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三寶感應要略錄卷上‧第一優填王波斯匿王釋迦金木像感應》
釋迦牟尼佛出家成道後第八年,渴思報答母親摩耶夫人生育之恩,以神通力從祇洹精舍到忉利天,於善法堂的金石上結跏趺坐。當時,摩耶夫人自然流出兩道乳汁,潤澤世尊口唇,以示親子之緣,佛即為摩耶夫人演暢微妙法義。
此時,人間的四眾弟子不見如來,孺慕情深,十分憂愁,彷彿失去父母,如箭穿心般地傷痛。他們一同來到世尊住處,望著園林庭宇,卻處處看不到佛的身影,倍加悲傷哀戀,無法自抑。他們請問佛陀侍者阿難尊者:「究竟現在世尊在什麼地方?」阿難尊者回答:「我也不知道。」而優填王與波斯匿王兩位國王,因渴望親睹如來尊顏,思念殷切,飽受憂苦。
於是,優填王下令召集全國技藝超群的雕刻巧匠,告訴他們:「我現在想要雕造佛像。」巧匠們稟報優填王:「大王,我們無法刻出佛的相好莊嚴,即使是毘首羯摩天王來雕刻佛像,也無法刻出神似於如來的雕像。我們若接受王命,僅能模擬雕刻出如螺髻玉毫般的少分相好,至於佛陀的其他諸多相好及光明威德,卻難以呈現出來。誰能雕刻出佛的相好莊嚴、威德光明呢?當世尊回來相會之時,所造的如來形像,假如有所誤差,我們的名譽都將受損,因此,沒有人敢答應雕造佛像。」
巧匠們又稟白優填王:「如今雕造佛像,應當使用純紫栴檀香木,此木紋理、材質堅硬緊密。但是佛的形像,究竟應該是坐像,或是站立像?高下尺寸又該是多少?」優填王以巧匠們的話詢問百官大臣,一名有智之臣稟白大王:「應當雕造佛陀坐像。因為一切諸佛證大菩提、轉正法輪、現大神變、作大佛事時,都是坐著的。所以應該雕造佛陀坐師子座、結跏趺坐之像。」
當時,毘首羯摩天王知道了這件事,就化身為巧匠,手持各種雕刻工具,來到城門口,高聲說道:「我想為大王雕刻佛像。」優填王聽了內心大喜,與主藏大臣在內宮中挑選上好的紫栴檀香木,並且親自扛著香木交給天匠。優填王告訴天匠:「請仁者為我雕造佛像,務必與如來形像相似」。
此時,目犍連尊者請佛神力,與天匠同往忉利天,將佛陀的相好摹畫成圖,隨即返回人間,依圖操斧破木,其聲響徹忉利天,上傳至佛說法處。佛以神力將此破木造像之聲遍傳,音聲所及之處,使聽聞到的眾生,罪垢悉皆消除:盲者重見光明;聾者得以聽聞;瘖啞之人,能開口言說;醜陋之人,容貌轉為端正;貧者獲福,乃至於三塗惡道的眾生,皆離苦得樂,一切未曾有過的大利益,皆悉現前。
當時,天匠以不到一天的時間,就將佛像雕造完成,像高七尺,也有人說是五尺,隨每個人的根機所見不同;佛像的面容、手足皆是紫金光色。優填王看到天匠所刻的佛像相好端嚴,心生淨信,得柔順忍,煩惱、業障俱時頓消。
而波斯匿王也召集了國內巧匠打算雕造佛像,並且心想,如來丈六金身,莫過於以純金呈現。於是,波斯匿王即純以紫磨金造如來像,高五尺。這二尊如來聖像,是閻浮提中最初有佛陀造像之始。
世尊在忉利天說法,於夏安居三個月圓滿之際,告訴四眾弟子:七日之後,即刻返回閻浮提僧伽尸國大水池旁。忉利天王告訴自在天王:應從須彌山頂到大水池旁,以金、銀、水晶做三道徑路,或由人間地上造起,或從淨居天造至人間。當世尊足踏黃金寶道返回人間時,五位天竺國王──迦尸國波斯匿王、拔嗟國優填王、五都人民之主的惡生王、南海主優陀延王,及摩訶陀國瓶沙王,都前來恭迎,虔誠頭面頂禮佛足。
優填王恭敬地頂戴佛像,以及種種上好珍寶來到佛陀面前,一一供養佛陀。此時,栴檀木像竟起身從座而起,猶如生出佛足,步於虛空;足下雨降天花,放大光明恭迎世尊,合掌叉手向佛作禮,此栴檀木像稍似於佛,開口說偈:
「佛在忉利天,為母說法時,大工造像聲,遠聞善法堂,三十三天眾,同音皆隨喜,未來世造像,獲無量勝福。」
此時,世尊向栴檀木像長跪合掌,虛空中的百千億化佛,也都一一恭敬合掌。栴檀木像彎身低頭,世尊親自為木雕佛像摩頂授記:「我入滅一千多年之後,你當於此土為人間、天上作大饒益,我將後世諸弟子付囑予你。若有眾生於佛涅槃後,發心造佛像,並以幢幡、寶華與種種妙香供養,此人來世必得見佛,出離生死苦海」。
優填王稟白世尊:「上一尊佛度化圓滿入滅後,造佛像之人,還有在世間輪迴的嗎?」佛陀回答:「我以佛眼普見十方,前佛滅度後,造佛像之人都投生於十方佛前,沒有一人仍在生死輪迴。但是造菩薩像還留在人世者,正是今日的瓶沙王。」
此時,栴檀木像啟稟佛陀:「請世尊移駕向前,進入精舍。」世尊向木像說:「止!止!不須再說。我度化眾生的因緣將盡,不久即將入滅,你將在世間長久利益眾生。我走在前面卻先入滅,若你走在我後方,世人將會心生輕慢。」木像與佛陀再三往復禮讓後,由栴檀木像先行進入精舍,還至本位,世尊則自行移往祇洹精舍旁的小精舍內,與木像相距二十步之處。優填王為此喜不自勝,歡欣不已。
五位天竺國王請示世尊:「日後,應當如何造立佛寺?」世尊伸出右手,隨即從地中湧出迦葉佛寺,以此做為後世造寺的法度與典範。五位國王便於當地建大佛寺,安置佛像後一一離去。
經云:「若有淨信之心,造佛形像,一切業障莫不除滅,所獲功德無量無邊,乃至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永拔眾生一切苦惱。」造佛形像功德殊勝,既能消除業障,增長福德,出離生死苦海,又能利益眾生,蠲除熱惱,成就無上菩提,真正是菩薩願行。身為佛弟子在瞻禮佛像之際,當以至誠感恩之心,發願學習佛陀的教法,如法修行,並積極弘揚佛法,令無邊有情皆能聞法修行,同霑法益,解脫自在。
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: https://open.firstory.me/user/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/comments
在忙碌的生活中,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,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;所以「僧敲月下門」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,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。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!歡迎您訂閱與分享
《佛說眾許摩訶帝經.卷第十》
從前,佛陀在誐耶山頂,度化迦葉兄弟三人及其弟子千人出家,且都證得阿羅漢果。當時,頻婆娑羅王及大臣、人民,都已聽聞佛陀在誐耶山頂弘法度眾,並有上千位弟子。
一位大臣向頻婆娑羅王稟報:「國人最近在談論,釋迦族中有一童子,當他誕生時,有一位精於相術的婆羅門,從雪山旁的娑儗囉體河岸、過去迦毘羅仙人住處來為他看相,並且預言:『此童子具足相好莊嚴、福慧圓滿,日後必定成為金輪聖王,統轄四大部洲,盡大海邊際都是他的領土。聖王以正法治國,人民皆奉行十善,並有輪寶、摩尼寶、女寶、主兵寶、主藏寶、象寶、馬寶自然出現,恆常跟隨聖王。聖王的一千位王子皆身相莊嚴、勇敢威猛,能摧破敵軍,四大部洲皆敬畏其威德而臣服於王。若此童子出家,剃除鬚髮、身著袈裟,正心修行,必定成就無上正等正覺。』這位釋迦族童子就是佛陀,因此我特來稟報,請大王早作謀劃,以免後悔。若能殺了此人,便可保障我國長久吉祥安定。」
當時,頻婆娑羅王正在大殿中獨坐思惟,經常憶念五事:一、祈願佛陀出現於世;二、佛出世時,願能早日前往瞻禮,隨喜供養;三、願禮佛之後即能聽聞正法;四、願對佛所說法皆能通達其義;五、願能從佛受戒並奉持戒法。國王正在憶念此事之時,突然聽到大臣的計議之言,十分感慨、悲嘆,答道:「你這個癡人,竟然對佛陀生起惡毒至極的心念,實在是太愚昧了!快點退下,不用再說了!」大臣聽見國王的斥責,知道建議不被採納,慚愧惶恐地告退離去。
國王環顧左右,選了一位相貌圓滿、具有福德智慧的大臣,對他說:「你到誐耶山頂世尊住處,代表我恭請世尊前來應供。你要如此說:『我謹代表頻婆娑羅王,至誠恭敬頂禮佛足、問候世尊,願世尊少病少惱、起居輕利、安樂無憂。恭請世尊降臨宮城,接受國王微薄的供養,令王及人民獲大利益,得大安樂,唯願世尊及諸位聖僧、長老大德慈悲蒞臨。國王願盡此一生,供養僧團飲食、湯藥、臥具、衣物,一切所需悉皆供養,不令匱乏。懇請世尊慈悲應允,屈駕光臨。』」使臣來到誐耶山,依國王指示恭請佛陀後,頂禮佛足,靜候回覆。佛陀默然,使臣知道佛陀已同意受請應供,於是頂禮繞佛,辭退而返。
國王聽說使臣返回,立即召他上殿,使臣向王行禮後,國王詢問:「世尊會受請前來嗎?」使臣回答:「臣奉王旨到誐耶山,遵照您的囑咐恭請佛陀及僧眾,佛已默許,必來應供。」於是國王敕令左右大臣,率領大眾盡心灑掃,使宮殿及城中各處街道一塵不染,又準備了各種珍貴名香及微妙香花,來迎接佛陀。
到了應供當天,佛陀與迦葉比丘及千位阿羅漢,從誐耶山出發前往王舍城,在離城不遠處有座杖林塔,佛陀與僧眾便在此塔暫時休息。國王得知佛與僧眾在杖林塔休息,立即下令嚴整車駕,親自率領眷屬及百官大臣,前導、後衛儀仗端嚴,出城至杖林塔恭迎佛陀及眾僧。
剛離開皇宮不遠,地面忽然出現坑洞,國王的車輪陷入坑中無法前進。國王思惟:「必定是我過去曾造惡業,所以遇到這種事情。」國王剛起此念,就聽見空中傳來聲音:「你過去並沒有造惡業,但是目前牢獄之中監禁太多囚犯,車輪陷入坑中,正是這個緣故。」國王聽聞空中傳音,知道必是賢聖提醒,極為感恩,立即遵照指示,派人至國內各處牢獄,依犯罪輕重程度赦免囚犯。
此時,國王及眷屬、百官、隨從的車乘共有一萬二千輛,國中的婆羅門、長者及人民也乘坐百千輛車,大眾浩浩蕩蕩,一同出城恭迎佛陀。當國王到達杖林塔時,從林內取了五朵迦俱那花,親手捧著花,在距離佛陀不遠處,下車徒步而行;又撤除傘蓋劍仗等莊嚴物,令隨從執持,跟隨在後。國王行至佛前,偏袒右肩,合掌向佛,三次自稱:「我是頻婆娑羅王。」佛陀也三度回應:「如是!如是!」
國王將五朵香花敬獻佛陀,然後五體投地頂禮佛足,又以種種言詞讚歎佛陀。佛陀對國王說:「請王就座。」國王就座後,隨行的眷屬、百官、婆羅門、長者及人民皆歡喜踊躍,依序頂禮並說偈讚佛,而後各自退立一旁。
頻婆娑羅王雖在富貴之中,卻能經常慕佛、渴法,具足對三寶的信心及恭敬心,所以不受讒言所惑,而能把握因緣請佛及僧接受供養。也因為這念恭敬心,當遭遇不祥之事時即能反省檢討,進而發起慈悲心赦免囚犯,終能轉增吉祥,帶領臣民禮敬佛陀,同霑法益。
佛法從恭敬中求,所謂「有一分恭敬心,就能消除一分業障,增長一分福德和智慧」。佛法住世,是百千萬劫難遭難遇的因緣,唯有以至誠懇切之恭敬心來求法、聞法、如說修行,才能與甚深微妙的佛法相應,進而契悟本具清淨自性。
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: https://open.firstory.me/user/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/comments
在忙碌的生活中,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,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;所以「僧敲月下門」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,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。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!歡迎您訂閱與分享
《佛說長者子制經》
昔日,佛在王舍城靈鷲山,與五百阿羅漢一起,於天亮時,著衣、持鉢,入城乞食。
當時城內有一位全國最為貴顯之人,名叫檀尼迦柰,居住在地勢高且乾燥之處,舍宅極為富麗,院牆有七重門。他有一子,單名為制。制十六歲時,父親檀尼迦柰去世,所以制便一直與母親同住。
有一天,佛來到他家乞食,當時制正站在第三道門處,遙望佛來,心想:「此人相貌何其端正!相好有如明月珠,光明如日月,身色如黃金,就像十五的滿月般圓滿。」佛站在門外,制便趕緊走進屋內,告訴母親:「我看見有一人端正相好,天下無雙,我有生以來從未見過如此相好之人,他現在就在門外托缽乞食。我們應當供養。」其母生性非常慳貪,不肯布施,制便說:「請母親看在我的份上,供養這個人吧!能供養這個人,就像病者得遇良醫;供養這個人,名聲可達於天上天下。現在這個人,就站在門外。」
制的母親還是不肯,制便不停地說服,最後母親生氣了,說道:「你一直煩擾我,讓我感到很煩亂。這個人不是為了乞食而來,只是想欺騙、戲弄你而已。你這個小癡兒,如何能知道?你若還繼續這樣要求,我就杖打你,直到你停止。」
佛早已知制的母親生性慳貪,便放大光明,光明徹照七重門內。制見到佛的光明,非常歡喜,便又立即來到母親面前,說道:「愚人不知布施,就像盲人因為看不見而墮入火中。世間之人因為慳貪,不行布施,後必得禍。若人心念惡、口言惡、身行惡,愚癡又不信佛法僧三寶,死後將墮地獄、餓鬼、畜生三惡道中。若能不慳貪、行布施,後必得福。身行善、口言善、心念善,不僅自己獲福,家人也會得福蔭,並得與智者常相隨,得智慧。」
制接著說道:「若母親不肯供養,我就用我今日的飯食來供養,我寧可一日不食。請母親快把飯食拿給我,我要供養那個人,免得那個人離去。那人若離去,很難再遇見。」制的母親還是不肯,制就自行去取自己的一份飯食,又拿了自己最好的衣服,前去佛那裡,頂禮佛,合掌恭敬說道:「我帶來我的衣被與飯食,至誠供養佛。」佛默然不應。制又說:「佛是人天導師,願哀憫度脫我等,請接受我的供養,令我得福。」如是三次祈請,佛便接受,制感到非常歡喜。
佛告訴制:「你已降伏所有慳貪,今日你供養佛衣被與飯食,以此因緣將使你所求皆得滿願。」制非常歡喜,便向佛說:「我所祈求的,不是求作忉利天王,也不求作大梵天王,更不求世世富貴,唯願能有和佛一樣的智慧光明。」佛言:「大善!你的願望可達成。」
這時忉利天王釋提桓因聽到制的心願,合掌恭敬來到佛前,然後告訴制說:「你今日僅拿少量的飯食與衣被來供養佛,就想求作佛,這是不可能的,即使過了十劫、百劫、千劫、萬劫、億劫,你也還沒辦法成佛。」制回應:「我當然不會想用供養一餐飯食的福報就求作佛,我會時保善心,精進不懈追求佛道,相信將來一定能夠成佛。」
釋提桓因又說:「即使你用和須彌山一樣多的四寶來供養佛,又以慈心護念天下人民,如是經過千萬劫、億萬劫,你也還不能成佛。」制回覆:「譬如木匠拿著斧頭進入山林,想尋找合適的樹木來砍伐,一定會選擇長得好、端直的,覺得是最理想的才會砍伐。我不會僅用供養一頓飯食與衣被的福報,就求作佛。」
釋提桓因再向制說:「成就佛道是很艱苦的,你不如求作大梵天王,或是求作忉利天王。想求作佛,是非常難的。」制問釋提桓因:「你見過閻浮提嗎?」釋提桓因說道:「見過。」制說:「假使大火遍燒其中,且燒至天上,即使要我投身其中,犧牲性命,我求成佛之心也絕不終止。」釋提桓因一聽,說道:「讓閻浮提遍燒火焰,會殺害當中的人民、畜生及蠕動之類的生命,你口言惡、心念惡,死後當墮入地獄,怎能成佛?」制回應:「世間人民及蠕動之類的眾生,我皆以慈悲心託付與彌勒佛,彌勒佛自會度脫他們,而我求佛之心絕不終止。」
制接著說:「忉利天、大梵天天人所居之處終會敗壞,天人也有壽終命盡之時。請不要以天人的想法來測度他人,而生貢高之心。」釋提桓因一聽,合掌向制說道:「你求成佛的心意堅定,將來一定會成佛。」制說道:「我會持守善心,精進不懈追求佛道,相信將來一定能成就佛道。」釋提桓因默然不再語。
佛告訴制:「你常發願,願成就佛道,並以精進心供養承事諸佛,前前後後總共會供養承事六萬尊佛。如是過了兩百億萬劫後,你將不再墮入地獄、餓鬼、畜生三惡道中;再過兩百億萬劫,你會成為轉輪聖王,統領四天下,擁有十億小國;你所行端正,命終後,會投生到梵天、兜率天,天壽盡,再下生人間作轉輪聖王,命盡後,將再投生於梵天。
如此天上人間往返經百億萬劫後,你當作佛,佛號須彌迦羅,並將度脫天上、天下之人。你出生之時,光明遍照一萬二千億天地,向上徹照至二十八天,天地皆為之震動,夜晚明亮如白日,當時人壽為七千億歲。你的身高有兩百丈,擁有一萬一千座城池,每一座城池佔地四百八十里,城牆都是用精美的金銀、琉璃、水晶、珊瑚、硨磲、瑪瑙等七寶來裝飾。
你成佛時,說法兩會,第一會說法,有六千億沙門得證阿羅漢;第二會說法,有四千億沙門得證阿羅漢。當時的人民不偷盜,男子、女人都很善良;大地平正;人民沒有疾病憂苦,生活安樂;每天天空會下雨三次,清洗空中的塵土;人們若有事要商議,會聚在一起開會;夏天不熱、冬天不冷,氣候宜人。
你說法的精舍名為難提陀;於時若有男子、女人持戒,布施供養佛、辟支佛、阿羅漢,祈求作佛,皆得成就。佛道不可不求,就像八方上下沒有窮極,佛的智慧也是如此。」
佛說法畢,制與比丘們皆至誠頂禮佛,作禮離去。
公案中的長者子制,懂得把握因緣供養佛,並發大願,誓求佛道,道心堅定,得佛授記成佛。儘管修行路迢,但只要堅持,終可達成。若因畏懼艱苦而放棄,終是輪迴生死。我們當學習長者子制的精進求道心,把握因緣供養三寶,並發大願,生生世世勤求佛道,相信終有圓成佛道之時。
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: https://open.firstory.me/user/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/comments
在忙碌的生活中,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,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;所以「僧敲月下門」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,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。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!歡迎您訂閱與分享
《賢愚經.卷第十三.蘇曼女十子品第五十八》
昔日,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,有位須達長者,最小的女兒名叫蘇曼,相貌端嚴,容顏殊妙,最受長者疼愛,勝過其他子女,每當長者外出遊行時,必定帶著蘇曼同行。一日,長者帶她來到精舍,蘇曼女見到佛陀踴躍歡喜,發願以上好香品塗抹、莊嚴如來住處,當時,蘇曼女手中正拿著蘋婆果,並將蘋婆果供養如來。
佛陀隨即於蘋婆果上,書寫各種香料名稱後,還給蘇曼女。蘇曼女和父親須達長者回到城裡,便依照佛陀的指導,著手尋找、採買上等妙香,並帶至祇洹精舍,親自研磨,天天如此。
此時,鄰國持叉尸利國王,正好派遣一子出使至舍衛國。持叉尸利王之子初到異邦,四處觀看,輾轉來到祇洹精舍,見到容貌殊妙的蘇曼女研磨香粉,於是動心想要娶她為妻,隨即入城向舍衛國波斯匿王稟告:「有位蘇曼女相貌端嚴,正合我意,懇求大王將此女賜我為妻,請勿違背我的心意。」波斯匿王問道:「蘇曼女是誰家女兒?」持叉尸利王之子回答:「須達長者。」波斯匿王回答:「此事我不能作主,您得自行向須達長者請求。」持叉尸利王之子又再度稟白:「如果大王允許,我將親自乞求。」波斯匿王便應允了。
於是,持叉尸利王之子發遣隨行侍從,帶著車馬騎乘及各種物品,先行回國,只留下一頭大象。持叉尸利王之子隨即騎著大象來到祇洹精舍,擄走蘇曼女,揚長而去;須達長者聽聞消息,立刻派人追逐,由於大象行走速度非常快,長者所派遣的人追趕不上。持叉尸利王之子便將蘇曼女帶回本國娶其為妻,之後,蘇曼女有了身孕,生下十顆卵,每一顆卵破開後,各有一名男孩,總共有十名男孩,形貌俊好,異於常人。
十個男孩逐漸長大,個個身手矯健,英勇非凡,然而卻喜愛打獵,傷害眾生性命。母親蘇曼女憐愍眾生受苦,勸導他們停止捕獵眾生。十子們回答蘇曼女:「射獵是最快樂的事,如今母親出口阻攔,難道是因為討厭我們嗎?」蘇曼女告訴十子:「母親就是因為疼愛你們,所以才出面制止;如果討厭你們,就不會這樣說了。因為凡是殺生之人,將來都將墮入地獄,受無量苦果,數千萬年之間,恆常被有著鹿頭、羊頭、兔頭各種禽獸面孔的阿傍地獄獄卒所獵殺,歷經無數歲月,縱然想要求得解脫,卻莫可奈何,無法脫離。」
十子們齊問蘇曼女:「母親所說的這些道理,是您自己想的?還是從他人口中聽聞得知呢?」蘇曼女告訴十子:「這是我往昔跟隨佛陀,聽經聞法所了解的道理。」十子們好奇地問:「佛陀是什麼樣的人?請母親為我們詳盡說明。」
蘇曼女對十子說:「孩子們,你們沒聽說過嗎?佛陀是迦維羅衛國淨飯王的兒子,相貌莊嚴,本來應是轉輪聖王,但因厭離老病死苦,所以出家修行,願行成就,得無上佛果。佛陀具丈六金身,相好無比,證得三明六通,對一切世間、出世間法通曉無礙,既能了知過去一切,也知道無窮盡的未來,透達過去、現在、未來三世,猶如觀掌中明珠。」十子們聽了,內心十分歡喜,更問蘇曼女:「如今佛在何處,我們可以見到佛嗎?」蘇曼女回答十子:「佛陀就在舍衛國。」十子們紛紛請求母親蘇曼女,讓他們前去覲見佛陀,蘇曼女隨即聽許,便與十子回到舍衛國。
須達長者見到十位外孫,非常歡喜,倍加疼愛,帶著他們來到祇洹精舍覲見如來。十子們見到佛陀,相好莊嚴,更勝於前所聽聞的數千萬倍,歡喜莫名,不能自禁,佛即慈悲為他們宣說微妙法義,十子們同時證得法眼淨,並向佛陀請求出家。佛陀問道:「你們的父母允許你們出家嗎?」十子們回答:「尚未稟告父母。」佛言:「父母未聽許,不得薙染出家。」在一旁的須達長者立刻稟白佛陀:「他們皆是我的外孫,我現在同意讓他們出家修行,在情理上是說得通的。」佛陀便允許了。十子們鬚髮自落,法服著身,即成沙門釋子,個個精勤辦道,很快地證得阿羅漢果。十位比丘彼此相互欽敬,出入同行,住在同處,深受舍衛國百姓的擁護愛戴。
阿難尊者請問佛陀:「十位比丘究竟修了何種福德,既能出生於尊貴之家,個個容貌端正奇特,又能值遇世尊,聞法修道,漏盡煩惱,離苦得樂?」
佛陀告訴阿難:「過去九十一劫前,有位毘婆尸佛於世間教化因緣圓滿,即入涅槃。佛弟子們將毘婆尸佛的舍利廣為流布,建造無數佛塔供養。其中,有一座佛塔,因年久失修,頹敗壞朽,當時,有一位老母發心修補此塔,恰好有十位少年經過,見到這位老母修補佛塔,於是問道:『你為什麼要修塔?』老母回答:『這是一座尊貴的佛塔,功德巍巍,我希望藉此修補佛塔功德,將來得到良善的果報。』十位少年聽了非常歡喜,共同發心成就修塔功德。當佛塔修建圓滿之際,齊心發願希望未來世同時出生,與此老母共為母子。
從那時候起,九十一劫中,十子們無論投生天上、人間,皆同時出生,共享福報,快樂無窮,並有三事常勝他人:一者相貌體形端正俊朗,二者為眾人愛敬,三者壽命綿長。從過去直到現在,不曾墮入三塗惡道,今生值遇如來住世弘化,聽聞如來法音,蒙受潤澤,滌盪內心塵垢,斷盡煩惱,同證道果。
大眾知道當時發心修補佛塔的老母是誰嗎?就是現今的蘇曼女;而十位少年即是今日的十位阿羅漢尊者。」當佛陀說完蘇曼女與十比丘們的殊勝因緣後,與會大眾心開意解,或證得須陀洹果、或證斯陀含果、阿那含果、阿羅漢果者,乃至發大乘心證得不退位者,更對佛陀開示的佛法真義,生起無上信心,歡喜奉行。
佛陀般涅槃前,曾教示造塔的意義:「使諸行人皆見佛塔,思慕如來法王道化,生獲福利,死得上天。」修建塔寺可以讓後人不忘佛陀的教誨、令僧眾安心辦道、佛法廣為流布,功德不可思議;如同十比丘,前世隨喜助益老母共修佛塔,生生世世常得富貴長壽、眾人愛敬,得遇如來出家證果。三寶福田中,恆以恭敬心、清淨心廣修供養,皆是為未來廣植親近三寶的勝因!
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: https://open.firstory.me/user/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/comments
在忙碌的生活中,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,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;所以「僧敲月下門」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,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。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!歡迎您訂閱與分享
《阿育王經.卷第十.優波笈多弟子因緣第八.下樹因緣》
南天竺國有一位善男子出家修行,然而他始終放不下對自己色身的愛戀,經常以酥油塗抹全身、以香湯水沐浴,又用各種上等美味飲食滋養色身。因為對色身的愛執,使他無法契悟真理,不得解脫成就聖道。
他因此非常煩惱,思惟著有誰能為他說法?他聽說在摩偷羅國,有一位比丘名優波笈多,是釋迦牟尼佛所授記「教化弟子中,最為第一」者,便啟程前往摩偷羅國。抵達後,先頂禮優波笈多尊者,然後合掌稟白:「大德!佛已入涅槃,懇請大德今作佛事,為我說法。」
優波笈多尊者觀察這位比丘,得知此身已是其最後身,且已發解脫生死之心,卻被色身的愛執煩惱所繫縛。於是優波笈多尊者對比丘說:「善男子!你若願意隨我教化,我當為你說法。」比丘回答:「我願聽從所教。」
尊者帶著比丘來到山中,以神通力化現一棵高大無比的巨樹,要他爬上去,比丘便立即爬上大樹。尊者又在樹下四周圍變化深廣一千肘的大坑,告訴比丘:「現在依序放開你的雙腳。」比丘受教,雙手緊抱著樹幹,放開雙腳。接者,尊者又要他鬆開一隻手,比丘仍受教,放開一手,尊者更要比丘將另一隻手也放開。
此時,比丘回答:「如果再放手,我就會掉入深坑摔死!」尊者說:「我們先前共同約定,你願意聽從一切所教,現在為什麼不接受我的話?」比丘決定遵照指示,於是在放開手、縱身墜落的剎那之間,頓時醒悟,剛才憂惱怖畏之心,都是來自於對色身的愛執,若無此癡愛,何來怖畏?比丘當下便斷除了對色身之愛縛,而就在他墮到地面時,大樹及深坑都消失不見。
尊者為他宣說佛法要義,比丘精進用功思惟真理,最終漏盡煩惱,證得阿羅漢果。於是優波笈多尊者便依照自己的慣例,凡度化一人證得阿羅漢果者,即取一籌投於石窟之中。
古德云:「癡愛即是生死根,不拔其根難解脫。」修行學佛的目的就是要解脫生死,透過聽經聞法,以般若智慧如實了知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」,欲愛色愛、勝報榮譽等一切境界都是緣起性空、虛妄不實。時時刻刻觸物起照,不執著四大五蘊之身為實有,不落入好壞、美醜、憎愛取捨等分別,這念心始終堅住正念,保持清楚明白作主,如是用功,邁向清淨解脫的光明大道。
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: https://open.firstory.me/user/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/comments
在忙碌的生活中,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,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;所以「僧敲月下門」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,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。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!歡迎您訂閱與分享
《六度集經.卷第一(三)》
釋迦牟尼佛在過去生行菩薩道時,曾經是一位商人,名叫貧窶,他經常在國與國之間做買賣。這一次,貧窶與一群好朋友們又乘船遠至他國去做生意。
在海上航行的途中,貧窶不時來到甲板,站在這裡透氣,當貧窶望向海洋時,忽然見到海中的大魚追食著小魚群,只見大魚群快速的張開大嘴不斷的吞食著,小魚們倉皇的逃避,卻躲不過被大魚吞食的命運,成群的小魚很快就消失在大魚的口中,它們的生命就這樣消失。
貧窶感嘆著小魚的無助與弱肉強食的無奈,他想著:「生命源遠流長,在不斷的變換外形中綿延,不知道這個道理的眾生卻在每一生中互相爭奪與殺伐,造成後世更深的怨懟與仇恨,冤冤相報無盡。我願以自己的色身布施給魚兒們,以換取無數的小生命,不再被大魚所追殺。」
於是貧窶跳入海中,捨身布施行菩薩道。在這一生命終之後,轉世投胎為身體巨大的鯨魚王,領導著海中的魚群自在的生活。
在靠近海邊有一小國,正遭逢嚴重的旱災,人民無以為食,竟然互相殺害,彼此噉食人肉維生。慈悲的魚王知道了,心裡想「這是多麼悲慘的事啊!旱災什麼時候才會結束呢?他們這樣互相噉食,終會走上絕境的。」
於是魚王游到淺灘上,希望以自己的身體維持大眾的生命。海邊的居民看到這麼大的魚,喜出望外,他們感謝天神送來了食物,紛紛互相走告:「大家快來啊!有一條大魚停在岸邊,大家趕快去食用。」
就這樣,每天都有人帶著刀,在鯨魚王的身上任意的割下他們所需要的魚肉來維持生命,鯨魚王龐大的身軀被刀切割得遍體鱗傷。幾個月過去了,鯨魚王忍著痛,居然還活著。魚王犧牲自己以救活大眾的這種大慈悲心感動了天神,天神從天界來到鯨魚王的身邊,合掌問道:「慈悲的鯨王啊!您用自己的身體養活大眾,每天還要忍受人們一刀一刀的割切,這樣的痛苦是無法形容的!您為什麼不捨離這個報身,只要留下魚身給大眾就可以了!」
鯨王回答:「我不能這麼做啊!如果我死了,這魚身很快就會腐爛掉,人民將再度陷入饑餓的困境,又會開始互相殺害、噉食人肉以生活。我實在不忍心見到這種慘狀再度發生,所以,我一定要堅持活下來。」天神被鯨王這種捨己救人的願心所感動,由衷的讚歎:「鯨王啊!您這麼樣的慈心廣大,將來一定能成就無上佛果,廣度無量無邊的眾生。」
有一天,一位村民拿著斧頭,爬到鯨王的頭上,用力的砍下鯨王的頭帶回家烹食,鯨王才因此結束了這一世的生命。
捨報的鯨王轉世為皇太子,太子生來聰慧,在成長過程中,處處都流露出悲天憫人的胸懷,深受國人的愛戴。
有一年,國內旱災,農作沒有收成,國人貧困潦倒,皇太子於是建議父王免除國人的稅收,自己也是粗食淡飯,盡力的救助人民。他深深的懺悔,自己沒有福報,所以不能福庇子民;由於自己的罪業,使人民生活在災難中,不能安居樂業。
太子於是長跪發願:「我願意用自己的生命換取上天的甘露潤澤,期望能解除國人的災難,人民都能豐衣足食,生活得無憂無慮。」太子哀慟的懺悔,他真誠的希望人民能安樂的生活。他至誠的發願,感召了大慈悲的佛陀帶領五百位出家比丘來到太子的國家,讓他們培植福田。佛陀與眾比丘才剛踏上邊界,國王、太子帶領著皇族都來恭迎佛陀到皇宮接受供養,一路上,百姓們歡喜得匍匐於地,恭敬的頂禮佛陀。當佛陀安詳徐步的走過時,大眾感受到佛陀的慈祥與光明,他們覺得災難即將過去了。
見到佛陀的太子,悲喜交集;悲的是由於自己的罪業深重,使人民遭受饑饉之災,喜的是佛陀慈悲普照,為人民種福。太子在佛陀面前涕淚悲泣,長跪頂禮的說道:「佛啊!國家久旱不雨,至使五穀不收,這都是我沒有福報,我的罪業帶給子民的是災難。慈悲的佛啊!我願意犧牲自己以換取人民的安泰。」佛陀回答說:「太子啊!你的慈悲喜捨是十方諸佛菩薩都知道的啊!你真誠的懺悔與發願,即將解除國內的災難。」
不多時,天上降下甘霖,解除了長久的旱象,人民感恩佛陀的普照與仁心愛民的君王。由於佛的教化,大眾學到了唯有互相幫助、彼此體諒,化解心中彼此的分別、嫉妒與仇恨,才能使這個共同生活的地方免於災難。國家中所有人民更加恭敬三寶、深信佛法,真正做到信受奉行。從此以後,風調雨順,國泰民安。
「但願眾生得離苦,不為自己求安樂」是落實菩薩行門的箴言。
人們的煩惱與痛苦,大多來自於「我」,因為我執深重,因此養成了自私的習氣,心念常在比較中,生活便有許多是非與煩惱。
什麼時候才能放下「我」?唯有把別人看得比自己更重要的時候!如同母親對自己的小孩,無怨無悔的付出,慈母的光輝令人動容。菩薩視眾生如己子,不也是同樣的胸懷?只是菩薩無私,所愛的沒有親疏之別。因為把大眾看得比自己更重要,「我執」的煩惱自然放下,不僅成就自己菩薩的志業,也度化了眾生。
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: https://open.firstory.me/user/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/comments
在忙碌的生活中,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,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;所以「僧敲月下門」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,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。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!歡迎您訂閱與分享
《佛說妙色王因緣經》
過去,世尊在室羅伐城逝多林給孤獨園弘化時。一日,世尊出定後,為四眾弟子演說無上甘露微妙法音,無量百千大眾前後圍繞世尊,六根不動、專注聽聞法要。此時,有眾多比丘見大眾身心寂靜,慇懃聆聽世尊說法,都感到疑惑、不可思議,於是請示佛陀:「唯願世尊慈悲為我等斷除疑網;如來大師無上法王,今日在座聽法大眾,為何如此懇切、身心不動,恭聞妙法如飲甘露呢?」
世尊告訴大眾:比丘們!過去如來為求妙法,恭敬殷重,你們當一心諦聽,善自思惟,我將為大眾宣說個中因緣。
往昔,在波羅奈大城中,有位國王名為妙色,以正法化世,國土豐樂,百姓眾多;國境沒有戰亂與虛偽詐騙、奪財害命的怨賊,也沒有疾病困苦、災禍橫行等事。稻蔗、穀物豐收,牛羊牲畜不可勝數,更沒有充滿瓦礫、荊棘芒刺的荒涼閉塞之地。仁慈的妙色王以恩澤化育百姓,看待人民如同自己的孩子。同時,待人虔敬誠信,性喜賢明良善,發堅固誓願,自利利人,具慈悲心、仰慕大法,體恤子民、愛護群臣,常行大布施捨除慳貪,救濟貧困。
妙色王的夫人名為妙容,顏貌端正,舉止威儀安詳莊重,眾德圓滿,為人民所愛戴。妙色王只有一位太子,名為端正子;年紀雖小,但言行忠孝仁慈,妙色王疼愛有加,時時不離左右。
一日,妙色王因為渴仰殊勝妙法,召集文武百官對他們說:「我對微妙大法非常仰慕,希望你們能夠為我尋訪。」大臣們稟白國王:「大王,您是知道的,唯有大覺世尊出現於世,世間才有無上妙法。」妙色王對群臣說:「現今雖然無佛出世,請試著為我尋求無上大法。」此時,妙色王便以箱子放置妙金寶,高掛於幢上,命人鳴鼓宣布詔令,普告四方:「假如有人能為我宣說殊勝妙法,我將以這只金箱回報他的恩德,並且演奏種種微妙樂音來表達慶讚。」詔告後經過許久,竟沒有任何人能夠為大王宣說勝法,妙色王因渴仰妙法不得而心懷憂惱。
當時,帝釋天遍觀人間,有哪些人為善?哪些人為惡?有哪些人對於出世勝因,心無懈怠?觀察到妙色王因為求法不得而生憂惱,心想:「妙色王如此仰慕勝法,我應當來試探他,究竟他的願心是真還是假?」於是帝釋天變化成大藥叉,身體手腳異於常人,面目猙獰可怕,從天界來到王宮,在大眾面前對妙色王說:「我可以為你宣說,你所渴求的殊勝妙法。」妙色王聽到能親聞大法,踊躍歡喜,對藥叉說:「密跡主既有微妙大法,希望能為我宣說,我當一心諦聽!」
藥叉回答:「大王,我看你有輕法之心,以為妙法輕易可得,隨便就想命令我馬上為你宣說。事實上,我現在已經餓到全身虛弱,怎麼可能為你說法?」妙色王聽了這番話,立即命令王宮御廚,迅速奉上宮內所有最美味的佳餚。藥叉告訴妙色王:「王宮御廚所烹煮的食物,不是我所吃的食物,唯有新鮮的活人血肉,才是我平日所吃的食物。」妙色王回答:「我哪裡有辦法立刻取得活人的血肉呢?」藥叉說:「大王可以把愛子奉獻給我。」
妙色王聽聞此語,心想:「長久以來,我辛苦地尋求無上大法,今天如果能聽聞法音,一定如同獲得世間的無價之寶。」此時,孝順的太子端正子站在妙色王身邊,聽到藥叉所說的話,便跪在妙色王面前說:「請父王不必憂惱,我理當滿足父王渴求妙法的心願,請把我的身體奉獻給密跡主,做為他的食物。」妙色王說:「你見我求法心切,為了成就我,寧願捨棄所愛的色身。善哉!真是大丈夫!就如你所願。」太子隨即奉上自己的身體,藥叉便當著妙色王和群臣的面前,撕裂太子的身體,吃著太子的肉、喝著太子的鮮血。妙色王看著這令人驚心動魄的景象,但因仰慕勝法心切,內心毫無驚懼。
吃完太子的血肉之後,藥叉又對妙色王說:「我還沒有吃飽,再把你的皇后送給我。」隨侍在旁的妙容夫人,聽到藥叉的話,也像太子一樣,毫不考慮地將身體奉獻給藥叉。然而藥叉吞食妙容夫人的血肉後,卻又告訴妙色王:「我還是感到飢餓虛弱,尚未吃飽。」妙色王對藥叉言:「密跡主!我已經布施了太子,也將皇后奉獻給您食用,您卻說還感到飢餓;既然如此,就隨您的心意取用,我願意供給一切,絕無退轉之心。」藥叉告訴妙色王:「請大王把自己的身體,也送給我食用吧!」妙色王說:「善哉!我實在不敢吝惜自己的身體,但是我身死之後,又如何能聽聞勝法?如今我希望先聽聞您宣說妙法,待受持了大法,便即刻布施身體給您。」
於是,藥叉與妙色王立下誓約,並且立即在無量百千萬億大眾中,宣說殊勝微妙的偈頌:
「由愛故生憂,由愛故生怖,若離於愛者,無憂亦無怖。」
妙色王聽完如此勝妙大法,心生慶幸,歡悅無量,告訴藥叉:「我已聽聞妙法,如說奉持。現在就依誓約,您可以隨意食用我的身體!」
此時,帝釋天見妙色王一心為法,身心寂然不動,猶如妙高山,知道妙色王必當證得無上正等正覺,便恢復原來帝釋天的相貌,一手牽著太子端正子,一手牽著妙容夫人,充滿喜悅,容色和悅地走向妙色王前,讚歎妙色王:「善哉,善哉!大王真是善根深厚的大丈夫,能以堅固的甲冑摧破煩惱軍,濟度愚迷出離生死大海。我觀察大王心志勇猛,不久必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。我現在將皇后、太子交還給你。」妙色王對帝釋天說:「善哉,善哉!帝釋天主,降大慈悲,做我的善知識,滿足我愛樂妙法的心。」就在此刻,帝釋天於大眾中忽然消失,不見踪影。
世尊對比丘們說:「你們不要心生異念、不要有所懷疑,當時的妙色王就是我的前世;而太子端正子,是今日的羅睺羅;妙容夫人就是現在的耶輸陀羅。你們應當知道,過去我為了求法,布施妻子、兒子以及自己的性命,都無所吝惜,更何況是其他的財物。由於這樣的因緣,今日大眾跟隨我聽聞法要,一心專注也無有疲厭;由於往昔求法不懼勞苦,所以現在於長夜中為大眾說法,也沒有疲倦。比丘們,你們應當學習,像我一樣以恭敬尊重的心,精勤求法;對於聽聞的法要,要去落實、如法修行,慎勿懈怠放逸。」
當時,比丘們及天人大眾,聞佛所說,皆大歡喜,信受奉行。
眾生從無始以來,因為不知真理,隨著心中的執著、貪愛,起惑、造業,以致流轉生死,無有窮盡。佛陀為拯濟眾生出離生死大海,以大悲心累劫勤苦修行,捨身求法,為令一切眾生能獲得究竟安樂。修行學佛當效法佛陀精勤求法、落實修行,速成道業,廣弘佛法,令一切眾生皆能通達真理,永離渴愛,畢竟大樂。
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: https://open.firstory.me/user/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/comments
在忙碌的生活中,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,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;所以「僧敲月下門」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,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。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!歡迎您訂閱與分享
《釋迦譜卷第一.釋迦降生釋種成佛緣譜第四之五》
佛陀度化三迦葉後,應頻婆娑羅王之啟請,前往摩竭陀國弘法開示。國王聽聞佛陀勝妙開示得法眼淨。當時,國中有一位迦陵長者,見佛雖為諸天人所禮敬奉持,但卻無淨住說法的處所,心想:「我有一片清淨林園正好能供養無上士。」即刻前往禮拜祈請:「佛陀慈愍一切眾生,如父母慈愛己子,捨棄轉輪王位乃至世間榮華富貴,出家修行普度群生,至今仍無精舍淨住接眾。弟子有一竹園在離城不遠處,願供養世尊作為精舍。」佛陀慈悲納受並為長者祝願,日後便帶領著諸大弟子於此處安住,依長者之名稱為「迦陵竹園」。
長者布施竹園後,國王回到城中,即刻命令諸大臣鳩工籌劃,於竹園中廣興殿堂、僧房,布置得極為端嚴,又懸掛繒帛幡蓋、燒香、散花等種種清淨供養。待一切大功告成,國王便帶著車隊前往佛所,至誠頂禮稟白佛陀:「竹園精舍已經裝修完備,祈願佛陀與諸比丘們慈愍我等,移駕至竹園僧伽藍安住。」
於是世尊與諸比丘們,在無量諸天前後圍繞下進入王舍城。當如來踏進城門時,城中一切鐘鼓等樂器自然演奏妙音,狹隘的城門彷彿比平日更寬敞、高大,四周土丘、山陵等處悉皆平坦,一切惡臭穢垢之氣轉為清芬,乃至聾人能聽聞、啞者能言語、盲者能見物、心識狂亂者得正心念、各種身軀殘疾諸病皆得痊癒;一時天地之間,枯木逢春放花開,枯草重綠欣欣向榮,香風徐徐送爽,乾涸的沼澤波瀾再現,鳳凰、孔雀等珍禽異獸繽紛翔集,發出種種微妙雅音和鳴……眾多祥瑞景象,令人不可思議。
佛陀等一行入城後,與頻婆娑羅王一同前往竹園精舍,諸天也遍滿虛空中恭迎禮讚。國王手執寶瓶盛以香水,走到佛前虔誠念言:「我今以此竹園僧伽藍,至誠奉獻如來及諸比丘僧。唯願哀愍我等,慈悲納受。」隨即布施供養。世尊默然許之,並為祝願。
此時國內諸婆羅門大臣及人民,親睹國王如此懇切至心供養道場,皆生歡喜踴躍之心,隨喜讚歎。國王供養僧伽藍後,法喜充滿,恭敬頂禮佛足,返回皇宮。
閻浮提內諸國王中,頻婆娑羅王最早見佛,信受護持,常隨佛學。而一切僧伽藍中,最先成立的就是竹園精舍(又稱竹林精舍),那時候世尊與所有比丘,便住於此。
「如來行化一生中,大慈悲門不可說;如是修行無有已,故號無上天人師。」如來一生行履足跡遍諸國土,開演甚深微妙法,利樂有情,隨緣應化無有疲厭。感念佛恩,自頻婆娑羅王、迦陵長者以降,無數護法大德至誠布施供養,成就僧眾精進安居,普度有情,亦成就芸芸眾生聞法悟道,福慧雙修,得大饒益。「佛法如甘露,除熱得清涼」,菩薩萬行由布施利他之心發起,鑑往知來,常當繫念落實修行,以報佛恩。
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: https://open.firstory.me/user/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/comments
在忙碌的生活中,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,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;所以「僧敲月下門」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,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。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!歡迎您訂閱與分享
小額贊助支持本節目: https://open.firstory.me/user/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
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: https://open.firstory.me/user/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/comments
在忙碌的生活中,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,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;所以「僧敲月下門」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,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。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!歡迎您訂閱與分享
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: https://open.firstory.me/user/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/comments
在忙碌的生活中,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,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;所以「僧敲月下門」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,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。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!歡迎您訂閱與分享
《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.卷第十八》
一次,比丘們問佛:「世尊!您成正覺後,曾入娑羅聚落乞食,卻一無所得,空缽而還;這是什麼樣的因緣呢?」佛陀回答:「這是如來在過去生中所作之業,今生因緣成熟故感此報,必須自受,沒有任何人能相代。比丘們!世人造作善惡之業,皆於自身五蘊、十二處、十八界中招感異熟果報,並非外界地水火風令其受報。」並說一偈頌:「假令經百劫,所作業不亡;因緣會遇時,果報還自受。」
佛陀告訴大眾:「久遠以前,有一座波羅痆斯大城,城中有一個年少婆羅門行者。當時有一位獨覺聖者住在波羅痆斯城施鹿林中,名叫樂寂。在無佛之世,獨覺聖者出現世間,住於閑靜之處,觀外因緣而自悟聖道,哀愍貧窮,是眾生布施供養的唯一福田。當時,這位樂寂獨覺每日清晨都會著衣持缽,入城乞食。有一次,年少婆羅門行者來到城中一位長者家乞食,但空無所獲;不久,樂寂獨覺也來到這位長者家托缽乞食。婆羅門心想:『我倒要看看,這個出家人能乞得些什麼?』於是悄悄跟在獨覺身後,進入長者家中,藏身在門側窺看。
長者的妻子見到樂寂獨覺身心端嚴寂靜,淨信之心油然而生,隨即捧著滿滿一缽的精妙飲食,恭敬地奉上獨覺聖者。聖者接受了供養,正要出門時,等在門邊的婆羅門對他說:『出家人!我想看看你得到的食物。』當時獨覺聖者並沒有作意觀察,不知對方懷有惡意,便讓看他缽中的食物。年少婆羅門一看,心中既嫉妒又憎恨,立即伸手將缽打落,又用腳踐踏散落一地的飲食。獨覺聖者問道:『賢者!您為什麼要毀壞這些食物呢?如果您需要,我一定會將食物奉予您的。』年少婆羅門又以種種粗惡言語辱罵獨覺聖者。樂寂獨覺雖然失去飲食,但心中調和柔順、沒有絲毫瞋怒,又回到施鹿林中繼續修行。
諸位比丘!這位年少婆羅門行者,就是我的過去身;我當時因為心懷嫉妒,而使獨覺聖者不得飲食。由於造此惡業,使我在往後的百千萬年之中,經常投生地獄,受盡種種苦報;直到今生仍有殘餘的業報,以致於我雖已成就無上正等正覺,入娑羅村乞食時,卻一無所獲,空缽而還。」
因緣果報,是真實不虛的道理。佛法云:「欲知過去因,當觀現在果;欲知未來果,當觀現在因。」三世因果絲毫不爽,自己造作的一切善惡業因,果報現前時,還是由自己承受,沒有任何人能相代。明白因果之理,就知道唯有在因上努力,才是最踏實的;無論身處順境、逆境,都要時時返照自心、檢討反省,將心中的煩惱化除,使身口意三業清淨,若能如是堅持行之,人生必能步步光明!
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: https://open.firstory.me/user/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/comments
在忙碌的生活中,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,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;所以「僧敲月下門」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,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。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!歡迎您訂閱與分享
《中本起經.卷下.度奈女品第十三》
昔日,佛與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,從迦維羅衛國出發,經過拔耆國時隨緣度眾,而後抵維耶離國,住止於奈氏樹園。
當時,城中有一名叫阿凡和利的女子,聽聞佛要來此度化眾生,非常歡喜,立即穿戴整齊,與五百位女子一起前往奈氏樹園。
佛告誡比丘們:「端正心意,低頭下視,勿隨意張望。色欲亂人,唯道能制,克制情感、收攝心念,有智慧者必能做到。今日將有個名叫阿凡和利的女子,與五百位女子共同來此聽法,你們當各自護念一己之淨行,慎勿放逸。」比丘們受教遵行。
當車行來到奈氏樹園門前,阿凡和利即下車,合掌當胸,低頭直行,頂禮佛後,退坐到女眾席區。佛為開示道:「色身不會永久存在,美貌也不會永保不衰。生命如風吹過,倏忽即逝,即使年輕少壯,也必會衰老,勿仗恃有容貌姿色而耽溺於情愛中。色欲會招致種種災禍,受三惡道之苦,唯有智慧者能懂得遠離。」聞佛所言,阿凡和利心開意解,情欲止歇,更發起道心,皈依三寶,並稟白佛:「佛不視女子為低賤,平等看待,我等才能聽聞佛法。祈請佛及諸位比丘僧,明日屈駕寒舍,接受我的供養。」佛默然許可。阿凡和利頂禮佛後,歡喜離去。
當時城中有五百位同輩的長者子們,聽聞佛住止在奈氏樹園為眾開示,便一同前往聽佛說法。他們的車馬和服飾,色彩繽紛,耀眼奪目。出城前往奈園途中,人及車馬都安靜前行,寂然無聲。到達奈氏樹園門口,眾人即下車,合掌當胸,直行前進,頂禮佛後,退坐到男眾席區。
佛告訴長者子:「你們享有榮華富貴,生活快樂如意,是前世修福積德所致;今日又得見佛,功德更增。」聽聞此,長者子們心生歡喜,皆起身離座,長跪佛前,祈請:「請佛明日屈尊寒舍,接受我等蔬食供養。」佛回答:「已先接受他人請供,不能再許諾你們。」長者子們問:「不知齋主是何人?」佛言:「已接受阿凡和利邀請,明日當前往應供。」長者子說道:「阿凡和利只是一平民百姓,豈能在我們之前先供養佛?」佛言:「佛的慈悲遍及一切眾生,不問尊卑,平等對待。」長者子們聽聞後,即頂禮佛,告辭返家。
之後,長者子們去找阿凡和利,說道:「佛至尊無上,來我國度化眾生,供佛齋僧之事,我們應該優先,男尊女卑,妳應當在我們之後,切勿先行準備,我們特來告訴妳此事。」阿凡和利回答長者子:「勿倚仗權勢欺壓弱者!我要求四件事,若能滿足我所求,我就不在你們之前供佛齋僧。這四件事,一是令我的心永保善念不變;二是令我的生命永存不亡;三是令我的財物永保不減;四是令佛常住在此教化,不去他國。」長者子一聽,說道:「善心不可能常保,生命也是如此,這不是我們能做到的。」長者子們覺得此女非同一般,也隨喜她的發心,互相說道:「此女是有福之人,應該由她先供養佛。」
其中,有一少年,認為供佛齋僧排在阿凡和利之後,是件可恥之事,於是利用權勢強令市場管理人休市,不得進行買賣。阿凡和利差遣婢女到市集採買,毫無所獲,於是檢視家中庫藏的物資,足夠準備齋供所需,唯獨缺木材和炭,但市集不做買賣,無法取得,乃決定拿出庫藏的細棉布,用香油澆灌,作為薪炭,生火炊煮齋食。
次日,齋供的時刻到,阿凡和利派遣使者去請佛,但城門關閉,使者折返回來報告:「城門未開。」阿凡和利知道是長者子們所為,心想:「按照禮法,我應當派使者向佛稟白齋供已準備妥當,請佛前來應供,現在該如何做才好呢?」於是,阿凡和利告訴家中所養的鸚鵡:「你去邀請佛。」鸚鵡受令,隨即飛出。這些長者子們,舉起弓箭要射鸚鵡。鸚鵡受命前往恭請佛,得神力所護,所有的箭在空中都化為花朵,於是得以順利飛抵佛處,在空中向佛稟白:「萬事已謹嚴備妥,恭請佛屈駕普照。」
於是,佛帶領著眾比丘前往應供,舉止莊嚴,具足威儀。當佛足踏入門檻時,天地震動,龍王降雨滌淨塵埃,天樂響起,各種樂器自然和鳴。佛用過齋食,漱口洗缽畢,即為大眾說法,五百位長者子、阿凡和利及五百位女子,皆得法眼淨,並受持五戒。
佛與眾比丘返回奈氏樹園,大眾皆歡喜,喜見樂聞供佛齋僧圓滿成就。
公案中,阿凡和利聞佛開示,體認無常,積極把握因緣,供佛齋僧修福,即便遇到阻撓,亦不退卻,終得圓滿成就。《佛說無常經》云:「外事莊彩咸歸壞,內身衰變亦同然;唯有勝法不滅亡,諸有智人應善察。」為佛弟子,當謹遵佛教,深體無常之理,發菩提心,立堅固願,即便遭遇困難險阻,亦不忘初心,道心不退,行道步履不歇,必能成就無上菩提道。
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: https://open.firstory.me/user/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/comments
在忙碌的生活中,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,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;所以「僧敲月下門」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,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。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!歡迎您訂閱與分享
《生經.卷一.佛說鼈獼猴經第十》
昔時,釋迦牟尼佛與一千二百五十位常隨大比丘眾,遊化至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。有一天,眾比丘聚會共相議論:「暴志比丘尼為了實踐遠大的志業而捨家、修行學道,歸命三寶。既歸命三寶,應當以佛為父,以法為母,以諸比丘眾為兄弟;既是為求道法才成為沙門,理應遵守修道人應該具備的道德、行為,去除貪瞋癡三毒垢染,奉侍佛、法及比丘僧,慈悲一切眾生,行四等心,方可得度彼岸。怎麼反而心懷惡念,謗佛、謗尊長,輕慢毀謗僧眾?未曾見聞如此之事,實在是令人疑怪。」佛聽到這番對話,於是詢問比丘們:「諸位比丘在議論什麼?」眾比丘將方才議論之事向佛稟白。
這時,佛告訴諸比丘:「這位暴志比丘尼,不是只有今世毀謗如來,在每一世的輪迴轉生處,都是如此。
我憶及過去無數劫時,有一獼猴王,住在樹林裡,以食野果、飲泉水為生,他悲愍一切蜎飛蠕動及人類,發廣大心願欲度化一切眾生,使能解脫煩惱,至於無為。當時獼猴王與一隻鼈為知己之交,彼此相敬如至親,從不鬧彆扭。鼈經常到獼猴的住處,一起飲食、交談,談論正確的義理。鼈的妻子見丈夫經常外出不在家,懷疑丈夫在外有婬蕩之事,於是盤問:『你為何經常外出,去得如此殷勤?是否在外做放逸無道之事?』鼈回答:『我與獼猴結為如至親般的情誼,獼猴聰明有智慧,又通曉義理,我每次外出都是去造訪獼猴,共同討論經法,聊一些快樂的事,未做放逸無道之事。』鼈婦不信,認為事實必定不是如夫所講述,心起瞋惱,怨怪:『必是獼猴誘惑我夫,才使我夫經常往來其住處。我應當設法殺除獼猴,這樣我夫才不會再經常外出。』
於是鼈婦假裝生病,臥床不起。她的丈夫在家精心照護她,用各種醫藥為她療治,不敢有所疏忽,但病情都沒有好轉。鼈婦告訴其夫:『你何必這麼勞神勞力照料我,浪費醫藥?我病得很重,只有得到與你關係甚親的那個獼猴的肝,才能活命。』鼈回答:『獼猴是我如至親般的好友,獼猴有智慧,且通達義理,我們彼此寄身託命,相信彼此,怎麼能要我去取他的肝來救妳的命?』鼈婦說:『你我今生結為夫婦,夫妻共同一體,你不設法救妻子,反而一心為獼猴著想,實在是不合乎情理。』鼈被妻子逼得沒辦法,只得去到獼猴處,跟獼猴說:『我經常來到你的居所打擾,你從來沒有屈駕到我家,今日相請你到我家小食。』獼猴回答:『我住陸地,你居水中,如何能去你家?』鼈回答:『由我背負你,或是用你想要的方式也可以。』於是獼猴接受鼈的邀請。
當鼈背負著獼猴行到中途,鼈告訴獼猴:『你想知道我請你到我家真正的原因嗎?實在是我婦病重,需要取你的肝服食,以除病活命。』獼猴一聽,立刻說:『你怎麼不早說呢?我的肝掛在樹上,沒有帶在身邊。』於是催促鱉趕緊跟他一起回去取肝,然後再一起去鱉家。
獼猴一返回住處,立刻爬上樹,在樹上歡喜跳躍。鼈問道:『你應當拿著你的肝,趕緊跟我回家,怎麼反而爬到樹上歡喜地跳躍,你這是為何緣故?』獼猴告訴鱉:『天底下最愚蠢者,莫過於你!怎麼有可能將在身體內的肝掛在樹上?你我相處如同至親好友,互相寄身託命,如今你卻圖謀欲危害我命,從今以後,你我不要再相往來了。』」
佛告訴眾比丘:「當時的鼈婦就是今世的暴志比丘尼;而當時的鼈就是調達,獼猴王則是我的前身。」
大眾聽聞佛所開示的過去久遠宿因,都歡喜聞道。
公案中,獼猴以智慧救了自己一命;鼈因為無知,又聽信其妻不合理的要求,而失去有智慧、通達義理的摯友。佛曾開示:「在家之人,有四種法,宜應修習。一者恭敬父母,盡心孝養;二者恆以善法,訓導妻子;三者愍念僮僕,知其有無;四者近善知識,遠離惡人。」親友間理應互相關愛與扶持,但遇事需有智慧判斷,或適當勸導,不能因為親情而做出不道德、損人又不利己之事。
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: https://open.firstory.me/user/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/comments
在忙碌的生活中,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,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;所以「僧敲月下門」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,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。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!歡迎您訂閱與分享
《生經.卷一.佛說鼈獼猴經第十》
昔時,釋迦牟尼佛與一千二百五十位常隨大比丘眾,遊化至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。有一天,眾比丘聚會共相議論:「暴志比丘尼為了實踐遠大的志業而捨家、修行學道,歸命三寶。既歸命三寶,應當以佛為父,以法為母,以諸比丘眾為兄弟;既是為求道法才成為沙門,理應遵守修道人應該具備的道德、行為,去除貪瞋癡三毒垢染,奉侍佛、法及比丘僧,慈悲一切眾生,行四等心,方可得度彼岸。怎麼反而心懷惡念,謗佛、謗尊長,輕慢毀謗僧眾?未曾見聞如此之事,實在是令人疑怪。」佛聽到這番對話,於是詢問比丘們:「諸位比丘在議論什麼?」眾比丘將方才議論之事向佛稟白。
這時,佛告訴諸比丘:「這位暴志比丘尼,不是只有今世毀謗如來,在每一世的輪迴轉生處,都是如此。
我憶及過去無數劫時,有一獼猴王,住在樹林裡,以食野果、飲泉水為生,他悲愍一切蜎飛蠕動及人類,發廣大心願欲度化一切眾生,使能解脫煩惱,至於無為。當時獼猴王與一隻鼈為知己之交,彼此相敬如至親,從不鬧彆扭。鼈經常到獼猴的住處,一起飲食、交談,談論正確的義理。鼈的妻子見丈夫經常外出不在家,懷疑丈夫在外有婬蕩之事,於是盤問:『你為何經常外出,去得如此殷勤?是否在外做放逸無道之事?』鼈回答:『我與獼猴結為如至親般的情誼,獼猴聰明有智慧,又通曉義理,我每次外出都是去造訪獼猴,共同討論經法,聊一些快樂的事,未做放逸無道之事。』鼈婦不信,認為事實必定不是如夫所講述,心起瞋惱,怨怪:『必是獼猴誘惑我夫,才使我夫經常往來其住處。我應當設法殺除獼猴,這樣我夫才不會再經常外出。』
於是鼈婦假裝生病,臥床不起。她的丈夫在家精心照護她,用各種醫藥為她療治,不敢有所疏忽,但病情都沒有好轉。鼈婦告訴其夫:『你何必這麼勞神勞力照料我,浪費醫藥?我病得很重,只有得到與你關係甚親的那個獼猴的肝,才能活命。』鼈回答:『獼猴是我如至親般的好友,獼猴有智慧,且通達義理,我們彼此寄身託命,相信彼此,怎麼能要我去取他的肝來救妳的命?』鼈婦說:『你我今生結為夫婦,夫妻共同一體,你不設法救妻子,反而一心為獼猴著想,實在是不合乎情理。』鼈被妻子逼得沒辦法,只得去到獼猴處,跟獼猴說:『我經常來到你的居所打擾,你從來沒有屈駕到我家,今日相請你到我家小食。』獼猴回答:『我住陸地,你居水中,如何能去你家?』鼈回答:『由我背負你,或是用你想要的方式也可以。』於是獼猴接受鼈的邀請。
當鼈背負著獼猴行到中途,鼈告訴獼猴:『你想知道我請你到我家真正的原因嗎?實在是我婦病重,需要取你的肝服食,以除病活命。』獼猴一聽,立刻說:『你怎麼不早說呢?我的肝掛在樹上,沒有帶在身邊。』於是催促鱉趕緊跟他一起回去取肝,然後再一起去鱉家。
獼猴一返回住處,立刻爬上樹,在樹上歡喜跳躍。鼈問道:『你應當拿著你的肝,趕緊跟我回家,怎麼反而爬到樹上歡喜地跳躍,你這是為何緣故?』獼猴告訴鱉:『天底下最愚蠢者,莫過於你!怎麼有可能將在身體內的肝掛在樹上?你我相處如同至親好友,互相寄身託命,如今你卻圖謀欲危害我命,從今以後,你我不要再相往來了。』」
佛告訴眾比丘:「當時的鼈婦就是今世的暴志比丘尼;而當時的鼈就是調達,獼猴王則是我的前身。」
大眾聽聞佛所開示的過去久遠宿因,都歡喜聞道。
公案中,獼猴以智慧救了自己一命;鼈因為無知,又聽信其妻不合理的要求,而失去有智慧、通達義理的摯友。佛曾開示:「在家之人,有四種法,宜應修習。一者恭敬父母,盡心孝養;二者恆以善法,訓導妻子;三者愍念僮僕,知其有無;四者近善知識,遠離惡人。」親友間理應互相關愛與扶持,但遇事需有智慧判斷,或適當勸導,不能因為親情而做出不道德、損人又不利己之事。
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: https://open.firstory.me/user/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/comments
在忙碌的生活中,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,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;所以「僧敲月下門」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,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。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!歡迎您訂閱與分享
《大方便佛報恩經•卷第二》
一次,佛陀為大眾說法時,喜王菩薩請問佛陀:「世尊!菩薩識知眾恩,而自發菩提心;菩薩為報恩,所以教導一切眾生令發菩提心,請問世尊在過去生死流轉中,最初發起菩提心,是什麼因緣呢?」
佛陀回答:「在過去久遠不可計量的生死流轉中,我當時因為煩惱深重,身口意造了種種的惡業,所以墮入八大地獄之中受苦。八大地獄就是:阿訶訶地獄、阿婆婆地獄、阿達多地獄、銅釜地獄、大銅釜地獄、黑石地獄、大黑石地獄,以及火車地獄。墮在火車地獄時,我與另一人共同拉著火車,火車上坐著牛頭獄卒,咬牙切齒,瞪眼吐火,嘴巴、眼睛、耳朵、鼻子都在冒煙,身體非常巨大,手腳盤結,膚色赤黑,手中拿著鐵杖,隨時都在鞭打我們。我當時非常痛苦,努力拉著火車前行。
當時與我一起拉車的同伴身體羸弱乏力,因此落後了,牛頭獄卒便用鐵叉刺進他的腹部,用鐵杖鞭打他的背部,他渾身是血,血流成河,痛苦得大聲呼叫,叫喊著父母、妻子,但無濟於事。我那時見他受如此大的痛苦,心生憐憫,因生起慈悲心進而發菩提心。我為他向牛頭獄卒求情:『這個罪人實在是很可憐,令人同情,希望您能稍微憐愍他,不要再鞭打他了。』牛頭獄卒聽了,非常憤怒,隨即以鐵叉刺入我的脖子,當下命終,我因為發了菩提心,即刻脫離原應在火車地獄受百劫罪苦的業報,得生天道。」
佛陀告訴喜王菩薩:「當時拉火車的罪人,就是我的過去生,因為發了菩提心,而得速成佛道。因此當知,一切眾生發菩提心的因緣,並非只有一種:有因為慈心、瞋恚心;也有因布施心、慳貪心;或者因歡喜、煩惱;或因為恩愛別離、冤家聚會;又或是因親近善知識、逢遇惡友;又或因見佛、聽聞佛法而發菩提心。所以應當知道,一切眾生發菩提心的因緣,各不相同。喜王!應知菩薩知恩、報恩的事相因緣即是如此。」
佛陀說完後,在場的一萬八千人當下發起無上菩提心,有的得證初果,乃至成就四果阿羅漢,與會的天龍、鬼神、人及非人,亦發起欲成就聲聞果位、辟支佛果位的菩提心,聞法心喜,頂禮、右繞佛後而去。
《華嚴經》云:「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。因於眾生而起大悲,因於大悲生菩提心,因菩提心成等正覺。」因知恩、感恩而生慈悲心、發菩提心,是菩薩行者修行學佛的初步。當遇逆境時,若能對於境界忍可於心,以慈悲心善護念他人,逆境、惡緣即是成道的助緣。
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: https://open.firstory.me/user/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/comments
在忙碌的生活中,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,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;所以「僧敲月下門」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,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。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!歡迎您訂閱與分享
《佛說過去世佛分衛經》
釋迦牟尼佛告諸弟子:過去久遠世時,有佛入城乞食,隨行的眾比丘弟子皆相好莊嚴,威儀端正。一位懷孕的婦人,適巧遇見,見佛及僧眾儀容勝妙,心中暗自發願:「若我所生為兒子,將使其成為佛之弟子,出家為沙門。」
婦人足月順利產子,所生之子身相端正出眾,婦人因此愛憐不捨,遂改變心意,無意讓兒子出家為沙門;後來,又覺悟到不應如此,心裡思惟:「我先前曾發願,若所生為子,願讓他出家修道。如今我兒已生,身相端嚴異於凡人,並且出生後,令我身體安健,切不可因此眷戀不捨而違背當初的誓願。」
此兒長至七歲時,家業中落,生活困窘。一日,婦人便攜帶親手所作,可供兩人食用之飯食,及出家人所需的三衣,手持澡瓶,帶著兒子前往佛所。見到佛時,立即上前頂禮,稟白佛:「祈求您垂愍我子,讓他成為沙門,於後得成道果,身形亦如同佛的勝妙莊嚴。」佛即應允。
於是,母親即以所攜帶澡瓶的水為兒子淨手,此時有九龍從瓶口出,吐水灌注於此兒手中;此兒淨手畢,其母又將瓶中剩餘之水灑在兒子頭上,當水緩緩流過此兒頭頂時,頓時化成華蓋,以及眾多珍寶裝飾的寶帳,寶帳中有師子座,佛端坐於座上,微笑端視,口中出五色祥光,光照十億佛土後,還回繞佛身,再從此兒頭頂入。其時,小兒之母以所備之齋食供養佛,並供食其子,當下發起無上道心,此時,十億佛土產生六種震動,弘化於諸佛土之佛皆現前。
佛接受小兒母親供養後,諸佛與比丘僧眾亦受小兒母親供養,皆齋食飽足,但小兒母親原先所備之齋食毫無減少;這位母親見此殊勝之景,心生歡喜,與無數天人當下皆得不退轉地。此時,小兒自然髮落,成為沙門,亦得不退轉地。
小兒之母向前稟白佛:「今日我所見,有三件奇特之事:我以澡瓶之水為兒子淨手時,有九龍吐水,此一奇特事;將瓶中剩餘之水灑在兒子頭上,頓時化成寶帳,並有師子座,有佛坐於座上,是二奇特事;於時,佛微笑,口中光明從兒頂入,是三奇特事;請佛慈悲開示此三事之因由。」
佛言:「此兒於過後十四劫,必定成佛,是時,九龍當吐水浴金身,師子座、華蓋、寶帳,及佛微笑,口中祥光從此兒頂入,皆是其時當感應之瑞相。」此母聽佛授記後,倍加歡喜;佛並授記此母後世當為轉輪聖王之母,至七百世後,其劫壽盡,登不退轉地。
佛言:「那時之小兒,是我前身;我於今世,成就之功德亦如是。」在場的諸天龍神、一切人,聽聞佛所說,皆得不退轉地。
古德云:「一子出家,九族生天。」出家修行,至心修道,弘法利生,續佛慧命,為最上報恩,父母宗族,同被其澤。為人父母難捨能捨,成就子女出家,也因為子女出家的因緣,學法、護法,走向成佛之道,為彼此互相成就的殊勝因緣。
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: https://open.firstory.me/user/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/comments
在忙碌的生活中,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,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;所以「僧敲月下門」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,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。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!歡迎您訂閱與分享
《撰集百緣經‧卷第六‧諸天來下供養品第六》
佛陀在驕薩羅國境內,帶領著比丘們,將前往勒那樹下。途中,經過一處水澤,當中有五百頭水牛,性情十分兇惡。當時有五百位放牛人,遠遠看到佛陀帶著比丘們前來,即將行經此道,隨即高聲大喊:「唯願世尊勿經此道!這個牛群中,有一隻大惡牛,瞋恚多怒,常以牛角觸刺傷人,行經此處,重重艱難。」
佛陀告訴放牛人:「你們無須擔憂害怕!如果那頭水牛心生恚怒要來觸刺我,我自然知道如何應對。」佛陀才剛說完,那隻性情兇惡的水牛便突然衝出,翹著尾巴,壓低著頭,將牛角朝前,以腳大力刨地,暴跳怒吼,直朝著佛陀奔來。此時,如來於五根手指頂端,化現五頭獅子,分列在佛陀左右,四周則有大火坑環繞。惡牛一見到這個情景,非常惶恐害怕,四處馳走,卻發現無處可逃,只有在佛足前方,有少許清涼安適之地,於是牠朝著佛足奔去,心意漸漸安定下來,不再畏懼;牠來到佛前長跪伏首,以舌頭舔著世尊腳足,隨後又抬頭仰視如來,喜不自勝。
世尊知道惡牛的心已經調伏,便為牛說偈:
「盛心興惡意,欲來傷害我,歸誠望得勝,返來舐我足。」
惡牛聽聞世尊所說的偈子,深生慚愧,頓時心開意解,一切障礙消散,得知自己過去生在人道曾造作的惡業,更加慚愧。於是不食水草,不久便命終,隨即往生忉利天,如同八歲小孩一樣。便自思惟:「我過去究竟修了何種福德,今日得生天上?」經過仔細觀察,得知前世受水牛身,承蒙佛陀度化,因此得生天界。
他想:「如今我應當回到人間,報答佛陀的恩澤。」天人生起這個念頭之後,立刻頂戴天冠,披掛種種瓔珞珍寶,手捧香花,身上散發耀眼的光芒,來到佛陀所在之處,頂禮佛足,退坐在旁。佛陀隨即為他開示四諦法門,天人聞法,心開意解,當下證得須陀洹果,恭敬繞佛三匝,返回天宮。
次日清晨,五百放牛人請問世尊:「昨天夜裡大放光明,是來自帝釋、梵天、四大天王?還是二十八部鬼神大將呢?」佛陀告訴放牛人:「昨夜的光明,並不是諸天神王來此處聽法,正是你們口中所說的惡牛,因為見佛因緣,命終之後,超生天界,特地回到人間供養如來。你們所見,就是由他身上所散發的光芒。」五百放牛人聽聞佛陀所說,彼此互相討論:「連那頭兇惡的水牛都能因為見佛因緣,往生天上,更何況是我們?如今受此人身,怎麼可以不修習種種善法呢?」於是廣設美食餚饍,恭請佛陀及僧眾慈悲應供。用齋完畢,佛陀更為他們宣說種種法要,五百放牛人心開意解,各個於道法有所體悟,便向佛祈請出家修行。佛陀即對五百放牛人說:「善來比丘!」他們的鬚髮便自然掉落,身披法服,當下成為出家沙門,出家後精勤辦道,證得阿羅漢果,成就三明六通、八種解脫,為天上人間所尊敬景仰。
知道這一切的比丘們請示世尊:「這頭水牛,過去生究竟造作何等惡業,導致此生墮入水牛身?而這五百位放牛人又修了何等福德,得以值佛住世,出家修行,成道證果?」世尊告訴比丘們:「你們想知道水牛以及五百位放牛人,過去世所造的種種善惡業因,現在,我為你們說一首偈子:
『宿造善惡業,百劫而不朽,善業因緣故,今獲如是報。』」
比丘們聽聞佛陀所說的偈子後,請示佛陀:「世尊,我們還是不明白,水牛及五百位放牛人過去的因緣究竟為何?唯願世尊再為我們詳細解說。」
世尊告訴比丘們:「你們仔細聆聽!我為你們解說。在賢劫中波羅?國有佛出世,號曰迦葉。當時,有一位三藏比丘帶領五百名弟子遊行他國,在大眾中,共相往復論議,以闡明佛法義理;當時有人向三藏比丘問難,而他因為不能闡明義理,便心生瞋恚,以惡語罵詈:『你們什麼都不懂,卻故意向我刁難提問,就像水牛以牛角觸刺傷人。』他的五百名弟子也齊聲附和,認為這是故意給他們難堪。他們罵完之後,便各自散去。但是因為這個惡口的因緣,五百世中,都生為水牛及放牛人,彼此共相隨逐,直到今日,都還未能脫離。」佛陀告訴比丘們:「當時的三藏比丘,正是水牛群中那頭兇惡水牛;當時三藏比丘的五百名弟子,就是現在的五百位放牛人。」
佛陀說明這段宿業因緣時,與會大眾個個自護身口意業,厭惡生死,有的因此證得須陀洹果、斯陀含果、阿那含果及阿羅漢果,也有因而發起辟支佛心、無上菩提心。比丘們聽聞佛陀開示,歡喜奉行。
古人說:「好言一句三冬暖,惡語傷人六月寒。」惡言一出,不但傷人更是傷己,生生世世都要為此一時不忍的惡口,承受苦果,代價甚大!話將出口,實當三思。仔細想想,惡牛的前世何以口出惡言?無非是對境當下,忍不下心中的瞋心。因此欲止惡口,當從意業入手。古德云:「防意如城,守口如瓶。」凡事反求諸己,知道是自己智慧、福德、定力不足,還有待努力,便不會輕易為外境所激怒,而能忍一時之瞋恚,修清淨之口德!
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: https://open.firstory.me/user/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/comments
在忙碌的生活中,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,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;所以「僧敲月下門」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,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。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!歡迎您訂閱與分享
《六度集經.卷第七.禪度無極章.八十二》
過去有兩位菩薩,志行清淨,心境寂然,無所欲求,光明磊落。他們遠離人群,在山林水畔鑿山壁為室,悠閒自在,以菅草為衣,草席為榻,食野果,飲山泉,清淨無為。
兩位菩薩志行弘大,清淨無為,已證四禪,具有五種神通之智:一能徹視,無論距離多遙遠,皆能清晰鑑識;二能洞聽,即使輕細、微隱之聲,也能清楚聽聞;三能騰飛,出入無礙;四能通達知曉十方眾生心中所念;五能知曉無數劫以來,宿命的變更。所以梵天、帝釋天、仙人、聖者及諸天龍鬼神,都很敬仰他們。
這兩位菩薩一位名題耆羅,另一位名那賴,在山澤壁室已六十餘年,時時悲念眾生愚癡昏眛,不知道因果,造惡業必有惡報,若能行善,少欲知足,敬奉三寶,福報具足,必有善報。為啟發眾生智慧,決定幻演一事……
有一天,題耆羅夜誦經教,因為疲憊而睡臥地上。那賴當時也在誦經,不小心踩到題耆羅的頭,題耆羅立即起來說:「是誰?是誰踩了我的頭?明日清晨,太陽一出來,我一定要破此人的頭顱七分!」那賴回答:「是我不小心踩到你的頭,你何必這麼生氣,而發如此毒誓?瓦器不動等物品,也會有相互碰觸的時候,何況人與人共處,怎麼可能從來沒有出差錯或疏忽呢?你向來說話信實,言出必行,明日清晨一旦日出,我的頭必會被你破為七分!我只得遏制太陽不再如往常一樣升起。」隔天,果然太陽不再東升,大地一片漆黑。
太陽已經五天未升起了,全國都在黑暗當中,必須不斷地使用火把或燭光照明,大臣與地方官吏無法治理政事,君民恐懼不安,於是百官開會討論如何應對,又請教道士。國王問:「太陽不再出現,災殃起於何處?」修得五神通的道士回答:「山中有兩位修道人起了紛爭,其中一位遏制太陽不再升起。」國王問:「兩人為什麼發生糾紛?」道士向國王報告事情的經過,國王問:「那現在要如何解決呢?」道士回答:「請大王率領文武百官及百姓,迅速至山中向兩位菩薩頂禮,並祈求兩人和解,他們一定會慈悲的接受。」
國王隨即詔令文武百官及百姓,至兩位菩薩所住的山澤壁室前頂禮,國王說:「國家豐裕,百姓安和,是兩位菩薩的潤澤。而今兩位不和,天下失去本來時序,祈求你們和解,使百姓生活回歸正常。」那賴說:「大王已經了解事情的緣由,如果題耆羅願意解除他的誓言,我就使太陽如以往一樣升起。」於是國王向題耆羅說明那賴的意思,題耆羅答應解除他的誓言,國王與百姓們都很歡喜。
兩位菩薩藉此因緣,向國王建議治國之道,應當以四無量心,悲憫一切眾生,並應持守五戒、修十善行。國王返回王宮,即下詔:「全國人民,無論尊卑,必須持五戒修十善。」之後,國王及臣民皆虔誠受戒修善。從此,國王慈心潤澤遍及一切,大臣皆忠誠清廉、謙和無諍,父輩以五戒十善為處事法則,母輩賢淑端良,家庭成員各主其事,遵守道德規範,誠實正直,恪守信義,子皆孝順。
佛說:「兩位菩薩因為觀察到國王不知佛法僧三寶,臣民們昏昧愚癡,邪知邪見蒙蔽了自心,猶如在黑暗中閉著眼睛行走。悲憫他們一生不曾聽過佛法,所以幻演了這個事件,藉此因緣,使他們開啟本具的智慧光明。」
佛告訴比丘們:「那賴,是我的過去身;題耆羅,是彌勒的過去身。菩薩應正心、專意、合會眾善,以廣度無量眾生。」
菩薩已看清世間一切都是無常與假相,總是創造因緣、運用因緣,啟發眾生出離煩惱,破除執著,契入無上菩提。如同故事中的兩位菩薩,悲憫眾生沉迷顛倒,以致生死輪迴不止,為勸化眾生,以智慧方便,遊戲神通,藉此因緣,使國王及臣民奉持五戒十善,免墮惡道。
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: https://open.firstory.me/user/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/comments
在忙碌的生活中,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,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;所以「僧敲月下門」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,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。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!歡迎您訂閱與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