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季第六十集

懺悔得解脫

《增壹阿含經.卷第三十.六重品第三十七(六)》
過去,佛陀在祇樹給孤獨園弘化之時,有一天舍利弗尊者來到此處,頂禮世尊後坐於一旁,說道:「世尊!我已經在舍衛城夏安居畢,決定遊方度化。」世尊說:「現在正是時候。」於是,尊者即從座起,頂禮後便自退去。
尊者離開不久,有一位心懷誹謗惡意的比丘,向世尊稟報:「舍利弗與諸位比丘共相鬥諍,不行懺悔,而現在正於人間遊行教化。」世尊則告訴另一位比丘:「你速往舍利弗處,說世尊找他。」接著吩咐目連尊者及阿難尊者:「你們去通知比丘們到世尊這裡,舍利弗所入三昧,將在如來前作師子吼。」諸比丘於是聚集到世尊所處之處,頂禮後坐在一旁。
佛陀對舍利弗說:「你離開不久,有比丘告訴我:舍利弗比丘與諸位比丘共諍,不但不悔過,還要去人間遊化。他所說的是事實嗎?」尊者回答:「如來知道事情的真相。」佛陀說:「佛知道,但大眾並不知道真相,所以各懷狐疑。你在大眾面前,可以將此事說明清楚。」
舍利弗告訴佛陀:「我自出生至今,年歲將近八十,常自思惟,我未曾殺生也不妄語,即使在遊戲時也不妄語,也未曾與任何人爭論;如果人在心散亂時,或許會有這樣的行為。但是,世尊!我心意清淨,怎會與修梵行之人共相鬥諍呢?如同大地,納受清淨,也接受不淨物,即使是屎尿穢惡、膿血涕唾,大地不嫌穢惡全都接受,我也是如此。世尊!我心無動搖,怎會與修梵行之人共諍而後遠遊行化?心意散亂之人才會如此,我今心正,怎會與修梵行之人共諍後而遠遊行化呢?
又如同水,能將好的東西清洗乾淨,也能將不好的東西清洗乾淨;水不會想:『我只清潔此物,而不顧彼物將之置於一旁。』我也像水一樣,沒有分別彼此之想,故不會與梵行之人共鬥諍後而遠遊行化。猶如熾火焚燒山野,並不會分別美醜,一切盡燒不作他想;也如同灑掃時,不會分別好醜,統統將掃除乾淨,不起其他念頭;也像無雙角的牛,性情良善,易於駕馭,能隨牧牛者心意而受調伏。
世尊!我心如是,沒有起任何傷害別人的念頭,怎會與人共諍而遠遊?就像是旃陀羅女,身穿破舊衣服,在各處乞食,無他雜念只求溫飽。世尊!我亦如是,心無雜想,怎會與人諍訟,然後又遠遊呢?也像是盛裝膏脂之器,處處破漏,有目之人都能共睹膏脂從大小破裂處漏出。世尊!我也是如此,九孔之中,流出涕、唾、尿、屎種種不淨之物,我觀自身不淨,又豈會與梵行人共諍?猶如一位相貌端正的少女,若以死屍繫縛在她的頸背,女子一定極為厭惡。世尊!我厭患此身,就如同少女厭患死屍,我怎麼會與梵行人共諍而遠遊?世尊知道事非如此,那位比丘也應當知道,如果如其所說真有其事,願那位比丘接受我的懺悔。」
這時,世尊告訴那位比丘:「你現在應該深自悔過。」比丘心懷悔懼,即從坐起,頂禮如來後稟白:「我知道自己毀謗舍利弗尊者的過失,唯願世尊接受我的懺悔。」世尊再次說道:「比丘!你應該去向舍利弗求懺悔。」
比丘便到舍利弗面前頂禮後說:「請求您接受我的懺悔,憐憫我的愚昧、不辨真偽。」世尊告訴舍利弗:「你可以接受此比丘的悔過,並以手摩其頭。因為,如果你不接受此比丘的懺悔,他的惡果將要現前。」於是,舍利弗以手摩比丘的頭,說道:「此乃愚昧、迷惑之行,我聽許你的懺悔!然而,佛法極為深廣,若能即時悔過,便是善行!我接受你懺悔,日後切莫再犯。」
經過三次懺悔之後,尊者說:「記住!千萬不要再犯了,因為有六種過失會墮入地獄,有六種善法得生天界,有六種法門可至涅槃。是哪六種過失會墮入地獄?第一,心生誹謗他人、謀害他人的念頭;第二,不但起了害心,還因此歡喜得意;第三,不僅自己起害心,更教唆他人害人;第四,害人得逞而心生歡喜;第五,得知被誹謗人的狀況,如果對方受害,自己便很歡喜;第六,如果害人不成,便懷憂愁。以上六種過失,使人墮於惡趣。
有哪六種善行,可生於善處呢?所謂的身戒具足、口戒具足、意戒具足、命根清淨、不起殺害之心、不生妬嫉心;有此六種善法,可令人生於善處。
哪六種法門可至於涅槃?所謂的六思念法。第一,身行慈無瑕穢;第二,口行慈無瑕穢;第三,意行慈無瑕穢;第四,若得到各種供養,都能利合同均,毫無貪悋;第五,持守禁戒,淨無瑕疵,此為智者所重視。第六,戒法具足,能分別正見、邪見,深信賢聖出離生死之要,便能解脫煩惱苦本。對以上的法門都能清楚明白,依此六法修習,得以至於涅槃。比丘!你們應當勤求方便,在此六法上修學、行持。」
那位悔過的比丘,再次從座而起,頂禮舍利弗,說道:「我再次懺悔自己的愚迷,唯願舍利弗您再次接受我的悔過,從今以後,我不再犯過。」尊者說:「我聽許你的懺悔!賢聖之道,心量廣大如虛空,只要你真誠改往修來,不復再犯。」當時,那位比丘聽聞舍利弗所說,歡喜奉行。
故事中,一時愚昧、毀謗聖者的比丘,即時覺非、真誠懺悔,免於墮入惡道之苦。修行過程中,難免會犯過失,若能時時返照身口意業,覺察有過,真心懺悔,改往修來,便能滅罪生福。如《十住論》云:「於諸福德中,懺悔福德最大,除業障罪故。」進一步發願持戒清淨。藉由懺悔、持戒等加功用行,增福增慧,消除修行過程中的種種障礙,更重要的是發菩提心,如是精進行道,無有退轉,最終定能成就善法、得至涅槃。
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:
https://open.firstory.me/user/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/comments
在忙碌的生活中,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,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;所以「僧敲月下門」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,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。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!歡迎您訂閱與分享

2024-09-02
11:51
comments
No Rating

以八正道度生死流

《增壹阿含經.卷第三十九.馬血天子問八政品第四十三之二(六)》
往昔佛陀與五百位大比丘在摩竭國神祇恆河水邊時,世尊告訴所有比丘:譬如摩竭國中愚惑、少智慧的牧牛人,想要驅趕牛群從恆河的此岸到達對岸,卻不事先了解兩岸間的地形何處深、何處淺,便驅趕牛群入河,讓瘦弱的牛先走,年幼的小牛走到河的中央,由於體態瘦弱,無法過渡到對岸。再者,不肥不瘦中等體型的牛,因為被前面的牛群困在河流中央,同樣無法過渡,而生苦惱。此外,即便身強有力的牛隻,也同樣受困在水中。
僧團中的比丘也是如此,如果心意闇鈍、缺乏智慧,無法善分別生死因果,不能分辨邪法,想度過生死之流,卻不勤習戒法,便會使魔王波旬得其方便,趁虛而入。所以若想從邪道求得涅槃,希望超越生死,這是永遠不可能的。這樣不但自己造惡業,也將使他人墮於罪業之中。
就好比摩竭國中聰明有智的牧牛人,想把牛從此岸驅趕至對岸,就會先觀察河床地勢的深淺,先驅策力氣強壯的牛到對岸,再驅趕中等體型的牛隻,其次再讓較瘦弱的牛群跟上,小牛就跟隨在其後也得以過度到對岸。
比丘們!如來也是如此的,善於觀察今世、後世,觀察生死之海及邪魔之徑路,自己以八正道度過生死之難,再以八正道之法,度化尚未得度者,就好像以正確的方法引導牛群,前面的牛方向是正確的,其餘的牛群從後跟隨悉皆渡河。
佛陀的弟子也是如此,漏盡煩惱達到無漏,心解脫、智慧解脫,於現世中以身作證而隨緣遊化,度過魔境界達到無為之境。就如同那強而有力的牛,度過恆河此岸到達彼岸,我的聲聞弟子也是如此。斷五下分結盡,證得阿那含果,般入涅槃,不再回來這個世間,已度過魔擾境界到達無為之境,好比那中等體型的牛群,得以度過恆河,毫無疑慮與困難,我的弟子也是如此。斷三結使,淫、怒、癡薄,證得斯陀含果,之後再來受生於世,便盡除所有苦趣,斷除魔境界到達無為之處,好比那些體型羸瘦的牛群引導小牛們度過恆河流水,我的弟子也是如此。斷三結使,證得須陀洹果,未來必定得證涅槃,度過魔境界及生死之劫難,如同小牛跟著母牛而得以度河,我的弟子也是如此。秉持信心遵循佛法,斷除所有魔障繫縛,終能到達無為之處。
此時,世尊便說此偈:
魔王所應獲,不究生死邊,如來今究竟,世間現慧明。
諸佛所覺了,梵志不明曉,猶涉生死岸,兼度未度者。
今此五種人,及餘不可計,欲度生死難,盡佛威神力。
因此,比丘們!應當一心專注,修不放逸之行,勤求方便成就聖賢八正道;依著賢聖之道,便能自度越過生死大海。外道梵志就譬如前面所說那位愚癡的牧牛人,自甘耽溺於生死之流,也讓跟隨他的人墮於眾罪的淵藪。而恆河水喻如生死大海,那智慧的牧牛人,就像是如來,依循聖賢八品之道而度過生死之劫難。所以,比丘們!你們應當勤求方便,成就八聖道之法,應當如是學習。
諸比丘聽佛開示後,法喜充滿,依教奉行。
佛陀以此譬喻教示弟子修習「八正道」之重要性,譬如牧牛人欲度牛過河,若不能預先觀察河床地形的淺深,便驅牛入水,便會使牛群在水中動彈不得,飽受困厄。八正道猶如修行之正路,依著賢聖八品之道修行,便能斷世間煩惱結縛,越過生死大海,得到清淨涅槃,解脫自在。經云:「賢聖八正道,安隱趣涅槃。」此是佛所教,聖法當勤學!

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:
https://open.firstory.me/user/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/comments
在忙碌的生活中,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,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;所以「僧敲月下門」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,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。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!歡迎您訂閱與分享

2024-08-26
08:28
comments
No Rating

成就戒德之香


《增壹阿含經.卷第三十三.等法品第三十九(二)》
過去,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,為比丘們開示:忉利天中有棵晝度樹,樹根部縱廣五十由旬,高有一百由旬,樹蔭可庇覆東西南北各五十由旬寬。忉利天的天人們,在這棵樹下四月之中歡喜娛樂。
那時,當晝度樹的花枯萎、樹葉變黃凋落地上,諸天人看見此現象,皆滿懷歡喜,內心欣怡地想著:「這棵樹不久就要長出果實了。」一段時間後,晝度樹殘留的果實皆都凋落,此時,忉利天的天人們倍加歡喜,互相說道:「這樹不久就要變成灰色了。」
比丘當知!又經歷一段時間後,晝度樹果真變成灰色。這時,天人們看到此樹變成灰色,都非常喜悅,互相說道:「如今晝度樹已變成灰色,不久應當生出如羅網般的花蕾新芽。」過後,天人們見到晝度樹的芽蕾已如羅網般,便知過沒多久就會長出花苞。當天人們見到樹上長出花苞時,又滿懷歡欣說道:「今日此樹已長出花苞,不久就會開著滿樹的花朵。」
比丘們!當天人們見到這棵樹漸漸長出花朵,各懷歡喜心而言:「此樹不久將逐漸開花,過沒多久會全然盛開。」見到滿滿盛開一樹的花兒,天人們滿懷歡欣地說道:「今日此樹所有的花朵將美麗地綻放!」濃郁的花香逆風飄送,百由旬內沒有不聞到花香的。那時,天人們於四月之中,在花樹下歡喜自娛,樂不可計。
而賢聖弟子決定出家學道的歷程,也是如此,就像那晝度樹開始變黃即將凋落。當賢聖弟子決意捐棄妻子家財,以堅固的信心剃除鬚髮,出家學道,正如同晝度樹的樹葉枯萎掉落地上。

若賢聖弟子,內心毫無貪欲念頭,捨除不善法,覺觀心念,離生喜樂遊於初禪,就好似晝度樹轉變成灰色。如果賢聖弟子不貪著初禪之樂,繼續精進,從有覺、有觀的輕安喜樂中,一心專注,達到無覺、無觀,心遊於二禪,就好比晝度樹分化長出如羅網般的花蕾新芽。
接著,賢聖弟子,護守心念恆常欣求,自覺身受禪定之樂,為諸佛賢聖所救,此時護念俱足,心生妙樂,心遊於三禪,就如同晝度樹的新芽長成花苞一般。當賢聖弟子捨離三禪妙樂之心,滅盡內心的苦樂,沒有愁憂,無苦無樂,以清淨心遊於四禪,就如同晝度樹的花蕾逐漸綻放。
最後,當賢聖弟子漏盡煩惱,成就無漏心解脫、智慧解脫,於親證法中遊戲自在,如實地知道自己已經不再受生死繫縛,成就清淨梵行,所作皆已圓滿成辦,永不再受生輪迴,這就像晝度樹盛開出滿樹的花朵。
此時,賢聖弟子證得果位,成就戒德之香,遍滿四方,聽聞者無不稱歎讚譽,正如忉利天的天人於四月之中,在濃郁芬芳的花樹下歡喜自娛,心遊於四禪,具足修行之本。所以,當勤求方便,精進修道,成就戒德之香。比丘們!應當如是學習!
比丘們聽聞佛陀的開示,個個歡喜奉行。
故事中,佛陀藉由忉利天晝度樹的生長變化,巧妙地譬喻佛弟子從決意出家、精進行道而證得初禪到四禪,乃至最終證阿羅漢果的修道歷程。精進行者透過樂修禪定,持戒清淨以成就道業。經云:「因戒生定,因定發慧,是則名為三無漏學」,要想啟發智慧,就必須修定;修定要有所成就,則須持戒。以戒為基石,勤修禪定,成就般若智慧,實為轉凡成聖,圓滿光明人生的方向。

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:
https://open.firstory.me/user/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/comments
在忙碌的生活中,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,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;所以「僧敲月下門」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,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。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!歡迎您訂閱與分享

2024-08-19
07:36
comments
No Rating

五根善聚

《增壹阿含經.卷第二十四.善聚品第三十二(一)》
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化之時,有一日,佛陀告訴比丘們:「我現在為大眾解說何謂善聚,您們要善加思惟之。」諸比丘們回答:「如是,世尊!」從佛受教。
世尊開示:「何謂善聚?就是五根。即信根、進根、念根、定根和慧根。深信佛法真理,如實精進修持;因精進而念住不忘,繼而得定心不散亂;因定而起觀智,故能如實了知諦理。依此五根而修,即能降伏煩惱而入聖道。比丘們,如果有比丘修行這五根,便能成就初果須陀洹,此初果聖者得不退轉法,將來必定證得涅槃,生死自在;再持續依此五根用功,便能證到二果斯陀含,此二果聖者,將來再投生人間或天上一世,必能斷盡一切生死苦,證得涅槃;再持續依此五根用功,便能證到三果阿那含,此三果聖者,命終投生色界淨居天,將於其處證得涅槃,不會返至欲界受生;再持續依此五根用功,便能漏盡一切煩惱,成就四果阿羅漢。此四果聖者,以身作證,並自說:『生死已盡,梵行已立,所作已辦,更不復受胎,如實知之。』」
「所謂善聚就是指五根,為什麼五根稱為善聚呢?根即能生之義,因為這五根能生出一切善法、匯聚無量的善法,是諸法當中功德最妙、最勝之法。若不能修行五根,就無法成就須陀洹、斯陀含、阿那含、阿羅漢、辟支佛等二乘果位,乃至不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。若能修習五根,便能漸次證到四果、三乘之解脫道。諸比丘們!應當努力勤修信根、進根、念根、定根和慧根。」
比丘們聽完佛陀的開示,個個歡喜奉行。
又有一日,佛陀告訴比丘們:「我現在為大眾解說何謂不善聚,您們要善加思惟之。」諸比丘們回答:「是,世尊!」並聽從世尊的教導,依之修行。

世尊開示:「何謂不善聚?就是五蓋。有哪五蓋呢?即貪欲蓋、瞋恚蓋、睡眠蓋、掉悔蓋和疑蓋。包括貪愛執著世間五欲之樂,遇不順己意之境而心生瞋恚,或昏沉身重而耽著睡眠,或身心躁動掉舉、憂思追悔所做之事;不但無法辨別是非真偽,對於真理也有所懷疑,不能明瞭,這五種煩惱都會障蔽本心。為什麼五蓋稱為不善聚呢?比丘們當知,這五種煩惱蓋覆本具的清淨心,障礙禪定,更多的不善法由此五蓋而生,將來便會墮落畜生、餓鬼及地獄道等三塗惡道中,受無量諸苦,不得出離。諸比丘們!應當勤求方便,滅除貪欲蓋、瞋恚蓋、睡眠蓋、掉悔蓋和疑蓋。」
比丘們聽完佛陀的開示,個個歡喜奉行。
《大智度論》云:「棄是五蓋,譬如負債得脫,重病得差,飢餓之地得至豐國,如從獄得出,如於惡賊中得自免濟、安隱無患;行者亦如是,除却五蓋,其心安隱,清淨快樂。」故行者應持戒制心、收攝六根,勤修方便對治五蓋,不令煩惱增長,墮落惡道。 進一步當知勤修五根—信根、進根、念根、定根和慧根,達到根深柢固,由五根產生出五力—信力、進力、念力、定力和慧力,斷除煩惱,破惑證真。
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:
https://open.firstory.me/user/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/comments
在忙碌的生活中,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,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;所以「僧敲月下門」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,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。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!歡迎您訂閱與分享

2024-07-29
06:17
comments
No Rating

佛示四種雲喻

《增壹阿含經.卷第十七.四諦品第二十五(十)》
佛陀昔日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化之時,為比丘眾開示:天上的雲層有四種狀態,是哪四種呢?有一種雲層出現時會打雷但是不降雨;有種雲層出現時只會下雨,卻不會震雷;還有一種雲層出現時,不但大雨滂沱,同時雷電交加;另有一種雲出現時則不降雨也不響雷,這就是雲出現時不同的四種狀態。
如同這四種雲一般,世間上也有四種修行人,哪四種呢?有的比丘像是雲出現時,只打雷而不降雨,有的比丘則像只降雨而不打雷的雲,也有比丘像是雲出現時,既不降雨也不打雷,或者有的比丘像是既會降雨也會打雷的雲。
什麼樣的比丘像只響雷而不降雨的雲呢?這些比丘精進誦讀研習佛陀所演說的契經、祇夜、受決、偈、本末、因緣、已說、生經、頌、方等、未曾有法、譬喻等十二部經之教法。他們不僅善於誦讀經教,也能明瞭當中的義理,但是卻沒有廣為眾生說此法要。這樣的比丘就像是只響雷而不降雨的雲。
什麼樣的比丘像是雲出現之時,只降雨而不響雷呢?有些比丘威儀莊嚴端正,出入行來、應對進退皆如法得宜,並精進修習一切善法,戒慎而不敢有所漏失;然而,他們對於佛法卻不能廣學多聞,也不高聲誦讀研習經典,同時並沒有依著契經、本末、授決、偈、因緣、譬喻、生經、方等、未曾有法等佛法義理如法修行。但是這些比丘很樂於跟隨在善知識身邊學習,能夠將所聽聞的真理信受而不忘失,也樂於為眾生說法,這種比丘就像是只降雨而不打雷的雲。
什麼樣的比丘像是不降雨也不打雷的雲呢?他的威儀不夠端正,出入行來、應對進退之間不能如法得宜,不但不修學種種善法,也不樂於聽聞、誦讀經教,更不依循契經乃至方等之十二部經的教理來修行,也不樂於為他人說法。這種比丘就像是既不降雨也不打雷的雲。
什麼樣的比丘像是雲出現之時,既降雨也震雷呢?他的外相端正莊嚴,出入行來、應對進退皆如法得宜,並精勤修學佛陀的教法,並且能憶持不忘;更樂於為眾生說法,積極勸導他人修行,使之能信受奉行,此種比丘就像是既會降雨又會震雷的雲。
諸位比丘!這就是世間上的四種修行不同的出家眾,你們應當精進修學,成為能夠降法雨、震法雷的修行人。

當時,比丘們聽聞佛所說法,皆法喜充滿、依教奉行。
佛以四種雲譬喻修行。無雨無雷的雲層,猶如缺乏善法與智慧的修持,行者應當避免;若只響雷而不降雨,只能自利卻不說法令他人蒙受法益。又經云:「善知識者,梵行全體。」善知識,是道業成辦的全部因緣。依止善知識,與賢聖共行,動止有法可則,言行有所典範,這樣的行者就像只降雨而不響雷的雲層,雖無廣學多聞之智,卻樂於宣揚佛法,可在利他中完成自利。既會降雨又會震雷的雲,猶如修行人自利利他的菩薩行履,廣積福慧資糧,將來定能成為降法雨、震法雷的法門龍象,廣利有情。
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:
https://open.firstory.me/user/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/comments
在忙碌的生活中,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,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;所以「僧敲月下門」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,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。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!歡迎您訂閱與分享

2024-07-23
05:59
comments
No Rating

跳脫愛欲輪迴苦

《賢愚經.卷第七.婆世躓品第五十九》
佛陀在羅閱祇耆闍崛山弘化之時,國內有一位名尸利躓的豪富貴族長者,家中七寶盈溢。長者妻子產下一位男孩,相貌端正莊嚴,世間少有。長者夫婦非常高興,於是請來相師為其占卜吉凶,相師占卜後告訴長者夫婦:「此子福德殊勝,將會光宗耀族。」長者更加歡喜,於是請相師為嬌兒命名立字。相師問:「尊夫人從懷孕之後,可有何不尋常之處?」長者回答:「兒母本來不善言詞,語意鈍拙,從懷此兒以後,口齒伶俐,言之成理,談話巧妙勝於一般人。」於是便為男孩取名婆世躓。
婆世躓長大後,聰明才智超越一般常人。有一天與朋友出遊,經過那羅伎家,看到一位面貌清秀、丰采卓然的女子,心生愛慕,想娶為妻室。回家後,稟明父母自己的想法,父母告訴他:「我們是豪富高貴種姓,女子的家世貧窮低賤,門不當、戶不對,怎能結為親家?」可是婆世躓陷入情愛深淵,不能自拔,再次稟明父母:「請雙親不要計較門戶之事,而是要看對方人品,並祈求父母垂愍我願,答應所求。若是雙親不同意,兒子的命也不保了。」父母只好答應,派人去提親。女家回報:「君是大姓,我們是市井小民,不適合婚嫁,無緣高攀。」婆世躓仍不放棄,慇懃不息的追求,又再度派人去提親。女家回答:「若是能與我們一樣,學習各種歌舞戲笑,技藝達到能在國王面前表演,再來論婚姻。」婆世躓因為被愛欲惑亂了心智,竟然不以雜耍技藝鄙俗之事為恥,而去女家學習雜技;他很快就學會了各種技藝。
這一天,國王召集各方雜耍藝人表演上高木竿、空中走繩索等種種技藝。長者子婆世躓也在獻藝之列,表演高空走繩索。走索完畢,卻因為國王剛巧離開未見,命令再表演一次。婆世躓奉命只得再上繩索,但此次他的氣力漸差,走在高空繩索中間時,搖搖欲墜,心中惶恐,卻沒有任何可以依靠之處。
目連尊者見此情況,凌空而至婆世躓身邊,問他:「眼前,你選擇保全生命,出家學道?還是寧可墜地,不惜生命也要娶那位女子?」婆世躓立刻回答:「我願保全生命,不娶彼女。」於是目連即時於虛空中變化作平地,婆世躓於平地走索,所以無怖畏之心,順利走完,而得以保全生命。
婆世躓慶幸自己蒙尊者救護而得安隱,於是隨著目連尊者去拜見世尊,禮拜供養。佛於是為長者子廣說微妙法義,所謂布施、持戒、生天之論,並強調欲愛為不淨法,斷離欲愛煩惱為解脫生死最快之法。婆世躓聞佛說法,當下心開意解,即得初果。因此稟白世尊:「我願出家,奉修正法。」世尊允諾,婆世躓便鬚髮自落,法衣在身,成為沙門。出家後專精禪思,遵修正業,煩惱漏盡,成就阿羅漢果。
慧命阿難稟白佛:「請問世尊!婆世躓沙門,過去與那位女子有何因緣,今生貪染愛著,惑亂心智,為此幾乎喪生失命?與目連尊者又是什麼善因緣,於危急時蒙尊者恩濟?又是何因緣能夠隨佛出家修行,最終證得阿羅漢果?」
佛告訴阿難:「在過去無量劫前,波羅㮈國有一位大富長者,初生一子,相貌端正無比。當時,長者家人從海上來,帶回一鳥卵,奉獻給長者。經過一些時間,幼鳥破殼而出,幼鳥毛羽光潤,長者很喜歡這隻鳥,就送給愛子。長者子與鳥都漸漸長大,相互建立了默契。只要長者子騎在鳥背上,鳥即擔長者子遨遊各處,盡興意足之後才返回,日日皆如此。」
「有一日,長者子聽說他國國王召集雜耍藝人表演,就乘騎此鳥去該國。鳥棲息在樹上,長者子在人群中觀看,偶然看見國王女兒,心生情愫,就書寫思慕之意,遣人送交王女,王女答應交往。這件事被國王知道後,立刻派人跟蹤及追捕。長者子被捕後,被繩子縛束其身,國王下令當斬。長者子說:『不勞煩諸君殺我,讓我爬上高樹,自己投身而下摔死,諸君也省去麻煩。』捉拿的人聽了,讓他自己摔死也罷!長者子便攀枝而上,乘騎其鳥凌空飛去,長者子因此鳥而得延命。」
「那時的長者子就是現在的婆世躓,那位王女是現在的雜藝家女子,那隻鳥是當今的目連。婆世躓在過去世被色愛迷惑,被那隻鳥所救;當今又因貪愛美色,險些喪命,亦由目連而得安隱。婆世躓之所以聰辯,而成就無漏智,是因為過去世,在波羅㮈國有一位居士遇見一位辟支佛乞食,居士立刻供養食物,然後請求開示法要。這位辟支佛告知自己不善說法,便擲鉢騰踊於虛空而逝。居士思忖:『斯人神力變化無窮,但卻不能敷演道法,教化度眾;願我未來世能值聖尊出現世間,智慧辯才勝於此人巨億萬倍,能演化法義無窮無盡,願我出家即獲果證。』由此因緣,婆世躓今世聰明,出家能速證阿羅漢果。」
大眾聽聞佛說此宿世因緣,莫不歡喜,當下有得須陀洹、斯陀含、阿那含、阿羅漢果者,亦有種下緣覺善根、發菩薩心者,個個深信佛語,頂戴奉行。 

《佛說四十二章經》云:「使人愚蔽者,愛與欲也。」愛與欲是生死的根本,被愛和欲蒙蔽了本心,失去了智慧、失去了理智,就變成最愚癡的人,得不到解脫。如何跳脫愛欲輪迴苦?於日常生活,六根對六塵種種境界,能落實覺察、覺照,不生攀緣染著,時時反省檢討自己,在面對人事物種種因緣,心中的執著、愛欲有沒有減少?能不能看破、放下,以智慧劍斬斷煩惱絲,達到沒有愛欲,心中自然清涼自在,就能真正出離苦海。



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:
https://open.firstory.me/user/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/comments
在忙碌的生活中,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,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;所以「僧敲月下門」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,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。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!歡迎您訂閱與分享

2024-07-15
11:44
comments
No Rating

二王造佛像

《三寶感應要略錄卷上‧第一優填王波斯匿王釋迦金木像感應》
釋迦牟尼佛出家成道後第八年,渴思報答母親摩耶夫人生育之恩,以神通力從祇洹精舍到忉利天,於善法堂的金石上結跏趺坐。當時,摩耶夫人自然流出兩道乳汁,潤澤世尊口唇,以示親子之緣,佛即為摩耶夫人演暢微妙法義。
此時,人間的四眾弟子不見如來,孺慕情深,十分憂愁,彷彿失去父母,如箭穿心般地傷痛。他們一同來到世尊住處,望著園林庭宇,卻處處看不到佛的身影,倍加悲傷哀戀,無法自抑。他們請問佛陀侍者阿難尊者:「究竟現在世尊在什麼地方?」阿難尊者回答:「我也不知道。」而優填王與波斯匿王兩位國王,因渴望親睹如來尊顏,思念殷切,飽受憂苦。
於是,優填王下令召集全國技藝超群的雕刻巧匠,告訴他們:「我現在想要雕造佛像。」巧匠們稟報優填王:「大王,我們無法刻出佛的相好莊嚴,即使是毘首羯摩天王來雕刻佛像,也無法刻出神似於如來的雕像。我們若接受王命,僅能模擬雕刻出如螺髻玉毫般的少分相好,至於佛陀的其他諸多相好及光明威德,卻難以呈現出來。誰能雕刻出佛的相好莊嚴、威德光明呢?當世尊回來相會之時,所造的如來形像,假如有所誤差,我們的名譽都將受損,因此,沒有人敢答應雕造佛像。」
巧匠們又稟白優填王:「如今雕造佛像,應當使用純紫栴檀香木,此木紋理、材質堅硬緊密。但是佛的形像,究竟應該是坐像,或是站立像?高下尺寸又該是多少?」優填王以巧匠們的話詢問百官大臣,一名有智之臣稟白大王:「應當雕造佛陀坐像。因為一切諸佛證大菩提、轉正法輪、現大神變、作大佛事時,都是坐著的。所以應該雕造佛陀坐師子座、結跏趺坐之像。」
當時,毘首羯摩天王知道了這件事,就化身為巧匠,手持各種雕刻工具,來到城門口,高聲說道:「我想為大王雕刻佛像。」優填王聽了內心大喜,與主藏大臣在內宮中挑選上好的紫栴檀香木,並且親自扛著香木交給天匠。優填王告訴天匠:「請仁者為我雕造佛像,務必與如來形像相似」。
此時,目犍連尊者請佛神力,與天匠同往忉利天,將佛陀的相好摹畫成圖,隨即返回人間,依圖操斧破木,其聲響徹忉利天,上傳至佛說法處。佛以神力將此破木造像之聲遍傳,音聲所及之處,使聽聞到的眾生,罪垢悉皆消除:盲者重見光明;聾者得以聽聞;瘖啞之人,能開口言說;醜陋之人,容貌轉為端正;貧者獲福,乃至於三塗惡道的眾生,皆離苦得樂,一切未曾有過的大利益,皆悉現前。
當時,天匠以不到一天的時間,就將佛像雕造完成,像高七尺,也有人說是五尺,隨每個人的根機所見不同;佛像的面容、手足皆是紫金光色。優填王看到天匠所刻的佛像相好端嚴,心生淨信,得柔順忍,煩惱、業障俱時頓消。
而波斯匿王也召集了國內巧匠打算雕造佛像,並且心想,如來丈六金身,莫過於以純金呈現。於是,波斯匿王即純以紫磨金造如來像,高五尺。這二尊如來聖像,是閻浮提中最初有佛陀造像之始。
世尊在忉利天說法,於夏安居三個月圓滿之際,告訴四眾弟子:七日之後,即刻返回閻浮提僧伽尸國大水池旁。忉利天王告訴自在天王:應從須彌山頂到大水池旁,以金、銀、水晶做三道徑路,或由人間地上造起,或從淨居天造至人間。當世尊足踏黃金寶道返回人間時,五位天竺國王──迦尸國波斯匿王、拔嗟國優填王、五都人民之主的惡生王、南海主優陀延王,及摩訶陀國瓶沙王,都前來恭迎,虔誠頭面頂禮佛足。
優填王恭敬地頂戴佛像,以及種種上好珍寶來到佛陀面前,一一供養佛陀。此時,栴檀木像竟起身從座而起,猶如生出佛足,步於虛空;足下雨降天花,放大光明恭迎世尊,合掌叉手向佛作禮,此栴檀木像稍似於佛,開口說偈:
「佛在忉利天,為母說法時,大工造像聲,遠聞善法堂,三十三天眾,同音皆隨喜,未來世造像,獲無量勝福。」
此時,世尊向栴檀木像長跪合掌,虛空中的百千億化佛,也都一一恭敬合掌。栴檀木像彎身低頭,世尊親自為木雕佛像摩頂授記:「我入滅一千多年之後,你當於此土為人間、天上作大饒益,我將後世諸弟子付囑予你。若有眾生於佛涅槃後,發心造佛像,並以幢幡、寶華與種種妙香供養,此人來世必得見佛,出離生死苦海」。
優填王稟白世尊:「上一尊佛度化圓滿入滅後,造佛像之人,還有在世間輪迴的嗎?」佛陀回答:「我以佛眼普見十方,前佛滅度後,造佛像之人都投生於十方佛前,沒有一人仍在生死輪迴。但是造菩薩像還留在人世者,正是今日的瓶沙王。」
此時,栴檀木像啟稟佛陀:「請世尊移駕向前,進入精舍。」世尊向木像說:「止!止!不須再說。我度化眾生的因緣將盡,不久即將入滅,你將在世間長久利益眾生。我走在前面卻先入滅,若你走在我後方,世人將會心生輕慢。」木像與佛陀再三往復禮讓後,由栴檀木像先行進入精舍,還至本位,世尊則自行移往祇洹精舍旁的小精舍內,與木像相距二十步之處。優填王為此喜不自勝,歡欣不已。
五位天竺國王請示世尊:「日後,應當如何造立佛寺?」世尊伸出右手,隨即從地中湧出迦葉佛寺,以此做為後世造寺的法度與典範。五位國王便於當地建大佛寺,安置佛像後一一離去。 

經云:「若有淨信之心,造佛形像,一切業障莫不除滅,所獲功德無量無邊,乃至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永拔眾生一切苦惱。」造佛形像功德殊勝,既能消除業障,增長福德,出離生死苦海,又能利益眾生,蠲除熱惱,成就無上菩提,真正是菩薩願行。身為佛弟子在瞻禮佛像之際,當以至誠感恩之心,發願學習佛陀的教法,如法修行,並積極弘揚佛法,令無邊有情皆能聞法修行,同霑法益,解脫自在。
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:
https://open.firstory.me/user/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/comments
在忙碌的生活中,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,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;所以「僧敲月下門」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,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。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!歡迎您訂閱與分享

2024-07-08
12:46
comments
No Rating

富那奇墮惡鬼因緣

《撰集百緣經.卷五》
昔時,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精舍。一日,舍利弗與大目犍連二位尊者於受食前,先觀察地獄、餓鬼、畜生三惡道之苦,希望能藉此因緣,教化眾生厭離生死,求於涅槃。
當時目連尊者見到一餓鬼身體猶如燋柱,腹大如山,咽喉細小如針,頭髮如錐刀纏刺著身體,手足各支節處都出火,痛苦呻吟,大聲叫喚,四處奔走,求索污穢的糞尿作為飲食,但疲苦整日,卻連想求屎尿以止飢渴都得不到。目連尊者見此情形,便趨前詢問:「你過去造了什麼業,要受如此苦報?」餓鬼回答:「有太陽的地方就不需要燈燭來照亮,如來世尊今住於世,您可以去問世尊就知道了,我現在飢渴難受至極,沒有辦法回答您。」於是目連尊者便前往佛所在之處,想問佛此餓鬼過去造了什麼惡業而受如此苦報。當時佛正在為眾天人演說妙法,見目連尊者進入,便問道:「你今天見到何種奇異之事?」目連尊者回答:「我見到一餓鬼,身體燋然,到處奔走。」目連尊者把自己所見到的情形都向佛稟告,並問道:「此餓鬼前世究竟造了什麼樣的惡業,竟會受那樣的苦報?」
佛告訴目連尊者:「你仔細聽,我現在為你解說。在過去賢劫中,舍衛城內有一長者,財寶豐盈無可計量,時常令僕役榨甘蔗汁給世家望族們飲用。當時有一辟支佛患嚴重渴病,醫生開立處方,要他服用甘蔗汁,病就會好。此辟支佛便前往長者家乞甘蔗汁,長者見到辟支佛威儀庠序,深生恭敬信仰的心,問道:『您需要什麼東西?』辟支佛說:『我患嚴重的渴病,需要服飲甘蔗汁,所以前來化緣。』長者聽了,心生歡喜,趕緊找來妻子富那奇,並說道:『我有急事必須立刻出門,妳到後面去取甘蔗汁來供養辟支佛。』妻子回答:『你放心出門吧!我待會自會拿給辟支佛。』當丈夫出門後,這位長者妻取了辟支佛的缽,在暗處小便在缽內,再倒些甘蔗汁蓋覆於上,然後將缽交還給辟支佛。辟支佛拿到缽後,便知道缽內不是甘蔗汁,就把缽中物倒在地上,帶著空缽返回。此長者妻命終後,便墮入餓鬼道中,如你所見,經常受到飢渴的逼迫。因為那樣的惡業因緣,才會受如此苦報。」佛繼續說道:「當時那位長者婦,就是現在那位富那奇餓鬼。」
佛說此餓鬼業報因緣時,在場的比丘們都捨離慳貪,厭惡生死輪迴,有證得初果、二果、三果,乃至四果阿羅漢者,也有發心欲成就辟支佛者,更有發無上菩提心者。
聽完佛陀開示的比丘們,都心生歡喜,受持奉行佛的教誨。
《佛說四十二章經》中云:「賢不可毀,禍必滅己。」辟支佛是覺悟的聖者,前來托缽,本是捨慳貪種福田的難得因緣,但生活富裕的長者妻卻不捨布施,還以污穢之物污辱聖人,因此惡行而墮餓鬼道受苦。「欲知過去因,當觀現在果;欲知未來果,當觀現在因。」有智之人當深信因果真實不虛,棄惡從善,廣修福慧!

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:
https://open.firstory.me/user/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/comments
在忙碌的生活中,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,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;所以「僧敲月下門」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,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。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!歡迎您訂閱與分享

2024-07-03
07:02
comments
No Rating

至誠禮敬佛陀的頻婆娑羅王

《佛說眾許摩訶帝經.卷第十》
從前,佛陀在誐耶山頂,度化迦葉兄弟三人及其弟子千人出家,且都證得阿羅漢果。當時,頻婆娑羅王及大臣、人民,都已聽聞佛陀在誐耶山頂弘法度眾,並有上千位弟子。
一位大臣向頻婆娑羅王稟報:「國人最近在談論,釋迦族中有一童子,當他誕生時,有一位精於相術的婆羅門,從雪山旁的娑儗囉體河岸、過去迦毘羅仙人住處來為他看相,並且預言:『此童子具足相好莊嚴、福慧圓滿,日後必定成為金輪聖王,統轄四大部洲,盡大海邊際都是他的領土。聖王以正法治國,人民皆奉行十善,並有輪寶、摩尼寶、女寶、主兵寶、主藏寶、象寶、馬寶自然出現,恆常跟隨聖王。聖王的一千位王子皆身相莊嚴、勇敢威猛,能摧破敵軍,四大部洲皆敬畏其威德而臣服於王。若此童子出家,剃除鬚髮、身著袈裟,正心修行,必定成就無上正等正覺。』這位釋迦族童子就是佛陀,因此我特來稟報,請大王早作謀劃,以免後悔。若能殺了此人,便可保障我國長久吉祥安定。」
當時,頻婆娑羅王正在大殿中獨坐思惟,經常憶念五事:一、祈願佛陀出現於世;二、佛出世時,願能早日前往瞻禮,隨喜供養;三、願禮佛之後即能聽聞正法;四、願對佛所說法皆能通達其義;五、願能從佛受戒並奉持戒法。國王正在憶念此事之時,突然聽到大臣的計議之言,十分感慨、悲嘆,答道:「你這個癡人,竟然對佛陀生起惡毒至極的心念,實在是太愚昧了!快點退下,不用再說了!」大臣聽見國王的斥責,知道建議不被採納,慚愧惶恐地告退離去。
國王環顧左右,選了一位相貌圓滿、具有福德智慧的大臣,對他說:「你到誐耶山頂世尊住處,代表我恭請世尊前來應供。你要如此說:『我謹代表頻婆娑羅王,至誠恭敬頂禮佛足、問候世尊,願世尊少病少惱、起居輕利、安樂無憂。恭請世尊降臨宮城,接受國王微薄的供養,令王及人民獲大利益,得大安樂,唯願世尊及諸位聖僧、長老大德慈悲蒞臨。國王願盡此一生,供養僧團飲食、湯藥、臥具、衣物,一切所需悉皆供養,不令匱乏。懇請世尊慈悲應允,屈駕光臨。』」使臣來到誐耶山,依國王指示恭請佛陀後,頂禮佛足,靜候回覆。佛陀默然,使臣知道佛陀已同意受請應供,於是頂禮繞佛,辭退而返。
國王聽說使臣返回,立即召他上殿,使臣向王行禮後,國王詢問:「世尊會受請前來嗎?」使臣回答:「臣奉王旨到誐耶山,遵照您的囑咐恭請佛陀及僧眾,佛已默許,必來應供。」於是國王敕令左右大臣,率領大眾盡心灑掃,使宮殿及城中各處街道一塵不染,又準備了各種珍貴名香及微妙香花,來迎接佛陀。
到了應供當天,佛陀與迦葉比丘及千位阿羅漢,從誐耶山出發前往王舍城,在離城不遠處有座杖林塔,佛陀與僧眾便在此塔暫時休息。國王得知佛與僧眾在杖林塔休息,立即下令嚴整車駕,親自率領眷屬及百官大臣,前導、後衛儀仗端嚴,出城至杖林塔恭迎佛陀及眾僧。
剛離開皇宮不遠,地面忽然出現坑洞,國王的車輪陷入坑中無法前進。國王思惟:「必定是我過去曾造惡業,所以遇到這種事情。」國王剛起此念,就聽見空中傳來聲音:「你過去並沒有造惡業,但是目前牢獄之中監禁太多囚犯,車輪陷入坑中,正是這個緣故。」國王聽聞空中傳音,知道必是賢聖提醒,極為感恩,立即遵照指示,派人至國內各處牢獄,依犯罪輕重程度赦免囚犯。
此時,國王及眷屬、百官、隨從的車乘共有一萬二千輛,國中的婆羅門、長者及人民也乘坐百千輛車,大眾浩浩蕩蕩,一同出城恭迎佛陀。當國王到達杖林塔時,從林內取了五朵迦俱那花,親手捧著花,在距離佛陀不遠處,下車徒步而行;又撤除傘蓋劍仗等莊嚴物,令隨從執持,跟隨在後。國王行至佛前,偏袒右肩,合掌向佛,三次自稱:「我是頻婆娑羅王。」佛陀也三度回應:「如是!如是!」
國王將五朵香花敬獻佛陀,然後五體投地頂禮佛足,又以種種言詞讚歎佛陀。佛陀對國王說:「請王就座。」國王就座後,隨行的眷屬、百官、婆羅門、長者及人民皆歡喜踊躍,依序頂禮並說偈讚佛,而後各自退立一旁。
頻婆娑羅王雖在富貴之中,卻能經常慕佛、渴法,具足對三寶的信心及恭敬心,所以不受讒言所惑,而能把握因緣請佛及僧接受供養。也因為這念恭敬心,當遭遇不祥之事時即能反省檢討,進而發起慈悲心赦免囚犯,終能轉增吉祥,帶領臣民禮敬佛陀,同霑法益。
佛法從恭敬中求,所謂「有一分恭敬心,就能消除一分業障,增長一分福德和智慧」。佛法住世,是百千萬劫難遭難遇的因緣,唯有以至誠懇切之恭敬心來求法、聞法、如說修行,才能與甚深微妙的佛法相應,進而契悟本具清淨自性。

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:
https://open.firstory.me/user/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/comments
在忙碌的生活中,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,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;所以「僧敲月下門」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,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。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!歡迎您訂閱與分享

2024-06-24
11:42
comments
No Rating

道心堅定的長者子制

《佛說長者子制經》
昔日,佛在王舍城靈鷲山,與五百阿羅漢一起,於天亮時,著衣、持鉢,入城乞食。
當時城內有一位全國最為貴顯之人,名叫檀尼迦柰,居住在地勢高且乾燥之處,舍宅極為富麗,院牆有七重門。他有一子,單名為制。制十六歲時,父親檀尼迦柰去世,所以制便一直與母親同住。
有一天,佛來到他家乞食,當時制正站在第三道門處,遙望佛來,心想:「此人相貌何其端正!相好有如明月珠,光明如日月,身色如黃金,就像十五的滿月般圓滿。」佛站在門外,制便趕緊走進屋內,告訴母親:「我看見有一人端正相好,天下無雙,我有生以來從未見過如此相好之人,他現在就在門外托缽乞食。我們應當供養。」其母生性非常慳貪,不肯布施,制便說:「請母親看在我的份上,供養這個人吧!能供養這個人,就像病者得遇良醫;供養這個人,名聲可達於天上天下。現在這個人,就站在門外。」
制的母親還是不肯,制便不停地說服,最後母親生氣了,說道:「你一直煩擾我,讓我感到很煩亂。這個人不是為了乞食而來,只是想欺騙、戲弄你而已。你這個小癡兒,如何能知道?你若還繼續這樣要求,我就杖打你,直到你停止。」
佛早已知制的母親生性慳貪,便放大光明,光明徹照七重門內。制見到佛的光明,非常歡喜,便又立即來到母親面前,說道:「愚人不知布施,就像盲人因為看不見而墮入火中。世間之人因為慳貪,不行布施,後必得禍。若人心念惡、口言惡、身行惡,愚癡又不信佛法僧三寶,死後將墮地獄、餓鬼、畜生三惡道中。若能不慳貪、行布施,後必得福。身行善、口言善、心念善,不僅自己獲福,家人也會得福蔭,並得與智者常相隨,得智慧。」

制接著說道:「若母親不肯供養,我就用我今日的飯食來供養,我寧可一日不食。請母親快把飯食拿給我,我要供養那個人,免得那個人離去。那人若離去,很難再遇見。」制的母親還是不肯,制就自行去取自己的一份飯食,又拿了自己最好的衣服,前去佛那裡,頂禮佛,合掌恭敬說道:「我帶來我的衣被與飯食,至誠供養佛。」佛默然不應。制又說:「佛是人天導師,願哀憫度脫我等,請接受我的供養,令我得福。」如是三次祈請,佛便接受,制感到非常歡喜。
佛告訴制:「你已降伏所有慳貪,今日你供養佛衣被與飯食,以此因緣將使你所求皆得滿願。」制非常歡喜,便向佛說:「我所祈求的,不是求作忉利天王,也不求作大梵天王,更不求世世富貴,唯願能有和佛一樣的智慧光明。」佛言:「大善!你的願望可達成。」
這時忉利天王釋提桓因聽到制的心願,合掌恭敬來到佛前,然後告訴制說:「你今日僅拿少量的飯食與衣被來供養佛,就想求作佛,這是不可能的,即使過了十劫、百劫、千劫、萬劫、億劫,你也還沒辦法成佛。」制回應:「我當然不會想用供養一餐飯食的福報就求作佛,我會時保善心,精進不懈追求佛道,相信將來一定能夠成佛。」
釋提桓因又說:「即使你用和須彌山一樣多的四寶來供養佛,又以慈心護念天下人民,如是經過千萬劫、億萬劫,你也還不能成佛。」制回覆:「譬如木匠拿著斧頭進入山林,想尋找合適的樹木來砍伐,一定會選擇長得好、端直的,覺得是最理想的才會砍伐。我不會僅用供養一頓飯食與衣被的福報,就求作佛。」
釋提桓因再向制說:「成就佛道是很艱苦的,你不如求作大梵天王,或是求作忉利天王。想求作佛,是非常難的。」制問釋提桓因:「你見過閻浮提嗎?」釋提桓因說道:「見過。」制說:「假使大火遍燒其中,且燒至天上,即使要我投身其中,犧牲性命,我求成佛之心也絕不終止。」釋提桓因一聽,說道:「讓閻浮提遍燒火焰,會殺害當中的人民、畜生及蠕動之類的生命,你口言惡、心念惡,死後當墮入地獄,怎能成佛?」制回應:「世間人民及蠕動之類的眾生,我皆以慈悲心託付與彌勒佛,彌勒佛自會度脫他們,而我求佛之心絕不終止。」
制接著說:「忉利天、大梵天天人所居之處終會敗壞,天人也有壽終命盡之時。請不要以天人的想法來測度他人,而生貢高之心。」釋提桓因一聽,合掌向制說道:「你求成佛的心意堅定,將來一定會成佛。」制說道:「我會持守善心,精進不懈追求佛道,相信將來一定能成就佛道。」釋提桓因默然不再語。
佛告訴制:「你常發願,願成就佛道,並以精進心供養承事諸佛,前前後後總共會供養承事六萬尊佛。如是過了兩百億萬劫後,你將不再墮入地獄、餓鬼、畜生三惡道中;再過兩百億萬劫,你會成為轉輪聖王,統領四天下,擁有十億小國;你所行端正,命終後,會投生到梵天、兜率天,天壽盡,再下生人間作轉輪聖王,命盡後,將再投生於梵天。
如此天上人間往返經百億萬劫後,你當作佛,佛號須彌迦羅,並將度脫天上、天下之人。你出生之時,光明遍照一萬二千億天地,向上徹照至二十八天,天地皆為之震動,夜晚明亮如白日,當時人壽為七千億歲。你的身高有兩百丈,擁有一萬一千座城池,每一座城池佔地四百八十里,城牆都是用精美的金銀、琉璃、水晶、珊瑚、硨磲、瑪瑙等七寶來裝飾。
你成佛時,說法兩會,第一會說法,有六千億沙門得證阿羅漢;第二會說法,有四千億沙門得證阿羅漢。當時的人民不偷盜,男子、女人都很善良;大地平正;人民沒有疾病憂苦,生活安樂;每天天空會下雨三次,清洗空中的塵土;人們若有事要商議,會聚在一起開會;夏天不熱、冬天不冷,氣候宜人。
你說法的精舍名為難提陀;於時若有男子、女人持戒,布施供養佛、辟支佛、阿羅漢,祈求作佛,皆得成就。佛道不可不求,就像八方上下沒有窮極,佛的智慧也是如此。」
佛說法畢,制與比丘們皆至誠頂禮佛,作禮離去。
公案中的長者子制,懂得把握因緣供養佛,並發大願,誓求佛道,道心堅定,得佛授記成佛。儘管修行路迢,但只要堅持,終可達成。若因畏懼艱苦而放棄,終是輪迴生死。我們當學習長者子制的精進求道心,把握因緣供養三寶,並發大願,生生世世勤求佛道,相信終有圓成佛道之時。

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:
https://open.firstory.me/user/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/comments
在忙碌的生活中,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,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;所以「僧敲月下門」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,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。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!歡迎您訂閱與分享

2024-06-17
13:03
comments
No Rating

摩訶迦葉涅槃因緣

《阿育王經.卷第七.佛弟子五人傳授法藏因緣品第七》
摩訶迦葉尊者承佛囑咐,令正法住世,勿令失傳。於是召集五百阿羅漢結集經、律、論法藏,令四眾弟子得以依三藏修行。迦葉尊者已證得滅盡三昧,得總持四辯。法藏結集後,尊者依次第將佛所說的法付予持戒修善之人,使佛法處處流布,行者得以經常讀誦,法無斷絕,利益一切眾生。
尊者常自思惟:世間無常,我已年邁老朽,死亡隨時到來。我已遵照佛陀教示,住持宣說法藏,令聽聞者各依己力而悟入;欲得解脫的善士,得以受持法藏為法王子。佛恩深廣,我所做的一切,實在難以報答世尊深恩於萬一,但又有誰能報盡佛恩呢?如今一切學與無學,都能和合依教奉行;時時刻刻受持清淨梵行,攝化世間眾生。此老邁之身我已荷擔甚久,疲憊至極,臭皮囊身已用至極盡!如今,該是入涅槃之時。於是尊者說偈曰:「已結修多羅,以修治道路,世尊之法語,處處廣宣說。」又曰:「無慚愧已除,已攝有慚愧,已作自饒益,我涅槃時至。」
於是摩訶迦葉尊者前往阿難居所,付囑長老阿難:「世尊付我法藏後,即入涅槃。現在,我欲入涅槃,將法藏付囑予你,你當受持。在王舍城,有一商主出生一兒,此兒出生時即有舍那衣覆身,所以名為舍那婆私。舍那婆私於出海經商返回後,將皈依佛法,修大供養,你當教化之,度其出家,並傳法付囑舍那婆私,使佛法流傳不絕。」
當迦葉尊者將法藏付予長老阿難並殷殷叮囑後,尊者思惟:世尊導師以大慈悲心,教化周遍,難行已行,廣修無邊功德莊嚴佛身。我應往世尊舍利處禮拜供養,這是我入涅槃前應作之事。復說偈言:「是我世尊,摩訶慈悲,世尊舍利,我已供養。菩提三昧,之所出生,難作已作,最後供養。」
迦葉尊者以神力前往世尊出生處、成道處、轉法輪處、涅槃處,以及八舍利塔處,以無上恭敬心,一一虔誠禮拜供養。又入龍宮,供養佛牙舍利;尊者入龍宮,如同師子王踏入池湖那般無所怖畏,神態安穩寂然,內心清淨無垢。供養佛牙舍利後,又如龍王現於虛空,轉瞬間即至忉利天宮,帝釋天及諸天人歡喜供養尊者。供養圓滿後,尊者想於此處入於涅槃,這時帝釋天問:「尊者常住山中,持清淨戒行,是何因緣而來到這裡?此處孤獨無有歸依。」迦葉尊者回答:「憍尸迦!我想禮敬佛牙及佛的天冠、摩尼寶珠、如來應量器,此是我此生最後供養之處。」復說偈言:「為說苦盡,是故我來,為看佛相,是故我來。」
帝釋天及諸天人眾聽了迦葉尊者所說,心生苦惱。他們恭敬以雙手捧持佛牙,迦葉尊者至誠頂禮,眼光不捨暫離瞻仰舍利;又以漫陀羅華、薄拘羅華、牛頭栴檀周流那香,禮敬供養。迦葉尊者告訴帝釋天及一千諸天人等:「諸位應當精進修行,慎勿放逸。」這時,在須彌山頂的迦葉尊者忽然隱去,即時回到王舍城。迦葉尊者將佛法藏付囑阿難,之後阿難便日日隨從迦葉尊者身後,說言:長老!莫入涅槃。迦葉尊者告訴阿難:「從今以後,我與你各自隨所應行而行吧!」
這一天,阿難尊者早起,著衣持缽入城乞食。迦葉尊者亦早起,著衣持缽入城乞食。路途中迦葉尊者思惟:我與阿闍世王有過約定,在我入涅槃時,會去見王。於是迦葉尊者至王宮,向守門人說:「我欲見王,請你入宮告知。」門人回答:「大王現在正在眠臥,須等王醒來,方可為您啟奏。」迦葉尊者說:「你可喚醒王。」門人回答:「不可!如我喚醒王,王必定大怒,瞋怒之下會懲治我罪。」長老迦葉告訴門人:「待王醒時,你向王陳述:迦葉欲入涅槃,所以今來見王。」說完之後,迦葉尊者入城乞食,乞食畢,即入雞足山。此時山裂為三峰,尊者於山中鋪草布地而坐,說言:「昔日如來以糞掃衣披覆我身,我當住持此身,直至彌勒佛出現世間,傳付僧伽梨衣予彌勒住持佛法藏。」復說偈言:「我以神通力,當持於此身,以糞掃衣覆,至彌勒佛出。以此故彌勒,教化諸弟子。」
這時候,迦葉尊者入三種三昧。一者,身覆糞掃衣,如入涅槃相,三山合一覆護其身,猶子在母胎,安穩不壞,直至彌勒佛出現世間,傳付佛法藏。二者,若阿闍世王來山欲見,山峰應時開啟;迦葉尊者思惟:若阿闍世王不見我身,會吐血而死。三者,若阿難來山見我,山峰應開。之後迦葉尊者從三昧起,入於涅槃。此時大地六種震動,帝釋天及無數天人眾,以各種香花供養,山峰隨即合起,覆護迦葉尊者之身。帝釋天及諸天因迦葉尊者入涅槃而生苦惱,說偈言:
我等今日,遠離迦葉,心生懊惱,不能自勝,畢鉢窟天,眾難法生。摩伽他人,生貧孤獨,一切世間,無有歸依。
今此迦葉,第二佛滅,正法山墮,正法船動,正法樹落,正法海涌。魔王歡喜,攝受法亂。
尊者說偈之後,隨即隱去不現。當迦葉尊者入涅槃之時,長老阿難在王舍城剛乞食畢,正在思惟無常即至。阿闍世王於睡眠中,夢見其母姓忽滅,因此驚醒。門人向王陳述:「迦葉尊者欲入涅槃,早先曾來,欲見大王。」大王聽聞當下心亂,悶絕倒地。傍人以水灑大王面,王稍稍甦醒後便前往竹林精舍,頂禮阿難尊者後,悲傷啼哭的說:「我聽說長老摩訶迦葉入於涅槃。」阿難回答:「是的,大精進尊者已入涅槃。」阿闍世王請求阿難:「我欲瞻禮、供養迦葉尊者身。」
阿難帶領阿闍世王前往雞足山尊者入涅槃處,看見諸羅剎守護迦葉之身,又見天人散花覆蓋其身。大王舉手拍頭,如象觸樹而全身傾倒,至誠頂禮尊者,而後即找尋材薪,準備荼毘尊者之身。阿難見此情況問說:「大王要做何事?」王答:「我要荼毘迦葉尊者色身。」阿難回答:「千萬不可!尊者正以神力護持色身,直至正覺彌勒佛九十六千萬弟子圍繞來至此處,尊者色身將現於彌勒佛諸弟子前,彌勒世尊會對弟子們說:『這位迦葉尊者是釋迦牟尼佛的大弟子,少欲知足最為第一,並結集釋迦牟尼佛法藏,使佛法得以傳續。』彌勒世尊復說偈曰:『此仙比丘姓迦葉,釋迦牟尼大弟子。最勝善見益世間,是其受持彼法藏。』」
「彼時彌勒佛的弟子思惟:那時候的人身甚小,難道釋迦牟尼佛身也是如此嗎?佛身應是大身吧!此時彌勒佛告訴諸弟子:『摩訶迦葉身上的糞掃僧伽梨,就是釋迦牟尼世尊的僧伽梨衣。』彌勒佛弟子聽聞之後,深知業報差別,九十六千萬弟子當下證得阿羅漢果,無數人受持戒行而得功德,又於此山山頂起塔供養迦葉尊者舍利。」阿闍世王聽了長老阿難的開示後,返回城內,此時三山再度合而為一,覆護迦葉尊者身,阿闍世王於山上建立寶塔,並以種種香花供養。 
經云:「生死熾然,苦惱無量;發大乘心,普濟一切;願代眾生,受無量苦;令諸眾生,畢竟大樂。」尊者為法忘軀、念念為眾生的精進行持,示現了大乘菩薩「不為自己求安樂,但願眾生得離苦」的弘法精神。人身雖是無常,若能善用有限色身,實踐自利利他菩薩行,不僅開顯個人光明的真生命,亦能啟發眾生法身慧命,功德無有窮盡。

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:
https://open.firstory.me/user/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/comments
在忙碌的生活中,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,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;所以「僧敲月下門」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,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。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!歡迎您訂閱與分享

2024-06-10
14:51
comments
No Rating

佛臨涅槃母子相見


《摩訶摩耶經.卷第二》及《釋迦譜.卷第四.釋迦雙樹般涅槃記第二十七之四》
摩耶經云:釋迦牟尼佛般涅槃時,居於忉利天的摩耶夫人現出五種衰變之相:一者,頭上所戴花冠枯萎。二者,腋下出汗。三者,頭頂上的光明熄滅。四者,目光不定,兩眼數數眨動。五者,不樂本座,開始坐立難安。無獨有偶的,當晚摩耶夫人又一連作了五個惡夢:一夢須彌山崩塌、四大海水枯竭。二夢諸多羅剎,手執利刀,四處奔走,挑起眾生眼珠。三夢見諸天失去寶冠,身形黯淡無有光明。四夢如意珠之寶幢傾倒,如意珠掉落深淵。五夢見獅子齧咬摩耶夫人,舉身疼痛猶如刀割。
於惡夢中驚醒的摩耶夫人,知道此夢令人身心憂惱,絕非吉祥之兆。因為往昔於白淨王王宮,晝寢之時,曾作希罕之夢,夢中有位天子,身為金色,乘坐白象,並有天音妙樂聲響,金色天子入我右脇,身心安樂,無有苦痛,隨即懷妊悉達多太子;悉達多太子其後成佛,以佛智慧光明,普利人天眾生。現今,得此五惡夢境,令人心生怖畏,想必是我子釋迦如來般涅槃之兆。
此時,阿那律尊者見釋迦如來棺殯之事已辦妥當,即以神足上升忉利天,以偈子告知摩耶夫人:
「大師最勝天中天,善導一切世間者,今已為彼無常海,摩竭大魚之所吞,在於鳩尸那竭國,娑羅林中雙樹間。不久當出城東門,種種供養而闍維,天人八部眾盈溢,號哭震動徹三千。」
摩耶夫人聽聞此偈,立刻悶絕倒地,良久後甦醒。醒後自拔頭髮,悲泣地說:「昨夜得五大惡夢,深覺怪異,果然我兒釋迦如來入滅,即將荼毗。佛陀在世,猶如世間智慧之眼,引導眾生步向光明,而今世間智慧之眼滅去,這是何等痛苦之事啊!世尊,為什麼要這麼快入滅?」
摩耶夫人隨即與天眾從忉利天,下降人間,於前往娑羅雙樹間的途中,遠遠望見如來棺槨,摩耶夫人再度悲傷昏厥倒地,以水灑面後方得甦醒,摩耶夫人走至棺槨前,頂禮如來,悲泣說道:「往昔無量劫以來,世尊與我常為母子未曾捨離,如今世尊滅度,將永無相見之期。嗚呼!苦哉!眾生福德已盡,日後誰能為作開導呢?」語畢,傷心地以種種天花布散於金棺之上。
當摩耶夫人見到置於棺槨旁的如來僧伽梨衣、缽與錫杖,睹物思情,不禁悲慟地以右手執持佛陀曾使用過的法器,舉身撲地,號啕哭泣地說:「我子昔日執此法器福益人天眾生,而今法器雖存,卻空無主人,真是令人悲不可抑!」在旁的四眾弟子同感悲悽,淚如雨下。
此時,世尊以神力令層層棺蓋自動開啟,從金棺中合掌而起,其勢如同獅王初出洞窟,奮迅有神,舉身毛孔一一放出千束光芒,一一光明,皆有一千化佛,各個合掌朝向摩耶夫人。釋迦如來以柔軟梵音向佛母合掌問訊,說道:「委屈慈母遠從忉利天,下降閻浮提世間。諸行無常,有聚必有離,諸法如此,但願母親莫再悲泣。」
如來即時為摩耶夫人而說偈語:「一切福田中,佛福田為最;一切諸女中,玉女寶為最。今我所生母,超勝無倫比,能生於三世,佛法僧之寶。故我從棺起,合掌歡喜歎,用報所生恩,示我孝戀情。諸佛雖滅度,法僧寶常住,願母莫憂愁,諦觀無上行。」
阿難尊者見佛陀從棺中而起,又聽聞世尊為摩耶夫人說偈開導,不禁淚流嗚咽,仍強自抑忍悲傷向佛陀請示:「世尊!後世眾生必當問我,如來即將滅度時,最後有何言說?我當如何回答呢?」佛告阿難:「你應當回答:『世尊已經般涅槃,因為摩耶夫人下降閻浮提,來到佛陀涅槃處,如來為了教化後世不孝眾生,而出金棺,向慈母摩耶夫人合掌問訊並為說法,因此,此經名為《佛臨涅槃母子相見經》,大眾當如是受持。』」
如來最後更為母親說偈辭別:「我生分已盡,梵行久已立,所作皆已辦,不受於後有。願母自安慰,不須苦憂惱。一切行無常,住是生滅法,生滅既滅已,寂滅為最樂。」語畢,棺木隨即闔起,此時三千世界大地悉皆震動。
因不捨一眾生之大慈,如來入滅前仍不辭辛勞化導眾生,度一百二十歲之須跋陀羅為最後弟子。入滅後,由於慈母摩耶夫人悲痛欲絕,如來又從金棺合掌而出,為盡最後的孝道而為母親說法,更為後世不孝眾生做孝親尊親之典範。
《大智度論》云:「諸有無智人,身心計是我,漸近堅著故,不知無常法。」眾生將身心視為實有,在起惑、造業、受苦的輪迴中循環不已,為報累世父母深恩,自己更要努力用功、精進行道,以救脫現世及累世父母,流轉三界之苦,令其聽聞正法,趣向佛道,方為真正之盡孝。
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:
https://open.firstory.me/user/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/comments
在忙碌的生活中,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,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;所以「僧敲月下門」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,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。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!歡迎您訂閱與分享

2024-06-03
10:31
comments
No Rating

蘇曼女與十比丘

《賢愚經.卷第十三.蘇曼女十子品第五十八》
昔日,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,有位須達長者,最小的女兒名叫蘇曼,相貌端嚴,容顏殊妙,最受長者疼愛,勝過其他子女,每當長者外出遊行時,必定帶著蘇曼同行。一日,長者帶她來到精舍,蘇曼女見到佛陀踴躍歡喜,發願以上好香品塗抹、莊嚴如來住處,當時,蘇曼女手中正拿著蘋婆果,並將蘋婆果供養如來。
佛陀隨即於蘋婆果上,書寫各種香料名稱後,還給蘇曼女。蘇曼女和父親須達長者回到城裡,便依照佛陀的指導,著手尋找、採買上等妙香,並帶至祇洹精舍,親自研磨,天天如此。

此時,鄰國持叉尸利國王,正好派遣一子出使至舍衛國。持叉尸利王之子初到異邦,四處觀看,輾轉來到祇洹精舍,見到容貌殊妙的蘇曼女研磨香粉,於是動心想要娶她為妻,隨即入城向舍衛國波斯匿王稟告:「有位蘇曼女相貌端嚴,正合我意,懇求大王將此女賜我為妻,請勿違背我的心意。」波斯匿王問道:「蘇曼女是誰家女兒?」持叉尸利王之子回答:「須達長者。」波斯匿王回答:「此事我不能作主,您得自行向須達長者請求。」持叉尸利王之子又再度稟白:「如果大王允許,我將親自乞求。」波斯匿王便應允了。
於是,持叉尸利王之子發遣隨行侍從,帶著車馬騎乘及各種物品,先行回國,只留下一頭大象。持叉尸利王之子隨即騎著大象來到祇洹精舍,擄走蘇曼女,揚長而去;須達長者聽聞消息,立刻派人追逐,由於大象行走速度非常快,長者所派遣的人追趕不上。持叉尸利王之子便將蘇曼女帶回本國娶其為妻,之後,蘇曼女有了身孕,生下十顆卵,每一顆卵破開後,各有一名男孩,總共有十名男孩,形貌俊好,異於常人。

十個男孩逐漸長大,個個身手矯健,英勇非凡,然而卻喜愛打獵,傷害眾生性命。母親蘇曼女憐愍眾生受苦,勸導他們停止捕獵眾生。十子們回答蘇曼女:「射獵是最快樂的事,如今母親出口阻攔,難道是因為討厭我們嗎?」蘇曼女告訴十子:「母親就是因為疼愛你們,所以才出面制止;如果討厭你們,就不會這樣說了。因為凡是殺生之人,將來都將墮入地獄,受無量苦果,數千萬年之間,恆常被有著鹿頭、羊頭、兔頭各種禽獸面孔的阿傍地獄獄卒所獵殺,歷經無數歲月,縱然想要求得解脫,卻莫可奈何,無法脫離。」
十子們齊問蘇曼女:「母親所說的這些道理,是您自己想的?還是從他人口中聽聞得知呢?」蘇曼女告訴十子:「這是我往昔跟隨佛陀,聽經聞法所了解的道理。」十子們好奇地問:「佛陀是什麼樣的人?請母親為我們詳盡說明。」
蘇曼女對十子說:「孩子們,你們沒聽說過嗎?佛陀是迦維羅衛國淨飯王的兒子,相貌莊嚴,本來應是轉輪聖王,但因厭離老病死苦,所以出家修行,願行成就,得無上佛果。佛陀具丈六金身,相好無比,證得三明六通,對一切世間、出世間法通曉無礙,既能了知過去一切,也知道無窮盡的未來,透達過去、現在、未來三世,猶如觀掌中明珠。」十子們聽了,內心十分歡喜,更問蘇曼女:「如今佛在何處,我們可以見到佛嗎?」蘇曼女回答十子:「佛陀就在舍衛國。」十子們紛紛請求母親蘇曼女,讓他們前去覲見佛陀,蘇曼女隨即聽許,便與十子回到舍衛國。
須達長者見到十位外孫,非常歡喜,倍加疼愛,帶著他們來到祇洹精舍覲見如來。十子們見到佛陀,相好莊嚴,更勝於前所聽聞的數千萬倍,歡喜莫名,不能自禁,佛即慈悲為他們宣說微妙法義,十子們同時證得法眼淨,並向佛陀請求出家。佛陀問道:「你們的父母允許你們出家嗎?」十子們回答:「尚未稟告父母。」佛言:「父母未聽許,不得薙染出家。」在一旁的須達長者立刻稟白佛陀:「他們皆是我的外孫,我現在同意讓他們出家修行,在情理上是說得通的。」佛陀便允許了。十子們鬚髮自落,法服著身,即成沙門釋子,個個精勤辦道,很快地證得阿羅漢果。十位比丘彼此相互欽敬,出入同行,住在同處,深受舍衛國百姓的擁護愛戴。
阿難尊者請問佛陀:「十位比丘究竟修了何種福德,既能出生於尊貴之家,個個容貌端正奇特,又能值遇世尊,聞法修道,漏盡煩惱,離苦得樂?」
佛陀告訴阿難:「過去九十一劫前,有位毘婆尸佛於世間教化因緣圓滿,即入涅槃。佛弟子們將毘婆尸佛的舍利廣為流布,建造無數佛塔供養。其中,有一座佛塔,因年久失修,頹敗壞朽,當時,有一位老母發心修補此塔,恰好有十位少年經過,見到這位老母修補佛塔,於是問道:『你為什麼要修塔?』老母回答:『這是一座尊貴的佛塔,功德巍巍,我希望藉此修補佛塔功德,將來得到良善的果報。』十位少年聽了非常歡喜,共同發心成就修塔功德。當佛塔修建圓滿之際,齊心發願希望未來世同時出生,與此老母共為母子。
從那時候起,九十一劫中,十子們無論投生天上、人間,皆同時出生,共享福報,快樂無窮,並有三事常勝他人:一者相貌體形端正俊朗,二者為眾人愛敬,三者壽命綿長。從過去直到現在,不曾墮入三塗惡道,今生值遇如來住世弘化,聽聞如來法音,蒙受潤澤,滌盪內心塵垢,斷盡煩惱,同證道果。
大眾知道當時發心修補佛塔的老母是誰嗎?就是現今的蘇曼女;而十位少年即是今日的十位阿羅漢尊者。」當佛陀說完蘇曼女與十比丘們的殊勝因緣後,與會大眾心開意解,或證得須陀洹果、或證斯陀含果、阿那含果、阿羅漢果者,乃至發大乘心證得不退位者,更對佛陀開示的佛法真義,生起無上信心,歡喜奉行。
佛陀般涅槃前,曾教示造塔的意義:「使諸行人皆見佛塔,思慕如來法王道化,生獲福利,死得上天。」修建塔寺可以讓後人不忘佛陀的教誨、令僧眾安心辦道、佛法廣為流布,功德不可思議;如同十比丘,前世隨喜助益老母共修佛塔,生生世世常得富貴長壽、眾人愛敬,得遇如來出家證果。三寶福田中,恆以恭敬心、清淨心廣修供養,皆是為未來廣植親近三寶的勝因!
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:
https://open.firstory.me/user/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/comments
在忙碌的生活中,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,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;所以「僧敲月下門」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,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。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!歡迎您訂閱與分享

2024-05-27
12:45
comments
No Rating

鸚鵡聞法投生天道

《賢愚經.卷第十二.二鸚鵡聞四諦品第五十一
昔日,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,有位須達長者,對佛法十分恭敬,是非常發心護持佛教的善信檀越,一切僧眾日用所需,無不盡心供養。因此,比丘們經常往來長者家中,並為他開示說法。長者家中有二隻鸚鵡:一隻名為律提,一隻名叫賒律提;這二隻鸚鵡天生聰明,能聽懂人語。每當比丘們來到長者家時,就先告訴這二隻鸚鵡,由牠們向家裡的人稟報,方便長者家人為比丘們備好坐具,歡喜迎接。
一日,尊者阿難來到長者家,看見這二隻鸚鵡聰穎伶俐,十分喜愛,就對牠們說:「我現在要教你們佛法。」鸚鵡們聽了非常歡喜,於是阿難尊者就教授四諦法,並教牠們背誦偈子:「豆佉 三牟提耶 尼樓陀 末加」(意即:苦、集、滅、道)。二隻鸚鵡聞法後,雀躍不已,隨即飛到長者家門口的樹上,又飛下來,如此飛上飛下,來來回回七次,口中不間斷地誦念四諦妙法。二隻鸚鵡當天夜晚棲止於樹上休息,沒想到卻被野狐狸吃掉,但因好樂佛法的善心,因此,命終往生四王天。
次日,阿難尊者於應供時間,搭衣持缽,進入城內乞食,聽聞二隻鸚鵡被狐狸殺害,心生哀憫,回到精舍,向佛稟白:「須達長者家裡有二隻鸚鵡,弟子昨日教牠們誦讀四諦法,不料昨天夜裡命終。不知牠們的神識投生何處?懇請如來慈悲告知。」佛陀告訴阿難:「善聽善聽!由於你的一片善心,當為你說,令你歡喜;由於你為二隻鸚鵡教授妙法,牠們歡喜受持,命終之後,已經投生四王天。四王天的一日一夜,相當於此閻浮提人間的五十年,四王天一個月也是三十天,一年有十二個月,此天的壽命為五百歲。」
阿難接著請問佛陀:「當四王天的天壽享盡,又會投生到哪裡?」佛陀回答:「將會投生到第二層天的忉利天。忉利天的一日一夜,相當於人間的一百年,同樣也是一個月三十日,一年十二個月,忉利天人的壽命一千歲。」
阿難又問:「忉利天命終之後,又當投生何處?」佛陀說道:「將往生第三層天的夜摩天,夜摩天的一日一夜,相當於人間二百年,一樣也是三十天為一個月,十二個月為一年,夜摩天的壽命二千歲。」
阿難再問:「夜摩天壽命結束之後,又會往生到哪裡?」佛言:「當投生到第四層天的兜率天上,兜率天的一日一夜,相當於人間四百年,同樣是一個月三十天,一年十二個月,兜率天的壽命四千歲。」
阿難接著又問:「兜率天命終之後,將會投生何處?」佛陀回答:「當往生第五層天的化樂天。化樂天的一日一夜,相當於人間八百年,一樣是一個月三十天,一年十二個月,化樂天的壽命八千歲。」
阿難再問:「化樂天的天壽享盡,又會往生到哪裡?」佛陀答道:「將會往生至第六層天的他化自在天。他化自在天的一日一夜,相當於人間的一千六百年,也是三十天為一個月,十二個月為一年,他化自在天的壽命一萬六千歲。」
阿難又問:「於他化自在天命終後,將會投生何處?」佛告訴阿難:「此時,會投生至第五層天的化樂天,接著命終,再投生第四層天,如此依序,投生至第一層天四王天,如是上下往返七次,投生六欲天中,享受天福,極盡天壽,無有短壽夭折。」
阿難再問:「當六欲天的天壽享盡之後,將會往生何處?」佛陀回答:「當下生閻浮提,投生於人間,出家學道。由於前世為鸚鵡鳥時,誦持四諦妙法,心開意解,所以此世將證得辟支佛果,一位名叫曇摩,另一位名為修曇摩。」
佛陀告訴阿難:「一切諸佛、眾賢聖以及天人的品類,所受用的福德多寡,都是由於前世於佛法中所種的善因,以致於日後獲得各個不同的殊勝妙果。」
此時,阿難及與會大眾,聽聞佛陀開示,無不歡喜奉行。 
佛法云:「因地心,果地覺。」經典中兩隻鸚鵡因為聽聞四聖諦妙法,歡喜誦讀,命終之後,不僅往返投生於六欲天內,天壽享盡,最終,降生人間證得辟支佛聖果,果報殊勝不可思議。所謂「人身難得,佛法難聞,此身不向今生度,更向何生度此身?」身為佛弟子,更應把握此生修行學佛的勝緣,精勤努力,禪修聞法,於日常中不斷反省檢討,覺察覺照;於生活中廣集福慧資糧,以成就聖道,究竟解脫為志向。
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: https://open.firstory.me/user/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/comments
在忙碌的生活中,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,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;所以「僧敲月下門」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,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。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!歡迎您訂閱與分享

2024-05-20
07:58
comments
No Rating

優波笈多尊者度比丘除色愛執 71

《阿育王經.卷第十.優波笈多弟子因緣第八.下樹因緣》
 南天竺國有一位善男子出家修行,然而他始終放不下對自己色身的愛戀,經常以酥油塗抹全身、以香湯水沐浴,又用各種上等美味飲食滋養色身。因為對色身的愛執,使他無法契悟真理,不得解脫成就聖道。
他因此非常煩惱,思惟著有誰能為他說法?他聽說在摩偷羅國,有一位比丘名優波笈多,是釋迦牟尼佛所授記「教化弟子中,最為第一」者,便啟程前往摩偷羅國。抵達後,先頂禮優波笈多尊者,然後合掌稟白:「大德!佛已入涅槃,懇請大德今作佛事,為我說法。」
優波笈多尊者觀察這位比丘,得知此身已是其最後身,且已發解脫生死之心,卻被色身的愛執煩惱所繫縛。於是優波笈多尊者對比丘說:「善男子!你若願意隨我教化,我當為你說法。」比丘回答:「我願聽從所教。」
尊者帶著比丘來到山中,以神通力化現一棵高大無比的巨樹,要他爬上去,比丘便立即爬上大樹。尊者又在樹下四周圍變化深廣一千肘的大坑,告訴比丘:「現在依序放開你的雙腳。」比丘受教,雙手緊抱著樹幹,放開雙腳。接者,尊者又要他鬆開一隻手,比丘仍受教,放開一手,尊者更要比丘將另一隻手也放開。
此時,比丘回答:「如果再放手,我就會掉入深坑摔死!」尊者說:「我們先前共同約定,你願意聽從一切所教,現在為什麼不接受我的話?」比丘決定遵照指示,於是在放開手、縱身墜落的剎那之間,頓時醒悟,剛才憂惱怖畏之心,都是來自於對色身的愛執,若無此癡愛,何來怖畏?比丘當下便斷除了對色身之愛縛,而就在他墮到地面時,大樹及深坑都消失不見。
尊者為他宣說佛法要義,比丘精進用功思惟真理,最終漏盡煩惱,證得阿羅漢果。於是優波笈多尊者便依照自己的慣例,凡度化一人證得阿羅漢果者,即取一籌投於石窟之中。 

古德云:「癡愛即是生死根,不拔其根難解脫。」修行學佛的目的就是要解脫生死,透過聽經聞法,以般若智慧如實了知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」,欲愛色愛、勝報榮譽等一切境界都是緣起性空、虛妄不實。時時刻刻觸物起照,不執著四大五蘊之身為實有,不落入好壞、美醜、憎愛取捨等分別,這念心始終堅住正念,保持清楚明白作主,如是用功,邁向清淨解脫的光明大道。
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:
https://open.firstory.me/user/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/comments
在忙碌的生活中,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,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;所以「僧敲月下門」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,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。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!歡迎您訂閱與分享

2024-05-13
04:58
comments
No Rating

慈悲化鯨度眾生


《六度集經.卷第一(三)》
釋迦牟尼佛在過去生行菩薩道時,曾經是一位商人,名叫貧窶,他經常在國與國之間做買賣。這一次,貧窶與一群好朋友們又乘船遠至他國去做生意。
在海上航行的途中,貧窶不時來到甲板,站在這裡透氣,當貧窶望向海洋時,忽然見到海中的大魚追食著小魚群,只見大魚群快速的張開大嘴不斷的吞食著,小魚們倉皇的逃避,卻躲不過被大魚吞食的命運,成群的小魚很快就消失在大魚的口中,它們的生命就這樣消失。
貧窶感嘆著小魚的無助與弱肉強食的無奈,他想著:「生命源遠流長,在不斷的變換外形中綿延,不知道這個道理的眾生卻在每一生中互相爭奪與殺伐,造成後世更深的怨懟與仇恨,冤冤相報無盡。我願以自己的色身布施給魚兒們,以換取無數的小生命,不再被大魚所追殺。」
於是貧窶跳入海中,捨身布施行菩薩道。在這一生命終之後,轉世投胎為身體巨大的鯨魚王,領導著海中的魚群自在的生活。
在靠近海邊有一小國,正遭逢嚴重的旱災,人民無以為食,竟然互相殺害,彼此噉食人肉維生。慈悲的魚王知道了,心裡想「這是多麼悲慘的事啊!旱災什麼時候才會結束呢?他們這樣互相噉食,終會走上絕境的。」
於是魚王游到淺灘上,希望以自己的身體維持大眾的生命。海邊的居民看到這麼大的魚,喜出望外,他們感謝天神送來了食物,紛紛互相走告:「大家快來啊!有一條大魚停在岸邊,大家趕快去食用。」
就這樣,每天都有人帶著刀,在鯨魚王的身上任意的割下他們所需要的魚肉來維持生命,鯨魚王龐大的身軀被刀切割得遍體鱗傷。幾個月過去了,鯨魚王忍著痛,居然還活著。魚王犧牲自己以救活大眾的這種大慈悲心感動了天神,天神從天界來到鯨魚王的身邊,合掌問道:「慈悲的鯨王啊!您用自己的身體養活大眾,每天還要忍受人們一刀一刀的割切,這樣的痛苦是無法形容的!您為什麼不捨離這個報身,只要留下魚身給大眾就可以了!」
鯨王回答:「我不能這麼做啊!如果我死了,這魚身很快就會腐爛掉,人民將再度陷入饑餓的困境,又會開始互相殺害、噉食人肉以生活。我實在不忍心見到這種慘狀再度發生,所以,我一定要堅持活下來。」天神被鯨王這種捨己救人的願心所感動,由衷的讚歎:「鯨王啊!您這麼樣的慈心廣大,將來一定能成就無上佛果,廣度無量無邊的眾生。」
有一天,一位村民拿著斧頭,爬到鯨王的頭上,用力的砍下鯨王的頭帶回家烹食,鯨王才因此結束了這一世的生命。
捨報的鯨王轉世為皇太子,太子生來聰慧,在成長過程中,處處都流露出悲天憫人的胸懷,深受國人的愛戴。
有一年,國內旱災,農作沒有收成,國人貧困潦倒,皇太子於是建議父王免除國人的稅收,自己也是粗食淡飯,盡力的救助人民。他深深的懺悔,自己沒有福報,所以不能福庇子民;由於自己的罪業,使人民生活在災難中,不能安居樂業。
太子於是長跪發願:「我願意用自己的生命換取上天的甘露潤澤,期望能解除國人的災難,人民都能豐衣足食,生活得無憂無慮。」太子哀慟的懺悔,他真誠的希望人民能安樂的生活。他至誠的發願,感召了大慈悲的佛陀帶領五百位出家比丘來到太子的國家,讓他們培植福田。佛陀與眾比丘才剛踏上邊界,國王、太子帶領著皇族都來恭迎佛陀到皇宮接受供養,一路上,百姓們歡喜得匍匐於地,恭敬的頂禮佛陀。當佛陀安詳徐步的走過時,大眾感受到佛陀的慈祥與光明,他們覺得災難即將過去了。

見到佛陀的太子,悲喜交集;悲的是由於自己的罪業深重,使人民遭受饑饉之災,喜的是佛陀慈悲普照,為人民種福。太子在佛陀面前涕淚悲泣,長跪頂禮的說道:「佛啊!國家久旱不雨,至使五穀不收,這都是我沒有福報,我的罪業帶給子民的是災難。慈悲的佛啊!我願意犧牲自己以換取人民的安泰。」佛陀回答說:「太子啊!你的慈悲喜捨是十方諸佛菩薩都知道的啊!你真誠的懺悔與發願,即將解除國內的災難。」
不多時,天上降下甘霖,解除了長久的旱象,人民感恩佛陀的普照與仁心愛民的君王。由於佛的教化,大眾學到了唯有互相幫助、彼此體諒,化解心中彼此的分別、嫉妒與仇恨,才能使這個共同生活的地方免於災難。國家中所有人民更加恭敬三寶、深信佛法,真正做到信受奉行。從此以後,風調雨順,國泰民安。
「但願眾生得離苦,不為自己求安樂」是落實菩薩行門的箴言。
人們的煩惱與痛苦,大多來自於「我」,因為我執深重,因此養成了自私的習氣,心念常在比較中,生活便有許多是非與煩惱。
什麼時候才能放下「我」?唯有把別人看得比自己更重要的時候!如同母親對自己的小孩,無怨無悔的付出,慈母的光輝令人動容。菩薩視眾生如己子,不也是同樣的胸懷?只是菩薩無私,所愛的沒有親疏之別。因為把大眾看得比自己更重要,「我執」的煩惱自然放下,不僅成就自己菩薩的志業,也度化了眾生。
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:
https://open.firstory.me/user/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/comments
在忙碌的生活中,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,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;所以「僧敲月下門」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,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。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!歡迎您訂閱與分享

2024-05-06
09:35
comments
No Rating

妙色王求法因緣

《佛說妙色王因緣經》
過去,世尊在室羅伐城逝多林給孤獨園弘化時。一日,世尊出定後,為四眾弟子演說無上甘露微妙法音,無量百千大眾前後圍繞世尊,六根不動、專注聽聞法要。此時,有眾多比丘見大眾身心寂靜,慇懃聆聽世尊說法,都感到疑惑、不可思議,於是請示佛陀:「唯願世尊慈悲為我等斷除疑網;如來大師無上法王,今日在座聽法大眾,為何如此懇切、身心不動,恭聞妙法如飲甘露呢?」
世尊告訴大眾:比丘們!過去如來為求妙法,恭敬殷重,你們當一心諦聽,善自思惟,我將為大眾宣說個中因緣。
往昔,在波羅奈大城中,有位國王名為妙色,以正法化世,國土豐樂,百姓眾多;國境沒有戰亂與虛偽詐騙、奪財害命的怨賊,也沒有疾病困苦、災禍橫行等事。稻蔗、穀物豐收,牛羊牲畜不可勝數,更沒有充滿瓦礫、荊棘芒刺的荒涼閉塞之地。仁慈的妙色王以恩澤化育百姓,看待人民如同自己的孩子。同時,待人虔敬誠信,性喜賢明良善,發堅固誓願,自利利人,具慈悲心、仰慕大法,體恤子民、愛護群臣,常行大布施捨除慳貪,救濟貧困。
妙色王的夫人名為妙容,顏貌端正,舉止威儀安詳莊重,眾德圓滿,為人民所愛戴。妙色王只有一位太子,名為端正子;年紀雖小,但言行忠孝仁慈,妙色王疼愛有加,時時不離左右。
一日,妙色王因為渴仰殊勝妙法,召集文武百官對他們說:「我對微妙大法非常仰慕,希望你們能夠為我尋訪。」大臣們稟白國王:「大王,您是知道的,唯有大覺世尊出現於世,世間才有無上妙法。」妙色王對群臣說:「現今雖然無佛出世,請試著為我尋求無上大法。」此時,妙色王便以箱子放置妙金寶,高掛於幢上,命人鳴鼓宣布詔令,普告四方:「假如有人能為我宣說殊勝妙法,我將以這只金箱回報他的恩德,並且演奏種種微妙樂音來表達慶讚。」詔告後經過許久,竟沒有任何人能夠為大王宣說勝法,妙色王因渴仰妙法不得而心懷憂惱。
當時,帝釋天遍觀人間,有哪些人為善?哪些人為惡?有哪些人對於出世勝因,心無懈怠?觀察到妙色王因為求法不得而生憂惱,心想:「妙色王如此仰慕勝法,我應當來試探他,究竟他的願心是真還是假?」於是帝釋天變化成大藥叉,身體手腳異於常人,面目猙獰可怕,從天界來到王宮,在大眾面前對妙色王說:「我可以為你宣說,你所渴求的殊勝妙法。」妙色王聽到能親聞大法,踊躍歡喜,對藥叉說:「密跡主既有微妙大法,希望能為我宣說,我當一心諦聽!」
藥叉回答:「大王,我看你有輕法之心,以為妙法輕易可得,隨便就想命令我馬上為你宣說。事實上,我現在已經餓到全身虛弱,怎麼可能為你說法?」妙色王聽了這番話,立即命令王宮御廚,迅速奉上宮內所有最美味的佳餚。藥叉告訴妙色王:「王宮御廚所烹煮的食物,不是我所吃的食物,唯有新鮮的活人血肉,才是我平日所吃的食物。」妙色王回答:「我哪裡有辦法立刻取得活人的血肉呢?」藥叉說:「大王可以把愛子奉獻給我。」
妙色王聽聞此語,心想:「長久以來,我辛苦地尋求無上大法,今天如果能聽聞法音,一定如同獲得世間的無價之寶。」此時,孝順的太子端正子站在妙色王身邊,聽到藥叉所說的話,便跪在妙色王面前說:「請父王不必憂惱,我理當滿足父王渴求妙法的心願,請把我的身體奉獻給密跡主,做為他的食物。」妙色王說:「你見我求法心切,為了成就我,寧願捨棄所愛的色身。善哉!真是大丈夫!就如你所願。」太子隨即奉上自己的身體,藥叉便當著妙色王和群臣的面前,撕裂太子的身體,吃著太子的肉、喝著太子的鮮血。妙色王看著這令人驚心動魄的景象,但因仰慕勝法心切,內心毫無驚懼。
吃完太子的血肉之後,藥叉又對妙色王說:「我還沒有吃飽,再把你的皇后送給我。」隨侍在旁的妙容夫人,聽到藥叉的話,也像太子一樣,毫不考慮地將身體奉獻給藥叉。然而藥叉吞食妙容夫人的血肉後,卻又告訴妙色王:「我還是感到飢餓虛弱,尚未吃飽。」妙色王對藥叉言:「密跡主!我已經布施了太子,也將皇后奉獻給您食用,您卻說還感到飢餓;既然如此,就隨您的心意取用,我願意供給一切,絕無退轉之心。」藥叉告訴妙色王:「請大王把自己的身體,也送給我食用吧!」妙色王說:「善哉!我實在不敢吝惜自己的身體,但是我身死之後,又如何能聽聞勝法?如今我希望先聽聞您宣說妙法,待受持了大法,便即刻布施身體給您。」
於是,藥叉與妙色王立下誓約,並且立即在無量百千萬億大眾中,宣說殊勝微妙的偈頌:
「由愛故生憂,由愛故生怖,若離於愛者,無憂亦無怖。」
妙色王聽完如此勝妙大法,心生慶幸,歡悅無量,告訴藥叉:「我已聽聞妙法,如說奉持。現在就依誓約,您可以隨意食用我的身體!」
此時,帝釋天見妙色王一心為法,身心寂然不動,猶如妙高山,知道妙色王必當證得無上正等正覺,便恢復原來帝釋天的相貌,一手牽著太子端正子,一手牽著妙容夫人,充滿喜悅,容色和悅地走向妙色王前,讚歎妙色王:「善哉,善哉!大王真是善根深厚的大丈夫,能以堅固的甲冑摧破煩惱軍,濟度愚迷出離生死大海。我觀察大王心志勇猛,不久必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。我現在將皇后、太子交還給你。」妙色王對帝釋天說:「善哉,善哉!帝釋天主,降大慈悲,做我的善知識,滿足我愛樂妙法的心。」就在此刻,帝釋天於大眾中忽然消失,不見踪影。
世尊對比丘們說:「你們不要心生異念、不要有所懷疑,當時的妙色王就是我的前世;而太子端正子,是今日的羅睺羅;妙容夫人就是現在的耶輸陀羅。你們應當知道,過去我為了求法,布施妻子、兒子以及自己的性命,都無所吝惜,更何況是其他的財物。由於這樣的因緣,今日大眾跟隨我聽聞法要,一心專注也無有疲厭;由於往昔求法不懼勞苦,所以現在於長夜中為大眾說法,也沒有疲倦。比丘們,你們應當學習,像我一樣以恭敬尊重的心,精勤求法;對於聽聞的法要,要去落實、如法修行,慎勿懈怠放逸。」
當時,比丘們及天人大眾,聞佛所說,皆大歡喜,信受奉行。
眾生從無始以來,因為不知真理,隨著心中的執著、貪愛,起惑、造業,以致流轉生死,無有窮盡。佛陀為拯濟眾生出離生死大海,以大悲心累劫勤苦修行,捨身求法,為令一切眾生能獲得究竟安樂。修行學佛當效法佛陀精勤求法、落實修行,速成道業,廣弘佛法,令一切眾生皆能通達真理,永離渴愛,畢竟大樂。
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:
https://open.firstory.me/user/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/comments
在忙碌的生活中,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,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;所以「僧敲月下門」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,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。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!歡迎您訂閱與分享

2024-04-29
12:58
comments
No Rating

首座僧伽藍-竹林精舍

《釋迦譜卷第一.釋迦降生釋種成佛緣譜第四之五》
佛陀度化三迦葉後,應頻婆娑羅王之啟請,前往摩竭陀國弘法開示。國王聽聞佛陀勝妙開示得法眼淨。當時,國中有一位迦陵長者,見佛雖為諸天人所禮敬奉持,但卻無淨住說法的處所,心想:「我有一片清淨林園正好能供養無上士。」即刻前往禮拜祈請:「佛陀慈愍一切眾生,如父母慈愛己子,捨棄轉輪王位乃至世間榮華富貴,出家修行普度群生,至今仍無精舍淨住接眾。弟子有一竹園在離城不遠處,願供養世尊作為精舍。」佛陀慈悲納受並為長者祝願,日後便帶領著諸大弟子於此處安住,依長者之名稱為「迦陵竹園」。

長者布施竹園後,國王回到城中,即刻命令諸大臣鳩工籌劃,於竹園中廣興殿堂、僧房,布置得極為端嚴,又懸掛繒帛幡蓋、燒香、散花等種種清淨供養。待一切大功告成,國王便帶著車隊前往佛所,至誠頂禮稟白佛陀:「竹園精舍已經裝修完備,祈願佛陀與諸比丘們慈愍我等,移駕至竹園僧伽藍安住。」

於是世尊與諸比丘們,在無量諸天前後圍繞下進入王舍城。當如來踏進城門時,城中一切鐘鼓等樂器自然演奏妙音,狹隘的城門彷彿比平日更寬敞、高大,四周土丘、山陵等處悉皆平坦,一切惡臭穢垢之氣轉為清芬,乃至聾人能聽聞、啞者能言語、盲者能見物、心識狂亂者得正心念、各種身軀殘疾諸病皆得痊癒;一時天地之間,枯木逢春放花開,枯草重綠欣欣向榮,香風徐徐送爽,乾涸的沼澤波瀾再現,鳳凰、孔雀等珍禽異獸繽紛翔集,發出種種微妙雅音和鳴……眾多祥瑞景象,令人不可思議。

佛陀等一行入城後,與頻婆娑羅王一同前往竹園精舍,諸天也遍滿虛空中恭迎禮讚。國王手執寶瓶盛以香水,走到佛前虔誠念言:「我今以此竹園僧伽藍,至誠奉獻如來及諸比丘僧。唯願哀愍我等,慈悲納受。」隨即布施供養。世尊默然許之,並為祝願。

此時國內諸婆羅門大臣及人民,親睹國王如此懇切至心供養道場,皆生歡喜踴躍之心,隨喜讚歎。國王供養僧伽藍後,法喜充滿,恭敬頂禮佛足,返回皇宮。

閻浮提內諸國王中,頻婆娑羅王最早見佛,信受護持,常隨佛學。而一切僧伽藍中,最先成立的就是竹園精舍(又稱竹林精舍),那時候世尊與所有比丘,便住於此。

「如來行化一生中,大慈悲門不可說;如是修行無有已,故號無上天人師。」如來一生行履足跡遍諸國土,開演甚深微妙法,利樂有情,隨緣應化無有疲厭。感念佛恩,自頻婆娑羅王、迦陵長者以降,無數護法大德至誠布施供養,成就僧眾精進安居,普度有情,亦成就芸芸眾生聞法悟道,福慧雙修,得大饒益。「佛法如甘露,除熱得清涼」,菩薩萬行由布施利他之心發起,鑑往知來,常當繫念落實修行,以報佛恩。

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:
https://open.firstory.me/user/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/comments
在忙碌的生活中,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,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;所以「僧敲月下門」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,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。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!歡迎您訂閱與分享

2024-04-22
07:36
comments
No Rating

有愛則有苦


小額贊助支持本節目:
https://open.firstory.me/user/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
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: https://open.firstory.me/user/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/comments
在忙碌的生活中,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,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;所以「僧敲月下門」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,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。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!歡迎您訂閱與分享

2024-04-15
13:34
comments
No Rating

世尊成就大悲心之宿緣


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:
https://open.firstory.me/user/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/comments
在忙碌的生活中,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,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;所以「僧敲月下門」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,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。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!歡迎您訂閱與分享

2024-04-08
07:00
comments
No Rati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