降天花,放大光明恭迎世尊,合掌叉手向佛作禮,此栴檀木像稍似於佛,開口說偈:
「佛在忉利天,為母說法時,大工造像聲,遠聞善法堂,三十三天眾,同音皆隨喜,未來世造像,獲無量勝福。」
此時,世尊向栴檀木像長跪合掌,虛空中的百千億化佛,也都一一恭敬合掌。栴檀木像彎身低頭,世尊親自為木雕佛像摩頂授記:「我入滅一千多年之後,你當於此土為人間、天上作大饒益,我將後世諸弟子付囑予你。若有眾生於佛涅槃後,發心造佛像,並以幢幡、寶華與種種妙香供養,此人來世必得見佛,出離生死苦海」。
優填王稟白世尊:「上一尊佛度化圓滿入滅後,造佛像之人,還有在世間輪迴的嗎?」佛陀回答:「我以佛眼普見十方,前佛滅度後,造佛像之人都投生於十方佛前,沒有一人仍在生死輪迴。但是造菩薩像還留在人世者,正是今日的瓶沙王。」
此時,栴檀木像啟稟佛陀:「請世尊移駕向前,進入精舍。」世尊向木像說:「止!止!不須再說。我度化眾生的因緣將盡,不久即將入滅,你將在世間長久利益眾生。我走在前面卻先入滅,若你走在我後方,世人將會心生輕慢。」木像與佛陀再三往復禮讓後,由栴檀木像先行進入精舍,還至本位,世尊則自行移往祇洹精舍旁的小精舍內,與木像相距二十步之處。優填王為此喜不自勝,歡欣不已。
五位天竺國王請示世尊:「日後,應當如何造立佛寺?」世尊伸出右手,隨即從地中湧出迦葉佛寺,以此做為後世造寺的法度與典範。五位國王便於當地建大佛寺,安置佛像後一一離去。 

經云:「若有淨信之心,造佛形像,一切業障莫不除滅,所獲功德無量無邊,乃至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永拔眾生一切苦惱。」造佛形像功德殊勝,既能消除業障,增長福德,出離生死苦海,又能利益眾生,蠲除熱惱,成就無上菩提,真正是菩薩願行。身為佛弟子在瞻禮佛像之際,當以至誠感恩之心,發願學習佛陀的教法,如法修行,並積極弘揚佛法,令無邊有情皆能聞法修行,同霑法益,解脫自在。
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:
https://open.firstory.me/user/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/comments
在忙碌的生活中,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,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;所以「僧敲月下門」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,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。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!歡迎您訂閱與分享

2024-07-08
12:46
comments
No Rating

富那奇墮惡鬼因緣

《撰集百緣經.卷五》
昔時,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精舍。一日,舍利弗與大目犍連二位尊者於受食前,先觀察地獄、餓鬼、畜生三惡道之苦,希望能藉此因緣,教化眾生厭離生死,求於涅槃。
當時目連尊者見到一餓鬼身體猶如燋柱,腹大如山,咽喉細小如針,頭髮如錐刀纏刺著身體,手足各支節處都出火,痛苦呻吟,大聲叫喚,四處奔走,求索污穢的糞尿作為飲食,但疲苦整日,卻連想求屎尿以止飢渴都得不到。目連尊者見此情形,便趨前詢問:「你過去造了什麼業,要受如此苦報?」餓鬼回答:「有太陽的地方就不需要燈燭來照亮,如來世尊今住於世,您可以去問世尊就知道了,我現在飢渴難受至極,沒有辦法回答您。」於是目連尊者便前往佛所在之處,想問佛此餓鬼過去造了什麼惡業而受如此苦報。當時佛正在為眾天人演說妙法,見目連尊者進入,便問道:「你今天見到何種奇異之事?」目連尊者回答:「我見到一餓鬼,身體燋然,到處奔走。」目連尊者把自己所見到的情形都向佛稟告,並問道:「此餓鬼前世究竟造了什麼樣的惡業,竟會受那樣的苦報?」
佛告訴目連尊者:「你仔細聽,我現在為你解說。在過去賢劫中,舍衛城內有一長者,財寶豐盈無可計量,時常令僕役榨甘蔗汁給世家望族們飲用。當時有一辟支佛患嚴重渴病,醫生開立處方,要他服用甘蔗汁,病就會好。此辟支佛便前往長者家乞甘蔗汁,長者見到辟支佛威儀庠序,深生恭敬信仰的心,問道:『您需要什麼東西?』辟支佛說:『我患嚴重的渴病,需要服飲甘蔗汁,所以前來化緣。』長者聽了,心生歡喜,趕緊找來妻子富那奇,並說道:『我有急事必須立刻出門,妳到後面去取甘蔗汁來供養辟支佛。』妻子回答:『你放心出門吧!我待會自會拿給辟支佛。』當丈夫出門後,這位長者妻取了辟支佛的缽,在暗處小便在缽內,再倒些甘蔗汁蓋覆於上,然後將缽交還給辟支佛。辟支佛拿到缽後,便知道缽內不是甘蔗汁,就把缽中物倒在地上,帶著空缽返回。此長者妻命終後,便墮入餓鬼道中,如你所見,經常受到飢渴的逼迫。因為那樣的惡業因緣,才會受如此苦報。」佛繼續說道:「當時那位長者婦,就是現在那位富那奇餓鬼。」
佛說此餓鬼業報因緣時,在場的比丘們都捨離慳貪,厭惡生死輪迴,有證得初果、二果、三果,乃至四果阿羅漢者,也有發心欲成就辟支佛者,更有發無上菩提心者。
聽完佛陀開示的比丘們,都心生歡喜,受持奉行佛的教誨。
《佛說四十二章經》中云:「賢不可毀,禍必滅己。」辟支佛是覺悟的聖者,前來托缽,本是捨慳貪種福田的難得因緣,但生活富裕的長者妻卻不捨布施,還以污穢之物污辱聖人,因此惡行而墮餓鬼道受苦。「欲知過去因,當觀現在果;欲知未來果,當觀現在因。」有智之人當深信因果真實不虛,棄惡從善,廣修福慧!

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:
https://open.firstory.me/user/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/comments
在忙碌的生活中,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,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;所以「僧敲月下門」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,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。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!歡迎您訂閱與分享

2024-07-03
07:02
comments
No Rating

至誠禮敬佛陀的頻婆娑羅王

《佛說眾許摩訶帝經.卷第十》
從前,佛陀在誐耶山頂,度化迦葉兄弟三人及其弟子千人出家,且都證得阿羅漢果。當時,頻婆娑羅王及大臣、人民,都已聽聞佛陀在誐耶山頂弘法度眾,並有上千位弟子。
一位大臣向頻婆娑羅王稟報:「國人最近在談論,釋迦族中有一童子,當他誕生時,有一位精於相術的婆羅門,從雪山旁的娑儗囉體河岸、過去迦毘羅仙人住處來為他看相,並且預言:『此童子具足相好莊嚴、福慧圓滿,日後必定成為金輪聖王,統轄四大部洲,盡大海邊際都是他的領土。聖王以正法治國,人民皆奉行十善,並有輪寶、摩尼寶、女寶、主兵寶、主藏寶、象寶、馬寶自然出現,恆常跟隨聖王。聖王的一千位王子皆身相莊嚴、勇敢威猛,能摧破敵軍,四大部洲皆敬畏其威德而臣服於王。若此童子出家,剃除鬚髮、身著袈裟,正心修行,必定成就無上正等正覺。』這位釋迦族童子就是佛陀,因此我特來稟報,請大王早作謀劃,以免後悔。若能殺了此人,便可保障我國長久吉祥安定。」
當時,頻婆娑羅王正在大殿中獨坐思惟,經常憶念五事:一、祈願佛陀出現於世;二、佛出世時,願能早日前往瞻禮,隨喜供養;三、願禮佛之後即能聽聞正法;四、願對佛所說法皆能通達其義;五、願能從佛受戒並奉持戒法。國王正在憶念此事之時,突然聽到大臣的計議之言,十分感慨、悲嘆,答道:「你這個癡人,竟然對佛陀生起惡毒至極的心念,實在是太愚昧了!快點退下,不用再說了!」大臣聽見國王的斥責,知道建議不被採納,慚愧惶恐地告退離去。
國王環顧左右,選了一位相貌圓滿、具有福德智慧的大臣,對他說:「你到誐耶山頂世尊住處,代表我恭請世尊前來應供。你要如此說:『我謹代表頻婆娑羅王,至誠恭敬頂禮佛足、問候世尊,願世尊少病少惱、起居輕利、安樂無憂。恭請世尊降臨宮城,接受國王微薄的供養,令王及人民獲大利益,得大安樂,唯願世尊及諸位聖僧、長老大德慈悲蒞臨。國王願盡此一生,供養僧團飲食、湯藥、臥具、衣物,一切所需悉皆供養,不令匱乏。懇請世尊慈悲應允,屈駕光臨。』」使臣來到誐耶山,依國王指示恭請佛陀後,頂禮佛足,靜候回覆。佛陀默然,使臣知道佛陀已同意受請應供,於是頂禮繞佛,辭退而返。
國王聽說使臣返回,立即召他上殿,使臣向王行禮後,國王詢問:「世尊會受請前來嗎?」使臣回答:「臣奉王旨到誐耶山,遵照您的囑咐恭請佛陀及僧眾,佛已默許,必來應供。」於是國王敕令左右大臣,率領大眾盡心灑掃,使宮殿及城中各處街道一塵不染,又準備了各種珍貴名香及微妙香花,來迎接佛陀。
到了應供當天,佛陀與迦葉比丘及千位阿羅漢,從誐耶山出發前往王舍城,在離城不遠處有座杖林塔,佛陀與僧眾便在此塔暫時休息。國王得知佛與僧眾在杖林塔休息,立即下令嚴整車駕,親自率領眷屬及百官大臣,前導、後衛儀仗端嚴,出城至杖林塔恭迎佛陀及眾僧。
剛離開皇宮不遠,地面忽然出現坑洞,國王的車輪陷入坑中無法前進。國王思惟:「必定是我過去曾造惡業,所以遇到這種事情。」國王剛起此念,就聽見空中傳來聲音:「你過去並沒有造惡業,但是目前牢獄之中監禁太多囚犯,車輪陷入坑中,正是這個緣故。」國王聽聞空中傳音,知道必是賢聖提醒,極為感恩,立即遵照指示,派人至國內各處牢獄,依犯罪輕重程度赦免囚犯。
此時,國王及眷屬、百官、隨從的車乘共有一萬二千輛,國中的婆羅門、長者及人民也乘坐百千輛車,大眾浩浩蕩蕩,一同出城恭迎佛陀。當國王到達杖林塔時,從林內取了五朵迦俱那花,親手捧著花,在距離佛陀不遠處,下車徒步而行;又撤除傘蓋劍仗等莊嚴物,令隨從執持,跟隨在後。國王行至佛前,偏袒右肩,合掌向佛,三次自稱:「我是頻婆娑羅王。」佛陀也三度回應:「如是!如是!」
國王將五朵香花敬獻佛陀,然後五體投地頂禮佛足,又以種種言詞讚歎佛陀。佛陀對國王說:「請王就座。」國王就座後,隨行的眷屬、百官、婆羅門、長者及人民皆歡喜踊躍,依序頂禮並說偈讚佛,而後各自退立一旁。
頻婆娑羅王雖在富貴之中,卻能經常慕佛、渴法,具足對三寶的信心及恭敬心,所以不受讒言所惑,而能把握因緣請佛及僧接受供養。也因為這念恭敬心,當遭遇不祥之事時即能反省檢討,進而發起慈悲心赦免囚犯,終能轉增吉祥,帶領臣民禮敬佛陀,同霑法益。
佛法從恭敬中求,所謂「有一分恭敬心,就能消除一分業障,增長一分福德和智慧」。佛法住世,是百千萬劫難遭難遇的因緣,唯有以至誠懇切之恭敬心來求法、聞法、如說修行,才能與甚深微妙的佛法相應,進而契悟本具清淨自性。

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:
https://open.firstory.me/user/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/comments
在忙碌的生活中,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,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;所以「僧敲月下門」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,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。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!歡迎您訂閱與分享

2024-06-24
11:42
comments
No Rating

道心堅定的長者子制

《佛說長者子制經》
昔日,佛在王舍城靈鷲山,與五百阿羅漢一起,於天亮時,著衣、持鉢,入城乞食。
當時城內有一位全國最為貴顯之人,名叫檀尼迦柰,居住在地勢高且乾燥之處,舍宅極為富麗,院牆有七重門。他有一子,單名為制。制十六歲時,父親檀尼迦柰去世,所以制便一直與母親同住。
有一天,佛來到他家乞食,當時制正站在第三道門處,遙望佛來,心想:「此人相貌何其端正!相好有如明月珠,光明如日月,身色如黃金,就像十五的滿月般圓滿。」佛站在門外,制便趕緊走進屋內,告訴母親:「我看見有一人端正相好,天下無雙,我有生以來從未見過如此相好之人,他現在就在門外托缽乞食。我們應當供養。」其母生性非常慳貪,不肯布施,制便說:「請母親看在我的份上,供養這個人吧!能供養這個人,就像病者得遇良醫;供養這個人,名聲可達於天上天下。現在這個人,就站在門外。」
制的母親還是不肯,制便不停地說服,最後母親生氣了,說道:「你一直煩擾我,讓我感到很煩亂。這個人不是為了乞食而來,只是想欺騙、戲弄你而已。你這個小癡兒,如何能知道?你若還繼續這樣要求,我就杖打你,直到你停止。」
佛早已知制的母親生性慳貪,便放大光明,光明徹照七重門內。制見到佛的光明,非常歡喜,便又立即來到母親面前,說道:「愚人不知布施,就像盲人因為看不見而墮入火中。世間之人因為慳貪,不行布施,後必得禍。若人心念惡、口言惡、身行惡,愚癡又不信佛法僧三寶,死後將墮地獄、餓鬼、畜生三惡道中。若能不慳貪、行布施,後必得福。身行善、口言善、心念善,不僅自己獲福,家人也會得福蔭,並得與智者常相隨,得智慧。」

制接著說道:「若母親不肯供養,我就用我今日的飯食來供養,我寧可一日不食。請母親快把飯食拿給我,我要供養那個人,免得那個人離去。那人若離去,很難再遇見。」制的母親還是不肯,制就自行去取自己的一份飯食,又拿了自己最好的衣服,前去佛那裡,頂禮佛,合掌恭敬說道:「我帶來我的衣被與飯食,至誠供養佛。」佛默然不應。制又說:「佛是人天導師,願哀憫度脫我等,請接受我的供養,令我得福。」如是三次祈請,佛便接受,制感到非常歡喜。
佛告訴制:「你已降伏所有慳貪,今日你供養佛衣被與飯食,以此因緣將使你所求皆得滿願。」制非常歡喜,便向佛說:「我所祈求的,不是求作忉利天王,也不求作大梵天王,更不求世世富貴,唯願能有和佛一樣的智慧光明。」佛言:「大善!你的願望可達成。」
這時忉利天王釋提桓因聽到制的心願,合掌恭敬來到佛前,然後告訴制說:「你今日僅拿少量的飯食與衣被來供養佛,就想求作佛,這是不可能的,即使過了十劫、百劫、千劫、萬劫、億劫,你也還沒辦法成佛。」制回應:「我當然不會想用供養一餐飯食的福報就求作佛,我會時保善心,精進不懈追求佛道,相信將來一定能夠成佛。」
釋提桓因又說:「即使你用和須彌山一樣多的四寶來供養佛,又以慈心護念天下人民,如是經過千萬劫、億萬劫,你也還不能成佛。」制回覆:「譬如木匠拿著斧頭進入山林,想尋找合適的樹木來砍伐,一定會選擇長得好、端直的,覺得是最理想的才會砍伐。我不會僅用供養一頓飯食與衣被的福報,就求作佛。」
釋提桓因再向制說:「成就佛道是很艱苦的,你不如求作大梵天王,或是求作忉利天王。想求作佛,是非常難的。」制問釋提桓因:「你見過閻浮提嗎?」釋提桓因說道:「見過。」制說:「假使大火遍燒其中,且燒至天上,即使要我投身其中,犧牲性命,我求成佛之心也絕不終止。」釋提桓因一聽,說道:「讓閻浮提遍燒火焰,會殺害當中的人民、畜生及蠕動之類的生命,你口言惡、心念惡,死後當墮入地獄,怎能成佛?」制回應:「世間人民及蠕動之類的眾生,我皆以慈悲心託付與彌勒佛,彌勒佛自會度脫他們,而我求佛之心絕不終止。」
制接著說:「忉利天、大梵天天人所居之處終會敗壞,天人也有壽終命盡之時。請不要以天人的想法來測度他人,而生貢高之心。」釋提桓因一聽,合掌向制說道:「你求成佛的心意堅定,將來一定會成佛。」制說道:「我會持守善心,精進不懈追求佛道,相信將來一定能成就佛道。」釋提桓因默然不再語。
佛告訴制:「你常發願,願成就佛道,並以精進心供養承事諸佛,前前後後總共會供養承事六萬尊佛。如是過了兩百億萬劫後,你將不再墮入地獄、餓鬼、畜生三惡道中;再過兩百億萬劫,你會成為轉輪聖王,統領四天下,擁有十億小國;你所行端正,命終後,會投生到梵天、兜率天,天壽盡,再下生人間作轉輪聖王,命盡後,將再投生於梵天。
如此天上人間往返經百億萬劫後,你當作佛,佛號須彌迦羅,並將度脫天上、天下之人。你出生之時,光明遍照一萬二千億天地,向上徹照至二十八天,天地皆為之震動,夜晚明亮如白日,當時人壽為七千億歲。你的身高有兩百丈,擁有一萬一千座城池,每一座城池佔地四百八十里,城牆都是用精美的金銀、琉璃、水晶、珊瑚、硨磲、瑪瑙等七寶來裝飾。
你成佛時,說法兩會,第一會說法,有六千億沙門得證阿羅漢;第二會說法,有四千億沙門得證阿羅漢。當時的人民不偷盜,男子、女人都很善良;大地平正;人民沒有疾病憂苦,生活安樂;每天天空會下雨三次,清洗空中的塵土;人們若有事要商議,會聚在一起開會;夏天不熱、冬天不冷,氣候宜人。
你說法的精舍名為難提陀;於時若有男子、女人持戒,布施供養佛、辟支佛、阿羅漢,祈求作佛,皆得成就。佛道不可不求,就像八方上下沒有窮極,佛的智慧也是如此。」
佛說法畢,制與比丘們皆至誠頂禮佛,作禮離去。
公案中的長者子制,懂得把握因緣供養佛,並發大願,誓求佛道,道心堅定,得佛授記成佛。儘管修行路迢,但只要堅持,終可達成。若因畏懼艱苦而放棄,終是輪迴生死。我們當學習長者子制的精進求道心,把握因緣供養三寶,並發大願,生生世世勤求佛道,相信終有圓成佛道之時。

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:
https://open.firstory.me/user/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/comments
在忙碌的生活中,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,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;所以「僧敲月下門」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,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。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!歡迎您訂閱與分享

2024-06-17
13:03
comments
No Rating

摩訶迦葉涅槃因緣

《阿育王經.卷第七.佛弟子五人傳授法藏因緣品第七》
摩訶迦葉尊者承佛囑咐,令正法住世,勿令失傳。於是召集五百阿羅漢結集經、律、論法藏,令四眾弟子得以依三藏修行。迦葉尊者已證得滅盡三昧,得總持四辯。法藏結集後,尊者依次第將佛所說的法付予持戒修善之人,使佛法處處流布,行者得以經常讀誦,法無斷絕,利益一切眾生。
尊者常自思惟:世間無常,我已年邁老朽,死亡隨時到來。我已遵照佛陀教示,住持宣說法藏,令聽聞者各依己力而悟入;欲得解脫的善士,得以受持法藏為法王子。佛恩深廣,我所做的一切,實在難以報答世尊深恩於萬一,但又有誰能報盡佛恩呢?如今一切學與無學,都能和合依教奉行;時時刻刻受持清淨梵行,攝化世間眾生。此老邁之身我已荷擔甚久,疲憊至極,臭皮囊身已用至極盡!如今,該是入涅槃之時。於是尊者說偈曰:「已結修多羅,以修治道路,世尊之法語,處處廣宣說。」又曰:「無慚愧已除,已攝有慚愧,已作自饒益,我涅槃時至。」
於是摩訶迦葉尊者前往阿難居所,付囑長老阿難:「世尊付我法藏後,即入涅槃。現在,我欲入涅槃,將法藏付囑予你,你當受持。在王舍城,有一商主出生一兒,此兒出生時即有舍那衣覆身,所以名為舍那婆私。舍那婆私於出海經商返回後,將皈依佛法,修大供養,你當教化之,度其出家,並傳法付囑舍那婆私,使佛法流傳不絕。」
當迦葉尊者將法藏付予長老阿難並殷殷叮囑後,尊者思惟:世尊導師以大慈悲心,教化周遍,難行已行,廣修無邊功德莊嚴佛身。我應往世尊舍利處禮拜供養,這是我入涅槃前應作之事。復說偈言:「是我世尊,摩訶慈悲,世尊舍利,我已供養。菩提三昧,之所出生,難作已作,最後供養。」
迦葉尊者以神力前往世尊出生處、成道處、轉法輪處、涅槃處,以及八舍利塔處,以無上恭敬心,一一虔誠禮拜供養。又入龍宮,供養佛牙舍利;尊者入龍宮,如同師子王踏入池湖那般無所怖畏,神態安穩寂然,內心清淨無垢。供養佛牙舍利後,又如龍王現於虛空,轉瞬間即至忉利天宮,帝釋天及諸天人歡喜供養尊者。供養圓滿後,尊者想於此處入於涅槃,這時帝釋天問:「尊者常住山中,持清淨戒行,是何因緣而來到這裡?此處孤獨無有歸依。」迦葉尊者回答:「憍尸迦!我想禮敬佛牙及佛的天冠、摩尼寶珠、如來應量器,此是我此生最後供養之處。」復說偈言:「為說苦盡,是故我來,為看佛相,是故我來。」
帝釋天及諸天人眾聽了迦葉尊者所說,心生苦惱。他們恭敬以雙手捧持佛牙,迦葉尊者至誠頂禮,眼光不捨暫離瞻仰舍利;又以漫陀羅華、薄拘羅華、牛頭栴檀周流那香,禮敬供養。迦葉尊者告訴帝釋天及一千諸天人等:「諸位應當精進修行,慎勿放逸。」這時,在須彌山頂的迦葉尊者忽然隱去,即時回到王舍城。迦葉尊者將佛法藏付囑阿難,之後阿難便日日隨從迦葉尊者身後,說言:長老!莫入涅槃。迦葉尊者告訴阿難:「從今以後,我與你各自隨所應行而行吧!」
這一天,阿難尊者早起,著衣持缽入城乞食。迦葉尊者亦早起,著衣持缽入城乞食。路途中迦葉尊者思惟:我與阿闍世王有過約定,在我入涅槃時,會去見王。於是迦葉尊者至王宮,向守門人說:「我欲見王,請你入宮告知。」門人回答:「大王現在正在眠臥,須等王醒來,方可為您啟奏。」迦葉尊者說:「你可喚醒王。」門人回答:「不可!如我喚醒王,王必定大怒,瞋怒之下會懲治我罪。」長老迦葉告訴門人:「待王醒時,你向王陳述:迦葉欲入涅槃,所以今來見王。」說完之後,迦葉尊者入城乞食,乞食畢,即入雞足山。此時山裂為三峰,尊者於山中鋪草布地而坐,說言:「昔日如來以糞掃衣披覆我身,我當住持此身,直至彌勒佛出現世間,傳付僧伽梨衣予彌勒住持佛法藏。」復說偈言:「我以神通力,當持於此身,以糞掃衣覆,至彌勒佛出。以此故彌勒,教化諸弟子。」
這時候,迦葉尊者入三種三昧。一者,身覆糞掃衣,如入涅槃相,三山合一覆護其身,猶子在母胎,安穩不壞,直至彌勒佛出現世間,傳付佛法藏。二者,若阿闍世王來山欲見,山峰應時開啟;迦葉尊者思惟:若阿闍世王不見我身,會吐血而死。三者,若阿難來山見我,山峰應開。之後迦葉尊者從三昧起,入於涅槃。此時大地六種震動,帝釋天及無數天人眾,以各種香花供養,山峰隨即合起,覆護迦葉尊者之身。帝釋天及諸天因迦葉尊者入涅槃而生苦惱,說偈言:
我等今日,遠離迦葉,心生懊惱,不能自勝,畢鉢窟天,眾難法生。摩伽他人,生貧孤獨,一切世間,無有歸依。
今此迦葉,第二佛滅,正法山墮,正法船動,正法樹落,正法海涌。魔王歡喜,攝受法亂。
尊者說偈之後,隨即隱去不現。當迦葉尊者入涅槃之時,長老阿難在王舍城剛乞食畢,正在思惟無常即至。阿闍世王於睡眠中,夢見其母姓忽滅,因此驚醒。門人向王陳述:「迦葉尊者欲入涅槃,早先曾來,欲見大王。」大王聽聞當下心亂,悶絕倒地。傍人以水灑大王面,王稍稍甦醒後便前往竹林精舍,頂禮阿難尊者後,悲傷啼哭的說:「我聽說長老摩訶迦葉入於涅槃。」阿難回答:「是的,大精進尊者已入涅槃。」阿闍世王請求阿難:「我欲瞻禮、供養迦葉尊者身。」
阿難帶領阿闍世王前往雞足山尊者入涅槃處,看見諸羅剎守護迦葉之身,又見天人散花覆蓋其身。大王舉手拍頭,如象觸樹而全身傾倒,至誠頂禮尊者,而後即找尋材薪,準備荼毘尊者之身。阿難見此情況問說:「大王要做何事?」王答:「我要荼毘迦葉尊者色身。」阿難回答:「千萬不可!尊者正以神力護持色身,直至正覺彌勒佛九十六千萬弟子圍繞來至此處,尊者色身將現於彌勒佛諸弟子前,彌勒世尊會對弟子們說:『這位迦葉尊者是釋迦牟尼佛的大弟子,少欲知足最為第一,並結集釋迦牟尼佛法藏,使佛法得以傳續。』彌勒世尊復說偈曰:『此仙比丘姓迦葉,釋迦牟尼大弟子。最勝善見益世間,是其受持彼法藏。』」
「彼時彌勒佛的弟子思惟:那時候的人身甚小,難道釋迦牟尼佛身也是如此嗎?佛身應是大身吧!此時彌勒佛告訴諸弟子:『摩訶迦葉身上的糞掃僧伽梨,就是釋迦牟尼世尊的僧伽梨衣。』彌勒佛弟子聽聞之後,深知業報差別,九十六千萬弟子當下證得阿羅漢果,無數人受持戒行而得功德,又於此山山頂起塔供養迦葉尊者舍利。」阿闍世王聽了長老阿難的開示後,返回城內,此時三山再度合而為一,覆護迦葉尊者身,阿闍世王於山上建立寶塔,並以種種香花供養。 
經云:「生死熾然,苦惱無量;發大乘心,普濟一切;願代眾生,受無量苦;令諸眾生,畢竟大樂。」尊者為法忘軀、念念為眾生的精進行持,示現了大乘菩薩「不為自己求安樂,但願眾生得離苦」的弘法精神。人身雖是無常,若能善用有限色身,實踐自利利他菩薩行,不僅開顯個人光明的真生命,亦能啟發眾生法身慧命,功德無有窮盡。

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:
https://open.firstory.me/user/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/comments
在忙碌的生活中,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,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;所以「僧敲月下門」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,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。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!歡迎您訂閱與分享

2024-06-10
14:51
comments
No Rati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