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季第十三集

那賴梵志

《六度集經.卷第七.禪度無極章.八十二》
過去有兩位菩薩,志行清淨,心境寂然,無所欲求,光明磊落。他們遠離人群,在山林水畔鑿山壁為室,悠閒自在,以菅草為衣,草席為榻,食野果,飲山泉,清淨無為。
兩位菩薩志行弘大,清淨無為,已證四禪,具有五種神通之智:一能徹視,無論距離多遙遠,皆能清晰鑑識;二能洞聽,即使輕細、微隱之聲,也能清楚聽聞;三能騰飛,出入無礙;四能通達知曉十方眾生心中所念;五能知曉無數劫以來,宿命的變更。所以梵天、帝釋天、仙人、聖者及諸天龍鬼神,都很敬仰他們。
這兩位菩薩一位名題耆羅,另一位名那賴,在山澤壁室已六十餘年,時時悲念眾生愚癡昏眛,不知道因果,造惡業必有惡報,若能行善,少欲知足,敬奉三寶,福報具足,必有善報。為啟發眾生智慧,決定幻演一事……
有一天,題耆羅夜誦經教,因為疲憊而睡臥地上。那賴當時也在誦經,不小心踩到題耆羅的頭,題耆羅立即起來說:「是誰?是誰踩了我的頭?明日清晨,太陽一出來,我一定要破此人的頭顱七分!」那賴回答:「是我不小心踩到你的頭,你何必這麼生氣,而發如此毒誓?瓦器不動等物品,也會有相互碰觸的時候,何況人與人共處,怎麼可能從來沒有出差錯或疏忽呢?你向來說話信實,言出必行,明日清晨一旦日出,我的頭必會被你破為七分!我只得遏制太陽不再如往常一樣升起。」隔天,果然太陽不再東升,大地一片漆黑。
太陽已經五天未升起了,全國都在黑暗當中,必須不斷地使用火把或燭光照明,大臣與地方官吏無法治理政事,君民恐懼不安,於是百官開會討論如何應對,又請教道士。國王問:「太陽不再出現,災殃起於何處?」修得五神通的道士回答:「山中有兩位修道人起了紛爭,其中一位遏制太陽不再升起。」國王問:「兩人為什麼發生糾紛?」道士向國王報告事情的經過,國王問:「那現在要如何解決呢?」道士回答:「請大王率領文武百官及百姓,迅速至山中向兩位菩薩頂禮,並祈求兩人和解,他們一定會慈悲的接受。」
國王隨即詔令文武百官及百姓,至兩位菩薩所住的山澤壁室前頂禮,國王說:「國家豐裕,百姓安和,是兩位菩薩的潤澤。而今兩位不和,天下失去本來時序,祈求你們和解,使百姓生活回歸正常。」那賴說:「大王已經了解事情的緣由,如果題耆羅願意解除他的誓言,我就使太陽如以往一樣升起。」於是國王向題耆羅說明那賴的意思,題耆羅答應解除他的誓言,國王與百姓們都很歡喜。
兩位菩薩藉此因緣,向國王建議治國之道,應當以四無量心,悲憫一切眾生,並應持守五戒、修十善行。國王返回王宮,即下詔:「全國人民,無論尊卑,必須持五戒修十善。」之後,國王及臣民皆虔誠受戒修善。從此,國王慈心潤澤遍及一切,大臣皆忠誠清廉、謙和無諍,父輩以五戒十善為處事法則,母輩賢淑端良,家庭成員各主其事,遵守道德規範,誠實正直,恪守信義,子皆孝順。
佛說:「兩位菩薩因為觀察到國王不知佛法僧三寶,臣民們昏昧愚癡,邪知邪見蒙蔽了自心,猶如在黑暗中閉著眼睛行走。悲憫他們一生不曾聽過佛法,所以幻演了這個事件,藉此因緣,使他們開啟本具的智慧光明。」
佛告訴比丘們:「那賴,是我的過去身;題耆羅,是彌勒的過去身。菩薩應正心、專意、合會眾善,以廣度無量眾生。」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菩薩已看清世間一切都是無常與假相,總是創造因緣、運用因緣,啟發眾生出離煩惱,破除執著,契入無上菩提。如同故事中的兩位菩薩,悲憫眾生沉迷顛倒,以致生死輪迴不止,為勸化眾生,以智慧方便,遊戲神通,藉此因緣,使國王及臣民奉持五戒十善,免墮惡道。

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:
https://open.firstory.me/user/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/comments
在忙碌的生活中,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,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;所以「僧敲月下門」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,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。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!歡迎您訂閱與分享

2024-02-19
08:17
comments
No Rating

彌勒為女人身經55

《六度集經.卷第六.(七一)彌勒為女人身經》
佛在過去生行菩薩道時,曾經是帝釋天,雖居崇高顯榮之位,而恆常作苦、空、無常、無我之想。靜坐時,思惟佛法義理;行化在外,則教化有緣眾生;悲愍愚癡顛倒者、敬愛有智慧者,以善巧方便教誨一切眾生趣入解脫智慧,於此精進不懈。
有一日,帝釋天以天眼觀察到自己過去生的好友,今世投生為婦人身,是一位大富人的妻子,迷於財色而不能體察世事無常,每日坐在市集店中,忙著做生意賺錢。於是帝釋天幻化為商人,到婦人面前,假裝要買東西。婦人見商人前來,很高興有生意可做,就叫兒子趕快回家去搬獨坐床(一人坐之床座)過來,給這位商人坐。商人注視著婦人而笑;婦人操持高潔,覺得商人這樣看著自己笑,是不當的行為,心裡不高興,兒子搬獨坐床又遲遲不回來;後來兒子回來了,婦人就出手打他,商人見此情形,又看著她笑。這時,旁邊有一小兒,手中搖著博浪鼓,跳舞嬉戲,商人看見了又笑。不遠處,有一個人,正在以牛祭祀鬼神,為生病的父親祈福延壽,商人看見了這個情景,也在笑。還有一位婦人抱著小兒在市集閒逛,小兒抓刮母親面頰,血流至頸,商人見了又再笑。
於是,富人妻問商人:「你為何在我面前一直不停地笑?我剛才打我的兒子,也是緣起於你,你為什麼笑?」商人說:「妳是我很好的朋友,難道妳現在忘記了嗎?」婦人一臉迷惘,更加不悅,覺得商人說話很奇怪。
商人又說:「我之所以笑妳打兒子,是因為此兒過去世是妳父親,死後投生為妳兒子,僅僅一世之隔,妳就不認識自己的父親,何況多生累世的親人?搖著博浪鼓的小兒,過去生是牛身,牛死後神識投生到主人家作兒子,主人家以那隻牛的皮製作了這個博浪鼓,小兒手搖這博浪鼓跳舞嬉戲,不知道鼓皮就是自己過去的身體,所以我笑。
那位殺牛祭祀的人,祈求生病的父親能健康延壽,以殺害生靈祈求延年益壽,是最不祥之事;猶如飲用毒酒,以求治病。他的父親因為兒子這樣做,命終將墮為牛身,累世受報而被屠宰,受無量苦;而被殺來祭祀的牛,命終後神識將投生為人,脫離畜生道之苦,所以我笑。
抓刮母親面頰的小兒,過去世是小妾,這母親是元配,因情愛過重、心懷嫉妒,常殘酷暴虐地對待小妾,小妾含恨而終,今世投生為元配之子來報仇,抓傷母面、傷其身體,其母不敢抱怨,我因此而笑。
眾生的心念無常,過去憎恨、今世寵愛,哪裡有恆常不變的?這些都是隔一世見面,就已彼此不知、不識,更何況無量劫以來的種種因緣,如何能知、能識?經上講:『以色自壅者,盲於大道;專聽邪聲者,不聞佛音之響也。』執著色身因而蒙蔽心眼之人,不能識得大道;專信邪說音聲之人,不聞諸佛智慧解脫之音,我因此而笑啊!世間榮華富貴,猶如閃電瞬息即滅,應當覺悟世皆無常,切莫與愚者並立、不知遠離;應當尊崇德行,廣修六度。我現在要回去了,日後必會再登門造訪。」商人說完話,忽然就不見了。婦人悵然若失地回家,一心肅敬慎重地期待商人再次來訪。這件事情,一傳十、十傳百,舉國上下都聽說了,甚至國王及群臣也都景仰這位商人,期待能見到他。

後來,商人果然依約來到婦人家,他站在門前,形相醜陋、穿著破衣,對守門的人說:「我的朋友在裡面,你幫我叫她出來。」守門人進屋,把商人的情形向女主人據實以報。婦人出來,說:「你不是我的朋友!」帝釋天笑著說:「我改變形相、更換不同的衣服,妳就不認識我了,何況隔世捨此身而受他身呢!」又勸說:「妳要精進不懈地恭敬奉佛,當知生值佛世極為難得,供事德行高尚的比丘也極難得;人命在呼吸間,莫隨世人迷失本心。」他說完這些話之後就不見了。這件事流傳開來,舉國上下都歡喜讚歎,從此各各奉行六度妙行。

佛告訴舍利弗:「那位大富人妻就是彌勒的前生,帝釋天是我的前生。菩薩立志堅定,廣行六度,攝化無量眾生到達涅槃彼岸,皆如是精進不懈。」
一般人追求名利,在榮華富貴中迷失本心,不知世間無常,不思出離,在六道中流轉生死。菩薩悲憫眾生,以種種方便令眾生覺悟「人命在呼吸間,莫隨世人迷失本心」。應當體察世皆無常,精勤行道,遵行佛的教法,廣修六度萬行,進而從生死輪迴中解脫,到達涅槃彼岸。
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:
https://open.firstory.me/user/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/comments
在忙碌的生活中,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,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;所以「僧敲月下門」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,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。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!歡迎您訂閱與分享

2024-01-15
10:15
comments
No Rating

妙吉祥菩薩為菩薩母

《佛說未曾有正法經.卷第二》
有一次,釋迦牟尼佛對舍利弗說:「諦聽!我將為你說妙吉祥菩薩教化諸佛菩薩發菩提心的願行及本起因緣。」舍利弗依教諦聽。
佛陀告訴舍利弗:「無量劫以前,有一尊佛出現於世,名號為『無能勝幢如來、應供、正等正覺』;所教化的世界稱作『不可毀』,亦如娑婆世界般為五濁惡世。無能勝幢佛有八萬四千位聲聞弟子、一萬二千位菩薩弟子,佛以三乘法教化眾生,並教菩薩弟子六波羅蜜法。
在佛的弟子當中有一位智王比丘,聰慧明達,善於說法。一日,智王比丘著衣持缽,到一座名叫『廣大』的王城中次第乞食,獲得滿缽眾味飲食;正要出城時,遇見城中一位名叫『淨臂』的長者之子。此童子原本被母親抱在懷中,看見智王比丘持缽經過,便從母親懷抱中下來,走向比丘,向他索取缽中食物。比丘見童子善根純熟、堪受佛法,便將缽中的歡喜丸給他。童子得到食物後十分歡喜,便跟隨智王比丘回到精舍,一同去見無能勝幢佛。
童子頂禮佛足後,智王比丘將整缽乞得的食物授與童子,並教導他:『你以此缽飲食供養世尊及大眾,就能獲得無量福報。』淨臂童子遵照比丘所教,將缽中飯食添入世尊缽中後,食物仍有剩餘;於是又一一供養大眾。在場的菩薩及聲聞弟子,皆受其供養獲得飽足,而童子缽中飯食卻仍未用盡。
淨臂童子供養世尊及大眾後,大為歡喜,即於佛前說偈:『我以無盡食,供佛及大眾,我今供養已,獲福聚無疑。所施食無盡,佛功德無盡,今供養於佛,必獲無盡福。我以無盡食,供養於世尊,增長諸善根,相續無窮盡。』
憑藉著無能勝幢佛的威神之力,淨臂童子以一缽飲食供養世尊及聲聞、菩薩弟子,經過七日,缽中飯食猶未窮盡。智王比丘告訴童子:『你已經完成供養,現在應當進一步皈依佛、法、僧三寶,受佛戒法,盡此一生持戒不犯。』童子依比丘所教皈依三寶後,心生歡喜,便發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。
此時,童子的父母為尋覓孩子而來到無能勝幢佛前,頂禮佛足後立於旁側。童子見到父母非常歡喜,即向父母問訊請安並且說偈:『父母今善來,諸佛甚難值,我求大菩提,為一切眾生。當觀佛相好,身放妙光明,諸有智慧者,應求菩提果。我今求出家,願父母聽許,不樂於富樂,以佛難值故。』童子的父母也以偈語回答:『我聽汝出家,趣無上菩提,我以汝因緣,亦當如是學。』
淨臂童子在父母的許可下出家,他的父母對佛法深生信樂,也同時皈依三寶,歡喜信受,出家修行。當時還有五百人民,也都發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,向佛請求出家,無能勝幢佛皆慈悲攝受。」
釋迦牟尼佛告訴舍利弗:「當時的智王比丘不是別人,就是現在的妙吉祥菩薩,而淨臂童子就是我的前生。我過去為長者子時,因為妙吉祥菩薩授與一缽飯食,讓我供養世尊及大眾,我以此因緣而發大菩提心。我從初發大菩提心乃至最後圓滿佛果,成就十力、四無畏等一切功德及無量智慧,皆是由於妙吉祥菩薩的啟發開導。為什麼呢?因為我當時發起的無上菩提心,如虛空般廣大無邊,因此而能成就佛道。
舍利弗!所有十方世界中無數與我同名的釋迦牟尼佛,都如我一般因妙吉祥菩薩的教化而發菩提心。此外,我曾於過去無量劫中稱念讚歎底沙如來、弗沙如來、然燈如來、尸棄如來等諸佛名號,此等諸佛也像我一樣因妙吉祥菩薩而發起道心,成等正覺,轉妙法輪。所有修菩薩行即將圓滿者,先暫居兜率天,而後示現降生世間、生在王宮、出家修苦行,乃至最後成就佛道,也都是起因於妙吉祥菩薩的教化示導。
舍利弗!當知妙吉祥菩薩為諸菩薩之母,因為他教導化育了一切菩薩。如我所言妙吉祥菩薩的往昔因緣,皆是真實不虛,應如是信受。」
佛說此語時,十方一切佛剎悉皆現出種種寶蓋,來此世界供養妙吉祥菩薩。每一頂寶蓋皆放大光明,普照娑婆世界,並於其中出妙音聲:「釋迦牟尼佛所言皆真,我往昔因妙吉祥菩薩之化導而發菩提心,以此得成佛道。」
此時,先前於釋迦牟尼佛說法會中退失菩提心的二百位天子,親見十方佛剎之諸佛世尊及妙吉祥菩薩所現的種種不思議事,並聽聞佛陀所說本起因緣,各各思惟:「一切諸佛無上大法難以得聞,何況親見諸佛不可思議之功德?我應當捨棄二乘下劣之心,發起無上大菩提心,志求無上大菩提果。」如此思惟後,二百位天子皆發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,願心堅固,不復退轉。

經云:「一切善法,因善知識能發起故。」釋迦牟尼佛及十方諸佛菩薩,皆因妙吉祥菩薩之教化而發菩提心,最終成就道果,當知善知識化育之功浩瀚無邊。修行學佛應當依止大善知識,依教奉行、精進學習。更當效法妙吉祥菩薩,以大悲心廣學多聞,成就善巧度眾的智慧,接引有緣眾生同入佛智,契悟自性。如此燈燈相傳、光光相照,方不辜負善知識提攜化導之殊勝機緣與深厚恩德。

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:
https://open.firstory.me/user/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/comments
在忙碌的生活中,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,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;所以「僧敲月下門」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,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。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!歡迎您訂閱與分享

2024-01-01
11:23
comments
No Rating

未曾聞死亡聲響

《增壹阿含經.卷第四十三.善惡品第四十七(十)》
過去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法時,一日,世尊對比丘們開示:「地獄眾生的罪報,最長為一劫,其中有不滿而夭亡的;受畜生罪報,最長一劫,也有中途夭亡的;受餓鬼罪報,最長一劫,也有中間夭折的。比丘們!北俱盧洲的人民,壽命一千歲,中途沒有夭折的。為什麼呢?因為那裡人民無所掛礙,假使他們壽終,將投生天道等善處,沒有墮落三惡道的。東勝身洲的人民,壽命五百歲,其間有夭折的;西牛貨洲的人民,壽命二百五十歲,也有夭折的;閻浮提人民,壽命最長到一百歲,也多有夭折的。」
「假使人的壽命,最長到一百歲,諸多百姓雖然壽命百歲,其行為不同、性情各異。出生到十歲,由於年紀尚小,知識欠缺;到二十歲時,雖然略有所知,猶未能融會貫通;三十歲時,欲意熾盛,執著色愛;四十歲時,具備各種技術,但行為隨性、做事不周詳;五十歲時,能理解、明了義理,對於所學能不忘失;六十歲時,貪著於財物,心意不決;七十歲時,懈怠好眠,身體遲緩;八十歲時,已無少壯之心懷氣度,更無光耀的裝扮;等到九十歲時,身上患有各種病痛,皮鬆面皺;年至百歲時,六根衰退耗損,骨節相連,人多健忘、思想不靈活。比丘!你們要知道,假使人的壽命達一百歲,將會經歷這些苦難,將吃掉三萬六千飯食,當中也有不吃的時候,譬如,起瞋心時不吃,無人供給就不吃,生病時不吃等狀況,包括嬰兒飲母乳,概略的說,約有三萬六千飯食。比丘!如果人壽滿一百歲,飲食的情況大致如此。」
「比丘們!你們要知道,以前南閻浮提的人民,曾經壽命極長,可謂與無量壽等。過去久遠劫、無法算計之時,有位國王名為療眾病,他的壽命極長,相貌端正,享受無量快樂。在那時候,沒有疾病、老、死等過患。某日,有一對夫婦,生了一個孩子,不久後,嬰孩便死亡。這時,父母抱著孩子讓他坐著,又拿食物餵他,但是這孩子既不喝水、不飲食,也不起來坐著。為什麼呢?因為已經命終。此時父母便想:『我的孩子現在為什麼生氣不肯吃飯、喝水,也不說話?』為何會這麼想呢?因為他們從來沒有經歷過死亡這件事。」
「這對父母想著:『孩子已經七天都不喝水、不吃東西,也不知道什麼原因都不說話?我應該告知療眾病大王。』因此,這對父母便到大王宮中,稟告原委。大王聽後,便想:『我現今已經聽到死亡的聲音。』大王對他們說:『這個孩子已經死亡。』他們問大王:『什麼叫作死亡?』大王回答:『當這個孩子不再能走路、回應、說話、吃東西、遊戲,身體也不能正坐,什麼事都不能做,這就叫作死亡。』這夫婦聽後,再問大王:『這樣的變化,會持續多久呢?』大王回答:『這個孩子不久之後,身體會爛壞、膖脹且發出臭味,不再能保持原樣了。』一開始,他們並不相信大王所說的話,又把死去的孩子,抱回家中,然而不久之後,孩子的身體爛壞,且十分臭穢。這才相信大王所說的:『這個孩子不久之後,身體會膖脹,完全敗壞。』」
「因此,這對父母又把這已經膖脹的小孩抱到國王宮中,稟白大王說:『大王!我們要把這個孩子奉獻給大王。』卻並不因此而難過哭泣,為什麼呢?因為他們從來都沒有經歷過死亡。大王便將小孩的皮剝下,用他的皮做成大鼓。又命人建造一座七寶樓閣,把這個鼓安置在樓閣上。接著安排一人守護這個鼓,令他每一百年擊一聲,不得失時。這個人受到大王的指示,每一百年擊鼓一聲。百姓聽到鼓聲,覺得奇怪,對身邊人說:『是什麼聲音如此響徹?』大王對他們說:『這是死人皮的聲音。』眾人聽後,各自想著:『真是奇怪!竟然聽到這種聲音。』」
「比丘們!當時的大王,難道是別人嗎?那時的大王就是我的前身。由此可知,過去閻浮提的人民壽命極長,但現今閻浮提的人民壽命卻十分短促,夭折的也不計其數。為什麼呢?因為眾生多造殺生業的緣故,所以壽命變得短促,也失去了壯色容顏。由於多造殺業,才有這樣的變怪。」
「比丘們!閻浮提五十歲,相當於四天王天的一日一夜。該天以三十天為一個月,十二個月為一年;四天王天人的壽命五百歲,也有中途夭折的。人間的壽命十八億歲,是還活地獄的一天一夜,計該地獄三十天為一個月,十二個月為一年,還活地獄最長壽命一千年,其中也有夭折的。人間一百歲,是三十三天的一日一夜,而該天人壽命一千歲,其間也有夭折的。人間三十六億年,是阿鼻地獄的一天一夜,該地獄三十天為一個月,十二個月為一年,該地獄的眾生壽命二萬歲,約人間壽命一拘利。比丘們!天人的歲數,層層倍增,只有無想天除外。無想天的壽命八萬四千劫。而淨居天又稱為五不還天,不會再來人間受生。所以,大眾不可放逸,要善用此色身修行,滅盡一切有漏煩惱。比丘們!你們當如是精進學習!」
與會的比丘聽聞佛開示後,皆發歡喜心依教奉行。
 


「若人生百歲,不解生滅法,不如生一日,而得解了之。」假使人類壽命極長,若不能契悟這念心,命盡後猶落輪迴生死之苦,求出無期。人身難得今已得,佛法難聞今已聞,雖然我輩生命有限而短促,若能捨離放逸、精進修持,於現生中證得無漏解脫,成就功德,悟到這念本具不生不滅的心,便能體會禪宗祖師所云:「假使心通無量時,歷劫何曾異今日」的真義。那麼,短促的一百年壽命,亦足以勝過無想天八萬四千大劫之天壽。

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:
https://open.firstory.me/user/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/comments
在忙碌的生活中,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,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;所以「僧敲月下門」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,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。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!歡迎您訂閱與分享

2023-12-25
12:11
comments
No Rating

佛為病比丘灌頂獲安緣起

《菩薩本生鬘論.卷第四.佛為病比丘灌頂獲安緣起第十一》
過去,世尊住在王舍城竹林精舍時,有一位比丘全身上下長滿了惡瘡,不斷地流出膿血,大眾都避得遠遠的,不想靠近;因此,病比丘移居到偏僻又低矮的小房。世尊知道後,以神力避開大眾,獨自來到病比丘的住處,善言安慰,並告訴病比丘,必須以水清洗生瘡之處。這時,世尊以威神力加被,讓正在善法堂與天子們評議政事的帝釋天主知道此事。帝釋天主立刻帶領無量百千眷屬,演奏天樂,前後圍繞,從空而下,來到佛所。向佛陀問訊、頂禮後,手持裝滿香水的寶瓶,恭敬地站在世尊身旁。

此時,如來舒展百福莊嚴臂,於五指指端放大光明,遠方諸天皆因佛光前來雲集;如來又於頂門放清淨光,光照病比丘,病比丘蒙佛光觸身,病苦消除,潰爛的惡瘡及膿血都清除乾淨。於是病比丘恭敬頂禮世尊,叉手合掌,發露懺悔:「願佛慈悲憐愍﹗滅我重罪。」這時,帝釋天主長跪佛前,虔敬奉獻香水寶瓶,世尊接受天主供養後,以右手將寶瓶水灌於比丘頭頂,又以左手按摩比丘身體。隨著如來的手所到之處,病比丘積久不癒的沉痼,即刻平復。比丘因病痊癒,內心歡喜無法言喻,於是至誠稱念:「南無釋迦牟尼佛!南無大慈悲父!南無最勝醫王!今日令我所染重病得以痊癒。唯願如來以本願力,慈悲哀憐攝受,施與我法藥,除去我的心病,令一切重障,悉皆消滅無餘。」

佛告訴病比丘:「現在我為你所做的,都是為了報答你過去對我的深恩。」於是如來又為比丘開示苦、集、滅、道四聖諦,並且示相、勸修、作證三轉圓滿。比丘當下即證得阿羅漢果,具足三明六通、成就八解脫。這時,帝釋天主及與會大眾,聽見世尊對比丘所說的話,都感到疑惑:「如來今日勞心費神地為病比丘清洗潰瘡、除去膿血;卻又說:『我是為了報答你過去的深恩。』這是什麼緣故?」於是祈請如來慈悲,為與會大眾解惑。

佛言:「天主!在過去無量世以前,當時有一個名為『增廣』的聚落,土壤肥沃,國力富強,人民康樂。住在此地的人,都是高貴種姓,大眾禮請一位年高長者為住民決斷事情。後來,有一位老優婆塞無緣無故地被惡人謀算陷害,即將被拘捕囚禁。大眾知道他是無辜被誣陷,於是請長者明察。長者將事實真相調查清楚後,釋放老優婆塞,解除了他的危難。天帝當知,昔日斷事的長者,不是別人,正是這位病比丘;而那位倖免於難的優婆塞,就是我的過去身。菩薩受人小恩,即使經過無量世,仍然常思厚報,乃至成就佛道,也不曾遺忘。」

帝釋天主聽佛說完「受施不忘」的因緣,生大歡喜心;同時,與帝釋天主同來的無量百千眷屬,演奏天樂供養如來,大眾頂禮如來後,便返回諸天。

佛,萬德莊嚴,是三界至尊、至貴之導師,仍慈悲為病比丘洗瘡去穢,一是慈悲平等,二則教示眾生受人點滴,當思酬報。而佛恩浩瀚,眾生當以何為報?論云:「報恩供養者,謂依教奉行。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,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,故佛弟子當發精進願行,上求佛道,下化眾生,福慧雙修,直至究竟圓滿,如此方不負佛陀出世本懷,是名真實報佛恩!

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:
https://open.firstory.me/user/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/comments
在忙碌的生活中,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,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;所以「僧敲月下門」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,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。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!歡迎您訂閱與分享

2023-12-18
06:45
comments
No Rating

跳脫愛慾輪迴苦

《賢愚經.卷第七.婆世躓品第五十九》
佛陀在羅閱祇耆闍崛山弘化之時,國內有一位名尸利躓的豪富貴族長者,家中七寶盈溢。長者妻子產下一位男孩,相貌端正莊嚴,世間少有。長者夫婦非常高興,於是請來相師為其占卜吉凶,相師占卜後告訴長者夫婦:「此子福德殊勝,將會光宗耀族。」長者更加歡喜,於是請相師為嬌兒命名立字。相師問:「尊夫人從懷孕之後,可有何不尋常之處?」長者回答:「兒母本來不善言詞,語意鈍拙,從懷此兒以後,口齒伶俐,言之成理,談話巧妙勝於一般人。」於是便為男孩取名婆世躓。
婆世躓長大後,聰明才智超越一般常人。有一天與朋友出遊,經過那羅伎家,看到一位面貌清秀、丰采卓然的女子,心生愛慕,想娶為妻室。回家後,稟明父母自己的想法,父母告訴他:「我們是豪富高貴種姓,女子的家世貧窮低賤,門不當、戶不對,怎能結為親家?」可是婆世躓陷入情愛深淵,不能自拔,再次稟明父母:「請雙親不要計較門戶之事,而是要看對方人品,並祈求父母垂愍我願,答應所求。若是雙親不同意,兒子的命也不保了。」父母只好答應,派人去提親。女家回報:「君是大姓,我們是市井小民,不適合婚嫁,無緣高攀。」婆世躓仍不放棄,慇懃不息的追求,又再度派人去提親。女家回答:「若是能與我們一樣,學習各種歌舞戲笑,技藝達到能在國王面前表演,再來論婚姻。」婆世躓因為被愛欲惑亂了心智,竟然不以雜耍技藝鄙俗之事為恥,而去女家學習雜技;他很快就學會了各種技藝。
這一天,國王召集各方雜耍藝人表演上高木竿、空中走繩索等種種技藝。長者子婆世躓也在獻藝之列,表演高空走繩索。走索完畢,卻因為國王剛巧離開未見,命令再表演一次。婆世躓奉命只得再上繩索,但此次他的氣力漸差,走在高空繩索中間時,搖搖欲墜,心中惶恐,卻沒有任何可以依靠之處。
目連尊者見此情況,凌空而至婆世躓身邊,問他:「眼前,你選擇保全生命,出家學道?還是寧可墜地,不惜生命也要娶那位女子?」婆世躓立刻回答:「我願保全生命,不娶彼女。」於是目連即時於虛空中變化作平地,婆世躓於平地走索,所以無怖畏之心,順利走完,而得以保全生命。
婆世躓慶幸自己蒙尊者救護而得安隱,於是隨著目連尊者去拜見世尊,禮拜供養。佛於是為長者子廣說微妙法義,所謂布施、持戒、生天之論,並強調欲愛為不淨法,斷離欲愛煩惱為解脫生死最快之法。婆世躓聞佛說法,當下心開意解,即得初果。因此稟白世尊:「我願出家,奉修正法。」世尊允諾,婆世躓便鬚髮自落,法衣在身,成為沙門。出家後專精禪思,遵修正業,煩惱漏盡,成就阿羅漢果。
慧命阿難稟白佛:「請問世尊!婆世躓沙門,過去與那位女子有何因緣,今生貪染愛著,惑亂心智,為此幾乎喪生失命?與目連尊者又是什麼善因緣,於危急時蒙尊者恩濟?又是何因緣能夠隨佛出家修行,最終證得阿羅漢果?」
佛告訴阿難:「在過去無量劫前,波羅㮈國有一位大富長者,初生一子,相貌端正無比。當時,長者家人從海上來,帶回一鳥卵,奉獻給長者。經過一些時間,幼鳥破殼而出,幼鳥毛羽光潤,長者很喜歡這隻鳥,就送給愛子。長者子與鳥都漸漸長大,相互建立了默契。只要長者子騎在鳥背上,鳥即擔長者子遨遊各處,盡興意足之後才返回,日日皆如此。」
「有一日,長者子聽說他國國王召集雜耍藝人表演,就乘騎此鳥去該國。鳥棲息在樹上,長者子在人群中觀看,偶然看見國王女兒,心生情愫,就書寫思慕之意,遣人送交王女,王女答應交往。這件事被國王知道後,立刻派人跟蹤及追捕。長者子被捕後,被繩子縛束其身,國王下令當斬。長者子說:『不勞煩諸君殺我,讓我爬上高樹,自己投身而下摔死,諸君也省去麻煩。』捉拿的人聽了,讓他自己摔死也罷!長者子便攀枝而上,乘騎其鳥凌空飛去,長者子因此鳥而得延命。」
「那時的長者子就是現在的婆世躓,那位王女是現在的雜藝家女子,那隻鳥是當今的目連。婆世躓在過去世被色愛迷惑,被那隻鳥所救;當今又因貪愛美色,險些喪命,亦由目連而得安隱。婆世躓之所以聰辯,而成就無漏智,是因為過去世,在波羅㮈國有一位居士遇見一位辟支佛乞食,居士立刻供養食物,然後請求開示法要。這位辟支佛告知自己不善說法,便擲鉢騰踊於虛空而逝。居士思忖:『斯人神力變化無窮,但卻不能敷演道法,教化度眾;願我未來世能值聖尊出現世間,智慧辯才勝於此人巨億萬倍,能演化法義無窮無盡,願我出家即獲果證。』由此因緣,婆世躓今世聰明,出家能速證阿羅漢果。」
大眾聽聞佛說此宿世因緣,莫不歡喜,當下有得須陀洹、斯陀含、阿那含、阿羅漢果者,亦有種下緣覺善根、發菩薩心者,個個深信佛語,頂戴奉行。 


《佛說四十二章經》云:「使人愚蔽者,愛與欲也。」愛與欲是生死的根本,被愛和欲蒙蔽了本心,失去了智慧、失去了理智,就變成最愚癡的人,得不到解脫。如何跳脫愛欲輪迴苦?於日常生活,六根對六塵種種境界,能落實覺察、覺照,不生攀緣染著,時時反省檢討自己,在面對人事物種種因緣,心中的執著、愛欲有沒有減少?能不能看破、放下,以智慧劍斬斷煩惱絲,達到沒有愛欲,心中自然清涼自在,就能真正出離苦海。

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:
https://open.firstory.me/user/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/comments
在忙碌的生活中,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,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;所以「僧敲月下門」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,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。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!歡迎您訂閱與分享

2023-12-11
11:26
comments
No Rating

波羅奈人身貧供養因緣

《賢愚經.卷第一.波羅奈人身貧供養品第四》
佛弘化於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之時,那時,國中有一位大富長者,家中生一男兒,小兒面貌端正,出生數日就能說話,小兒問父母:「世尊現在住在世間嗎?」父母回答:「世尊現在住世。」小兒又問:「尊者舍利弗、阿難等,都住世嗎?」父母回答:「都住世。」
小兒出生數日就能說話,父母覺得很怪異,於是去請問佛。佛說:「此小兒是有福德的人,不要懷疑。」父母聽了世尊的話就放心了,歡喜的回家。
小兒又跟父母說:「唯願尊親為我請供佛及比丘僧。」父母告訴小兒:「供佛及僧需要供具,倉促準備,較不能週全。」小兒說:「只需將堂舍掃灑清潔,鋪設莊嚴的座席,並準備三席高座,自然會有百味飲食現前。此外,我先世生母,現今健在,居於波羅奈國,還請尊親代我延請來此。」小兒設三席高座的緣由,一是如來座,二是前世生母座,三是今世生母座。父母依著小兒的心意,派人乘坐大象請來小兒前世的生母。
佛與眾僧接受禮請,應供而來,次第坐定後,甘美佳餚自然現前。齋供圓滿後,佛乃為大眾說法,父親及二位生母、闔家大小都聞法歡喜,盡得初果。小兒長大後,便辭親出家,依照佛的教法,精懃用功,證得阿羅漢果。
阿難請問佛:「世尊!這位沙門宿世作了何種功德,既生於豪貴家,出生不久就知事能言,又能精進學道,速得聖果?」佛告訴阿難:「此人過去世,曾生在波羅奈的大富長者家。父親亡故後,家道中落,以致漸漸貧窮。當時是如來住世時期,他因為貧窮,沒有能力供養佛,每每因為無力供養如來而悶悶不樂。於是他捨棄自己的豪門大姓,到當時的豪富人家去做工,工作一年後,他向富人索金千兩。豪富問:『你打算娶妻嗎?』他回答:『不是。』豪富又問:『你索金千兩是為了什麼?』他回答:『我想設齋供養佛陀及聖僧。』豪富告訴他:『你若是要請供佛陀,我一定會供給所需要的經費,而且將一切都安排得妥當並且莊嚴,就在我家裡舉辦這場供佛齋僧的殊勝法會吧!』這位貧者歡喜的答應,於是準備了豐盛的佳餚美饍,禮請佛及聖僧應供。因為這個因緣,此人命終之後生於大富長者家,今世又發心請供如來,因聞法精進用功而速得道果。」佛告訴阿難:「往昔那位貧人就是今日的長者子沙門。」
所有與會大眾聽了佛陀說的這段因緣後,都非常歡喜,頂戴奉行佛陀的教誨。

《大般涅槃經》云:「一切眾川流,皆悉歸大海,若飯佛及僧,福歸己亦然。」僧寶是無上福田,為一切世間供養、布施、修福之處。恭敬清淨的供養,當下遠離煩憂,且世世生生與三寶結下清淨法緣,功德無量無邊。
故事中這位小兒,因為供佛及僧的福德,使全家蒙福,證得初果。後來自己出家,精進用功,證得阿羅漢果。往昔,阿那律尊者亦曾以稗飯供養辟支佛,得九十一劫天上人間無貧之報,仰仗所餘福德力,證得阿羅漢果。行者當學習廣修供養以積累福報,更進一步聞法修行,種解脫生死之勝因,終得清淨功德。
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:
https://open.firstory.me/user/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/comments
在忙碌的生活中,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,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;所以「僧敲月下門」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,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。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!歡迎您訂閱與分享

2023-12-05
12:20
comments
No Rating

正知因果獲大吉祥

《大莊嚴論經.卷第十.六○》
有種子為因,就會有果報,不是吉祥之力使然,因此不應該執著吉祥之相。
《大莊嚴論經》中馬鳴菩薩提到,過去我曾經聽聞,有一位比丘到居士家,當時這位居士正嚼著楊柳枝漱口,又拿著牛黃塗在額頭,將吹貝戴在頭頂,高高舉起握著毘勒果的手,放在額頭上表達恭敬。比丘見到這個情景,便問這名居士:「是什麼樣的理由讓你這麼做?」
居士回答:「我在做吉祥之相的妝扮。」
比丘問道:「你妝扮吉祥之相,有什麼樣的福報和好處?」
居士回答:「有很大的功德,您現在可以試試看!聽說吉祥之相,能讓應該死的人不死,應受鞭打繫縛的人,可以獲得解脫。」
比丘微笑說道:「如果吉祥之相真的可帶來這樣的福報和好處,實在是極大的善事!但是,這樣的吉祥之相是基於什麼樣的緣由,又是從何處得知?」
居士回答:「這個牛黃出自於牛的心肺之間。」
比丘問道:「如果牛黃真的能帶來吉祥之事,為什麼這頭牛被人用繩子穿過鼻子綁著去耕田,並被人乘騎,承受種種鞭撻錐刺之苦,即使飢渴疲累,卻仍然必須不斷地耕種不能休息?」
居士回答:「確實如此。」
比丘問道:「那頭牛有牛黃尚且無法自救,依然必須承受這些苦難,如何能夠讓你獲得吉祥?」隨即說偈:
「牛黃全在心,不能自救護,況汝磨少許,以塗額皮上,
云何能擁護?汝宜善觀察。」
當時這名居士思惟很久,沉默無法回應。
比丘又問:「這個東西名稱為何?白的像雪團一般,要以水浸泡,才能吹出聲音。是從哪裡得到的?」
居士回答:「這個東西稱為貝殼,從大海獲得。」
比丘問:「你是說這個貝殼,是從大海中取得,放置於陸地上,歷經長時間太陽曝曬之苦,最後才死亡嗎?」
居士回答:「確實如此。」
比丘告訴居士:「這個貝殼不吉祥。」並且立即說偈:
「彼蟲貝俱生,晝夜在貝中,及其蟲死時,貝不能救護,
況今汝暫捉,而能為吉事?善哉如此事,汝今應分別,
汝今何故爾,行於癡道路?」
此時,居士低著頭默然思考,無法回答。比丘心想:「這位居士似乎想從我說的道理中,有所領悟,我現在應該問問他。」
比丘問這名居士:「世間人取名為歡喜丸,是個什麼樣的東西?」
居士回答:「就是毘勒果。」
比丘告訴居士:「毘勒果是長在樹上的果實,人們採收時,會以石頭敲打,讓果實連同樹枝一起掉落在地上。因此為了取得毘勒果,讓這棵樹及枝葉同時毀壞,掉落地面,是這樣子嗎?」
居士回答:「的確是如此。」
比丘對居士說道:「如果事實真是如此,你怎麼可能因為握著毘勒果,卻奢望獲得吉祥?」比丘隨即說偈:
「此果依樹生,不能自全護,有人撲取時,枝葉隨殞落,
又採用作薪,乾則用然火。彼不能自救,云何能護汝?」
當時,這位居士面對比丘提出的所有問題,都無法回應。於是,稟白比丘:「大德!如您剛才所說,確實都沒有吉祥之相。我心中有諸多疑惑,願比丘為我一一解說。」
比丘回答道:「一切世間所有見解,都有它發生的因緣本末。」並且立刻說明:「過去初劫的時候,一切眾生都是離欲的,後來貪欲享樂的事興起,人們為了離欲,就進入深林中。但其中喜歡欲樂的,就又返家,並宣說道:『無欲、無妻子的人,無法生到天上。』由於很多人這麼說,就誤以為這種說法是真的,也因為相信這些話,盲目地追求、迎娶妻婦。欲樂之事愈來愈普遍後,大家相互影響,開始妝扮自己,更互相說謊惑亂,於是逐漸生起憍慢之心。
而憍慢心強烈的人,為了合理自己妝扮自身的行為,因此偽造了這本吉書。每當被他人譏笑呵責說:『為何要像婦女一樣,這樣妝扮自己?』這些人就謊稱:『我是為了能夠帶來吉祥之事,不是為妝扮自己,而牛黃、螺貝、毘勒果等,都是莊嚴的器具。』因為這個緣故,吉祥事的說法便逐漸擴大。所有的一切起因,都是為了追求妻婦而做種種裝飾,憍慢沒有智慧之人,就以為這一切真的是吉祥之事。」
此時,居士聽聞比丘的說明之後,大為感動,便說道:「人應當親近善友,讚歎殊勝的大丈夫;因為殊勝的大丈夫,善能分別好壞,因此在世界中應當柔軟和順。佛所說的話都是真實的,不求於長處或短處,也不心存勝負,所說的法都是有因有緣,事事都有它的緣起。我現在也了解了,福業都是吉祥,惡業中沒有吉祥事,所有吉祥與不吉祥的事,都從因緣果報而生。」
這時,比丘讚歎居士:「很好!很好!你是善丈夫,你善能知曉正道啊!」並且提到:「世間一切諸法,都是從業緣而有。所以有智慧的人,都應當遠離惡業,遠離邪惡才能獲得吉祥,精勤修行善業,就像是種田的農夫,把種子放置在良好肥沃的土地上,如果能不種下惡的種子,便能獲得良善的果報,這才是真正的吉祥。」
為什麼我要說這件事呢?大眾應當精勤聽聞佛陀所說的法要,因為聽經聞法,才能滅除愚癡,讓這念心能夠真正分辨是非善惡。 

愚癡之人為滿足私欲,妄編理由,錯謬因果,甚而「一盲引眾盲,相偕入火坑。」智慧暗鈍的少智之人,無法分辨是非善惡,以訛傳訛,本想求得吉祥,反而招致災禍,甚至造作惡業。
今日我們得聞正法,應當把握因緣,精進用功,以佛法的真理,除去無明煩惱,這念心清楚明白、如如不動,讓本具的清淨智慧時時現前,就是真正最大的吉祥。 ㄨ
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:
https://open.firstory.me/user/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/comments
在忙碌的生活中,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,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;所以「僧敲月下門」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,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。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!歡迎您訂閱與分享

2023-11-27
12:20
comments
No Rating

婆陀比丘尼本緣記



佛陀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時,有五百位大比丘隨佛度化。當時,婆陀比丘尼帶領五百位比丘尼,也在舍衛城遊化。

有一日,婆陀比丘尼在閑靜處結跏趺坐,攝心靜慮,於禪定中憶知自己無數劫宿命之事,便自微笑。有比丘尼遙見此景,就回到聚集處說:「婆陀比丘尼獨自在樹下微笑,不知有何因緣?」

五百位比丘尼就一同來到婆陀比丘尼面前,頂禮後問道:「以何因緣您獨坐樹下而微笑呢?」婆陀答:「剛才樹下靜坐,憶知自己無數劫宿命之事,又觀往昔經歷之身,每劫命終後投生之處。」諸比丘尼又說:「希望大德能為我等說宿世因緣。」

婆陀對諸比丘尼說:「過去九十一劫時有佛出世,號毘婆尸如來、至真、等正覺、明行足、善逝、世間解、無上士、調御丈夫、天人師,佛、世尊,那時的世界名為盤頭摩,人口鼎盛多得無法計算。當時,毘婆尸如來於此國遊化,帶領十六萬八千位比丘衆,並爲他們說法。佛的名號流布四方,大家都說:『毘婆尸如來衆相具足,是世人的無上福田。』」

「那時候,有位梵天童子,相貌端正,世間稀有。一日,梵天童子手執寶蓋行走於路上,同時,有位容貌端正的女眾居士,恰巧也行走於同條街道,眾人都共相觀看此女子,童子心想:『我的相貌也很端正,而且手持寶蓋,但衆人不觀看我,爭相觀看此女子,我當設法使眾人觀看我。』於是,童子即出城外,來到毘婆尸如來之處,手持寶蓋供養七日七夜,並且發願:『假如毗婆尸佛有此神足、神力,是天上人間的福田,願以此功德,使我來世生爲女人身,人民見我莫不歡喜踴躍。』」

「梵天童子七天七夜供養如來,隨其壽盡往生三十三天,如願成爲女人身,容顏端莊,居諸天女之冠,以五種功德勝過諸天女,就是天壽、天色、天樂、天威德、天自在。天子們見到她,都說:『這位天女如此莊嚴殊妙,真是無與倫比。』更有些天子說:『此天女應為我所得,成為天后。』天子們各相競爭,於是天王告諸天子:『你們勿再相鬥訟,若有人能說妙法,便將此天女許配為妻。』」

「這時,有位天子就說一偈:『若起若復坐,寤寐無有歡,設我眠睡時,然後乃無欲。』另一位天子則說:『汝今故為樂,於眠無念想,我今興欲念,如似打戰鼓。』又有一位天子說:『設復打戰鼓,猶有休息時,我欲馳速疾,如水流不停。』又有一位天子說:『如水漂大木,猶有休息時,我恒思想欲,如殺象不眴。』此時,天王聽了各偈,就對天子們說:『汝等猶閑暇,各能說斯偈,我今不自知,為存為亡乎?』 諸天子一聽此偈,就對天王說:『天王!您所說的偈極爲清妙,這位天女應貢奉天王。』那位天女因此入了天王宮。』當時以寶蓋供佛的童子,豈是其他人呢?梵天童子正是我的前身。」

「過去三十一劫時,有式詰如來出現於世,在野馬世界遊化,有十六萬位大比丘隨佛度化。那位天女命終就投生人中,受女人身,容貌端莊,世間稀有,並嫁為長者婦。那時,式詰如來於乞食時着衣持缽來到城中。長者婦以上好飲食供養如來,並誓願:『願持此功德力,使我來生所生之處不墮三惡道,容貌端正莊嚴,異於常人。』這位長者婦後來命終,轉生三十三天,成為天女,容顔極為莊嚴,並有五種功德勝於諸天女,那位天女豈是他人?正是我的前身。」

「就在那一劫,毘舍羅婆如來出現於世,那位天女隨其壽盡,又投生人中為女人,相貌莊嚴,世間稀有,並且又嫁作長者婦。這位長者婦以上好衣服供養如來,發願:『願我來世能得爲女人身。』長者婦命終後,投生三十三天為天女,容顔端莊,勝過諸天女。那位長者婦也不是別人,正是我的前身。」

「天女隨其壽終,投生人間的波羅捺大城,作月光長者的婢女,容貌粗醜,為人所厭惡。當時,從毘舍羅婆如來入涅以後便無佛出世,而有位辟支佛正遊化人間。一日,長者夫人吩咐婢女:『你去尋覓一位相貌端正、能合我意的沙門,請他到家中,我想供養。』婢女於是出門尋找沙門,剛好遇見辟支佛在城内乞食,然而他的顏貌粗獷、形色醜蔽,婢女仍然對辟支佛說:「我家夫人欲拜見您,願屈就至主人家。」辟支佛來到長者家門,婢女入內稟告:『已請到一位沙門,現在在門口,可往拜見。』」

「這時,長者夫人在門內看了沙門一眼,卻不歡喜,就對婢女說:『你請他回去,他的容貌粗鄙,我不要供養他。』婢女就說:『夫人,假如您不想供養這位沙門,我願將今日應得的食物,都拿來供養。』夫人就拿出細麨一升,婢女隨即拿去供養,辟支佛受此食物後,騰飛至虛空現十八種神變。婢女見了非常歡喜地發願:『以此功德,所生之處不墮三惡道,使我來世成爲女人,相貌端正。』辟支佛手持缽飯並在虛空中繞城三匝。當時,月光長者正集合五百位商人在城內的普會講堂,城内男女大小,看見辟支佛持缽飯在虛空飛,紛紛議論:『這是誰的功德,竟然能夠遇見並且供養呢?』」

「此時,婢女入內向夫人說:『願夫人出來觀看那位沙門的神德,飛至虛空,作十八種神變。』長者婦到門外看見此景,對婢女說:『你今日供養修行人,若有獲得福報,都送給我,我就給你二天分的食物。』婢女答:『這種福報是不能相給與的。』夫人說:『我給你四天分乃至十天分的食物。』婢女答:『我無法以福相送。』夫人說:『不然,我給你一百枚金錢。』婢女答:『我不須要錢。』夫人又說:『我給你二百乃至千枚的金錢。』婢女答:『我真的不須要。』夫人告曰:『我免除妳身,不再爲婢。』婢女答:『我不求成爲良人。』夫人又說:『我讓妳成爲夫人,我作婢女。』婢女答:『我也不求成爲夫人。』夫人就說:『我要撾打你,毀掉你的耳鼻,斬截你的手足,砍斷你的頭。』婢女回答:『我將盡力忍受痛苦,終不以福德相給與。我身雖屬夫人所管,但這念善心卻自能作主。』長者婦於是開始撾打婢女。」

「此時,在普會講堂的五百位商人都說:『今日這位神人來乞食,必定是我家供養的。』月光長者遣發衆人,回到家中,看見夫人正在鞭打婢女,就問其緣由,婢女據實以告,月光長者明瞭後,歡喜踴躍,喜不自勝,並將夫人改為婢使,婢女取代夫人的地位。」

「當時,國王梵摩達統治波羅捺城,聽聞長者家供養辟支佛,十分歡喜得遇聖人並隨緣供養之事,他派人找月光長者前來,親自問道:『你家真的供養到辟支佛嗎?』長者秉白:『確實遇到聖人,並以飲食供養。』梵摩達王非常歡喜便予以賞賜,並調升長者職位。後來,供養聖人的婢女隨其壽盡,投生為三十三天的天女,容貌殊妙,世間稀有,以五種功德勝過諸天女。當時,長者的婢女正是我的前身。」

「在此賢劫中,拘樓孫如來出現於世。當時,那位天女隨其天壽享盡,轉生人中,作耶若達梵志之女,梵志女子以飲食供養如來,並求作女人身,後來命終,投生為生三十三天的天女,顔貌端莊,勝過諸天女,當他命終後,又生於人中。當時,拘那含牟尼佛出現於世,這位由天女轉生的長者女,以金花供養拘那含牟尼佛,說:『願持此功德,所生之處,不墮三惡道,使我後身得爲女人。』後來,長者女隨其壽盡,仍轉生三十三天為天女,她的相貌端正出衆,並有五種功德為諸天女所不能及,這位以金花供養佛的長者女,豈是他人?亦是我的前身。」

「這位天女隨其天壽終了,來生人間,又作長者妻,容貌殊妙,世間少有。當時,迦葉如來出現於世,長者夫人於七日七夜供養迦葉佛。後來夫人命終,投生三十三天為天女,她有五種功德勝過諸天女。這位長者婦豈是特殊之人?長者婦正是我的前身。在此賢劫,釋迦文佛出世,那位天女命終後,投生羅閱城中,作劫毘羅婆羅門之女,容貌端莊殊絕,出於眾人之上。一日,婆羅門女經過紫磨金像前,她的端莊殊絕,使得金像頓時黯然如墨;而且,此婆羅門女心地清淨不染五欲。此女子豈非他人?婆羅門女正是我前身。因過去世的因緣,我嫁作比缽羅摩納之婦;比缽羅摩納正是大迦葉尊者,後來,尊者先出家修行,隨後我才出家。我今日因憶知累劫所經歷為女人之身,思惟我因沒有智慧而障蔽自己,供養六位如來,求作女人身,以此緣故,所以獨自感嘆而微笑。」

後來,有衆多比丘,聽聞婆陀比丘尼自憶宿命之事,就來到世尊前,向佛秉告。世尊對諸比丘說:「你們是否看見聲聞比丘尼之中,能像她如此自憶知無數劫宿命之事的嗎?」眾比丘答:「世尊!不曾見過。」佛言:「我聲聞弟子中,能自憶知無數劫宿命之事,劫毘羅比丘尼乃爲第一。」比丘們聽聞世尊所說,歡喜奉行。 

婆陀比丘尼,過去生中至誠供養諸佛聖賢,獲福無量;藉此因緣皆能所求如意、隨心滿願。但由於缺乏佛法的正知見,輪迴生死,無有了期。古德云:「汝等終日只求福田,不求出離生死苦海,自性若迷,福何可救?」我輩何其有幸,今得人身、得聞佛法,應以正知見為前導,修福修慧,修無修修,徹悟自性而得自在解脫。 

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:
https://open.firstory.me/user/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/comments
在忙碌的生活中,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,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;所以「僧敲月下門」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,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。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!歡迎您訂閱與分享

2023-11-20
18:43
comments
No Rating

佛口放五色光的因緣

《增壹阿含經.卷第三十六.八難品第四十二之一(三)》
佛陀來到拘尸那城,告訴阿難尊者:「你到娑羅雙樹間,面向北方,為我敷設床座。」阿難尊者恭敬地回答:「是的,世尊!」隨即前往娑羅雙樹間,秉持佛陀教敕安置床座後,返回世尊所,頂禮並稟白:「世尊!已為您敷設面向北方的床座,現在是可以前往的時候了。」
佛陀便來到娑羅雙樹間,端坐於床座,阿難尊者請教世尊:「請問有何因緣,世尊說要敷設床座且朝向北方?」佛陀答道:「我滅度後,佛法會在北天竺流傳,因為這個緣故,所以要面向北方敷設床座。」接著,佛陀示眾僧伽梨、鬱多羅僧、安陀會等三衣,阿難尊者請問世尊:「以何因緣世尊今日出示三衣?」佛言:「為令未來的檀越施主獲得供養的福報,因而出示此三衣。」
佛陀剛說完話,須臾之頃,便從口中放出五色光,光明遍照整個拘尸那城。此時,阿難尊者再度請示:「不知是何因緣,如來今日口放五色光?」佛言:「我從往昔常作是念:『尚未成道前,曾長時間身處地獄,歷經吞熱鐵丸之苦;又曾咀嚼草木以長養四大,或為騾、驢、駱駝、象、馬、猪、羊等;又曾為餓鬼,為長出四大之形,遍嘗受胎之苦厄;又曾經生為天道,享受天福,食自然甘露。而今,因修持五根、五力、七覺支、八正道而得成就如來法身。』由於這樣的因緣,所以今日口放五色光。」
在一剎那間,佛陀又從口中放出更微妙之光,更勝於前光。阿難尊者問:「以何因緣,如來重出此光,且更勝於前者?」佛言:「我從往昔常作是念:『過去諸佛世尊滅度後,所遺留下來的正法,都未能久存於世間。』我又再次思惟:『要以什麼方便,才能使我所傳布的正法,久存於世?如來身者堅固猶如金剛,不可破壞,而我希望於涅槃後,碎此身成舍利如芥子一般,廣為流布世間,使未來世的檀越信施,雖未見到如來形像,但因供養舍利所獲得的福祐,當得出生人道四姓之家、欲界四天王家、忉利天、夜摩天、兜術天、化自在天、他化自在天;又因此福祐,當生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;又有人因此得以證須陀洹果、斯陀含果、阿那含果、阿羅漢果、辟支佛果,甚至成就佛道。』由此因緣,所以重出光明。」
佛陀親自將僧伽梨摺疊作枕後,右脇而臥,雙腳相疊。此時,阿難尊者涕淚悲泣,無法自已,且又自責:「我尚未成道,仍被煩惱結使所纏縛,現在世尊將捨我而入涅槃,我當以何為依怙?」佛陀明白阿難尊者的想法,便問比丘們:「阿難如今在哪裡?」諸比丘回答:「阿難比丘在如來床座後方,獨自涕泣流淚,悲傷不已,而且自責:『我尚未成道,又未斷諸煩惱結使,而今世尊卻即將捨我而入涅槃。』」
佛陀於是慈悲開導阿難尊者:「止!止!阿難!別再憂愁悲傷,世間上的萬事萬物,都是敗壞之法,想要使萬物永恆不變,是不可能的事情。應當更加精勤行道,一心攝念修習正法,不久必當解脫諸苦,成就無漏之行。過去世有多薩阿竭、阿羅呵、三耶,三尊佛陀住世之時,乃至於未來恆沙諸佛,也都有侍者承事如來,如同阿難比丘。
以正法統治天下的轉輪聖王,有四種未曾有法,是哪四種呢?當轉輪聖王出遊國界時,人民看見無不喜悅。當聖王有所言教時,聽聞的百姓們,皆十分歡喜,對於所聞教法,亦無有厭足。當人民看見聖王默然不語時,亦十分歡喜。比丘!這就是轉輪聖王的四種未曾有之法。
比丘當知,阿難也有四種未曾有法,是哪四種呢?假使阿難比丘,沉默不語走向大眾,看見他的人無不歡喜。阿難有所言說,聽聞者也都歡喜信受,假使尊者說完話後恢復沉默,大眾也是很歡喜。如果阿難比丘到四部眾——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中,或到剎帝利、婆羅門眾中,或到國王、居士眾中,人們都對阿難生起恭敬、喜悅之心,望著阿難而毫無厭足。假使阿難有所言教,聽聞法義者,也都信受而無有厭足。比丘!這就是阿難比丘的四種未曾有之法。」
這時,阿難尊者禀白佛陀:「請問世尊,比丘們日中時,搭衣持缽挨家挨戶乞食,以福德度化眾生,當遇見女子們,該如何應對呢?」佛陀回答:「切莫與女子們四目相視,假使相見了,也切莫與她們共相言語,又假設必須有所言說,應當專一心意、安住正念。」接著,佛陀就說了此偈:「莫與女交通,亦莫共言語,有能遠離者,則離於八難。」 
「但願眾生得離苦,不為自己求安樂」,為了救拔眾生,佛陀累生廣行菩薩道,說法四十九年,無有疲厭。最後慈悲示現入於涅槃,為使正法流布,悲願碎金體,流光照大千。佛陀法身常在,佛弟子若能依佛所教,落實修行,定能遠離三塗之苦,進而得到究竟解脫。當念佛深恩,以知恩、感恩、報恩之心精進修行,護法護教,令正法久住,無有疲厭。

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:
https://open.firstory.me/user/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/comments
在忙碌的生活中,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,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;所以「僧敲月下門」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,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。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!歡迎您訂閱與分享

2023-11-13
09:42
comments
No Rating

恆修慈心最為勝

《增壹阿含經.卷第四十一.馬王品第四十五(五)
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法時,有一天,為諸比丘開示:「比丘們!當行慈心,廣布慈心,因為修行慈心,所有瞋恚的心念自然能夠化除。
為什麼這麼說呢?你們當知,過去有一位非常醜惡兇暴的鬼,來到忉利天,逕自坐在帝釋天王釋提桓因的寶座上,天子們見到這個情況都非常生氣,說道:『哪裡來的鬼怪,怎麼可以坐在我們天王的寶座上?』奇怪的是,天子們的瞋心愈是熾盛,鬼怪的容貌卻愈變愈端嚴。這時帝釋天王正在普集講堂與天女們遊玩,天子便急忙到普集講堂向帝釋天王報告:『天王,今天來了一位惡鬼坐上您的寶座,所有天子們都非常生氣,可是當我們愈是忿忿不平,惡鬼的容貌反而變得更莊嚴。』帝釋天王一聽,心裡便想:『此鬼必定是神妙之鬼。』
於是,帝釋天王來到惡鬼的面前,謙和柔軟地向惡鬼說:『我是帝釋天王釋提桓因,諸天子的主人。』這時惡鬼旋即變回容貌醜陋的形象,馬上消失不見蹤影。比丘們,你們應當明白帝釋天王恆修慈心,念念不捨離,才有如此殊勝功德。
比丘們!我在過去世中,曾因七年精進恆修慈心的因緣,歷經七次的成劫、壞劫,都不曾墮入生死輪迴。當世界進入壞劫,我就生到色界二禪的光音天,當世界將再度形成時,便投生到色界四禪的無想天上,也曾轉生至色界的初禪,當梵天的天王,統領諸天及十千世界。又曾連續三十七次,轉生為欲界忉利天的天王釋提桓因,以及無數次投生人間作轉輪聖王,你們當知修行慈心的功德殊勝難量。
此外,修行慈心之人,當身壞命終時,會投生到梵天,遠離三塗惡道及八難之苦;若投胎人間,必定生於中正之國,容貌端莊,六根完具,形體完備;再者,修行慈心之人,必能親見如來,承事供養諸佛,不染世樂,志願出家,著三法衣,剃除鬚髮,修沙門之法與無上梵行。
比丘當知,譬如金剛鑽,即使被食用,也無法消化它,始終能保持完整不為所壞;同樣的,修行慈心之人,也是如此。若值遇如來出世,跟隨如來修無上梵行,必定成道證果;成就清淨梵行,此生修行圓滿成辦,不再受三界生死輪迴之苦。」
此時,阿難尊者請教佛陀:「世尊!請問修持慈心的善男子,若未生值佛世,又不樂處世間,應當以何為依歸呢?」
佛陀回答尊者:「假若未值佛世,善男子不樂於世間,將會自行剃除鬚髮,於閑靜之處,策勵自我,精進修行,即於此處漏盡煩惱,成就無漏梵行。」
尊者阿難又問:「世尊!修持慈心的善男子,若自修清淨梵行及三乘行門,未來將會證何果位呢?」
佛陀告訴阿難尊者:「我恆常說三乘之行,而過去、現在、未來等三世諸佛,也盡皆演說三乘之法。阿難,你要知道,未來減劫,眾生的壽命變短、容貌不復莊嚴,身體瘦弱、威神已失,心中充滿瞋怒、嫉妒、恚癡、姦偽、幻惑的念頭,行為虛偽不實。當中或有聰明矯健者,也是成日鬥爭、諍訟;或以手拳、瓦石、刀杖彼此傷害,此時的眾生,手執草木便能成為刀劍,斷人性命,陷入無止盡的殺戮中。
而修慈心者無有瞋怒,看到這些變怪,都心懷恐懼,不約而同地逃離此惡處,入深山曠野中,自然剃除鬚髮,著三法衣,修無上梵行,克己自修,漏盡煩惱而得解脫,證得涅槃,相互慶賀:『我們已經戰勝了怨家。』阿難,所以你要知道,修行慈心最為殊勝。」
阿難再次請問佛陀:「如是之人所證果位,在三乘中是聲聞、辟支佛,還是佛呢?」
佛陀回答:「此人所證得的是辟支佛果,因為造諸功德,廣行眾善,修清淨四聖諦,善分別諸法。其所行的善法,就是慈心,所以,履仁行慈之功德廣大無邊。昔日,我於菩提樹下,亦是以慈仁為鎧甲,降伏魔宮眷屬,成就佛道。
故知,方便法中慈心最為第一、最為殊勝。阿難,你要知道,這是慈心之所以名為『最勝』的原因,行慈心者,其功德是如此不可稱計;當求種種方便修行慈心。阿難!當如是學習。」阿難尊者聽聞佛陀的開示,心生歡喜,信受奉行。 
佛陀舉帝釋天及自己降魔成道之例,為諸比丘說明慈心的殊勝及重要。古德云:「一念瞋心起,百萬障門開。」瞋恚有如毒火,能壞一切善法功德,損人害己,為墮三塗惡道之根由。廣行慈悲能對治瞋毒,令心柔和。若能於待人接物中恆起慈心,生活中處處是道場,透過覺察、覺照,以慈心轉化瞋惱,當煩惱消融與清淨心相應,必能體會佛陀所言,修行慈心是世間第一殊勝法門。
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:
https://open.firstory.me/user/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/comments
在忙碌的生活中,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,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;所以「僧敲月下門」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,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。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!歡迎您訂閱與分享

2023-11-06
10:09
comments
No Rating

一日淨心獲福無疆

《賢愚經.卷第三.差摩現報品第十九》
釋迦牟尼佛在羅閱祇竹林精舍弘化時,當時有無數已證得道果的弟子為常隨眾。國內有一位婆羅門,貧窮困乏,無錢又無食穀,他勤奮努力,可是衰運與禍事卻緊追不捨,他想盡一切方法,仍然衣食不足。於是他四處問人:「現今這個世間,要怎麼做才能讓人現世就脫離窮困、有福報呢?」有些人告訴他:「你難道不知道嗎?現在大覺世尊出現於世,福度眾生,護祐利益一切眾生;若欲離苦得樂,見到佛就有機緣得度苦海。如來有四位阿羅漢弟子,摩訶迦葉、大目犍連、舍利弗、阿那律等四位賢士,這四位尊者常行慈悲,給貧困者修福報的機會,利益苦難眾生。你若能以恭敬、深信之心,設齋食供養證得道果的賢士,今世就能滿你所願。」
婆羅門聽到很多人都這麼告訴他,他滿心歡喜,在國內四處找各種工作,換得少許財物,於是在自家準備飲食,迎請供養諸賢聖,他用心供養一整日,希望藉此齋供賢聖,能獲得脫離貧窮的現世報。供養完畢,諸位賢聖尊者勸婆羅門的妻子差摩,受持八關齋戒,差摩受戒後,諸位尊者即返回精舍。
這一天,國王瓶沙王遊畢園林,在回城的路途中,看見有一人因犯王法重罪,被綁在路邊的柱子上,人犯看見瓶沙王,悲哀的乞求少許食物果腹;國王憐憫人犯,慈悲應允將給予食物,王就離去。王回宮內,完全忘記這件事,到了半夜想起:「我先前允諾給人犯食物,竟然忘了。」王立即下令差人送食物給人犯,但是整個宮庭內外沒有一個人願意去,大家都說:「現在是半夜,路上恐有猛獸、惡鬼、羅剎,災難、殃禍可懼,我們寧死於此也不去。」國王想到人犯的饑餓與恐慌之苦,身心都在受罪,國王極為憐愍,當下即宣令國中:「有誰願意送食物過去給人犯,將賞金千兩。」舉國上下竟然無人願意接受賞金千兩的招募。
差摩也聽到這個消息,她常聽人說:「若世間人受持八關齋者,眾邪、惡鬼、毒獸之類,一切惡災,無法傷害此受持八關齋者。」差摩心想:「我今已受持八關齋戒,眾邪、惡鬼無法傷害我,我家貧窮,國王的懸賞招募看似為我所設,我應該勇於承擔。」差摩下定決心前往,見到國王時,國王告訴差摩:「妳替我送食物給人犯,送達後回來,我一定依約賞金千兩。」
於是差摩立即擔食前往,一路上身心守持齋戒,無有缺失。出城後漸行漸偏僻,有一羅剎名藍婆,剛生下五百子,所以極為飢渴,遠遠的看見差摩走來,想以差摩解決自身飢渴。但是差摩持齋無缺,走近時,羅剎見了差摩反而心懷怖畏,但因飢餓所逼,乃現身乞求差摩施與少許所擔之食,差摩就答應羅剎的乞求。雖然所施甚少,但是因鬼神之力,少許就能化食飽滿。飽食後,羅剎問差摩:「妳叫什麼名字?」「我名字叫差摩(安隱之意)。」羅剎很歡喜的說:「由於妳的施食,解決了我的飢渴而得以活命,使我產後而得安隱,繼而又聽到『安隱』這樣的吉祥好字,使我好上加好!在我住處有一釜金,我要用來報答妳,回來時記得來取。」
羅剎又問:「妳欲往何處?」差摩回答:「我要送食物給人犯。」羅剎藍婆說:「我妹妹阿藍婆住在前面,妳經過時,如果遇見她請代為問候,並且告訴她我的情況,我已產下五百子,身體安好。」差摩答應後,繼續前行。見到阿藍婆時,相互問候,轉達藍婆的狀況,以及生五百子,母子均安。阿藍婆聽了很歡喜,問說:「妳叫什麼名字?」回答:「我叫差摩。」阿藍婆聽了歡喜的說:「妳名字是安隱,我姊生子,安隱順利,真是好!我這裡有一釜金送給妳,回來時記得來取。」
又問:「妳欲往何處?」差摩回答:「我替國王送食物給人犯。」阿藍婆說:「我有一弟,名分那奇,住在前面,妳替我問候他,也告訴他姐姐的情況。」雙方相互告辭後,差摩繼續前行。見到分那奇後,轉達二姊的意思,告知其大姊生五百子,一切順利安隱。分那奇聽到姊姊們都很平安,歡喜的問差摩:「妳叫什麼名字?」回答:「我叫差摩。」羅剎鬼說:「妳名字叫安隱,又傳給我姊姊們平安、穩妥的消息,真是太好了!我這裡有一釜金送給妳,回來時記得來取。」差摩告辭後,向人犯所在處行去。到達後將食物交給人犯完畢,即循路到羅剎鬼姊弟處取金三釜,拿回家中,又到國王處領賞金千兩,貧窮困乏的差摩家,因此由貧轉富。
國內百姓見婆羅門成為豪富之家,各各羨慕,樂於與其往來經商,或是到婆羅門家作其隨從,聽其差遣。國王聽說此人有如此的福報,即召至王宮,封為大臣。婆羅門一家從貧困成為大臣、又是豪富,真正是富貴人家,因此對於佛法更具信心、虔誠,更加廣培福田,他們誠敬的迎請佛及僧眾,施設大檀供養佛及僧眾。齋食完畢,佛為其開示法要,婆羅門當下心開意解,成就須陀洹果。
當時,包括阿難尊者等與會大眾,聞佛所說,個個歡喜,依教奉行。 
《優婆塞戒經》云:「若能如是清淨受持八戒齋者,是人則得無量果報至無上樂。」八關齋戒是佛陀慈悲為在家弟子能夠修清淨梵行所制定之戒律。差摩因為至心受持八關齋戒之功德,羅剎鬼不敢侵害,又因心存善念,隨緣幫助羅剎鬼,而得福報。
婆羅門夫婦從虔敬供養三寶、廣培福田,到淨心受持戒法,乃至聽聞佛陀的教法而成就須陀洹果,皆源於對佛法的信心與實踐,若能如是效法行之,必能增長福德,成就人生的真富貴。
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:
https://open.firstory.me/user/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/comments
在忙碌的生活中,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,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;所以「僧敲月下門」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,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。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!歡迎您訂閱與分享

2023-10-30
12:02
comments
No Rating

知見清淨證得涅槃

《增壹阿含經.卷第三十三.等法品第三十九(十)》
古印度時,有一位比丘,從遠處見到滿願子(即富樓那尊者)將坐具置於右肩上進到園中,比丘立即到舍利弗尊者面前說道:「世尊經常讚歎的滿願子,剛從如來處聽聞佛法,現在來到園中,尊者您可以把握因緣。」舍利弗聽了比丘所說,便從座而起,將坐具置於右肩上,也進到園內。
當時,滿願子在樹下靜坐,舍利弗也在一樹下端坐思惟。不久,舍利弗從座位起身,到滿願子靜坐的地方,彼此共相問訊,坐在一旁。舍利弗問:「滿願子!您是為了跟隨世尊得以修清淨梵行而成為佛弟子嗎?」滿願子說:「是的。」
舍利弗又問:「那是因為跟隨世尊才得以修清淨戒行嗎?」滿願子回答:「不是的。」「於如來之處,心得以清淨而修梵行嗎?」「不是的。」「是於如來之處,見解得以清淨而修梵行嗎?」「不是的。」「是為了遠離疑惑,而修清淨梵行嗎?」「不是的。」「是為了使行儀清淨而修梵行嗎?」「不是的。」「是為了道業,勤修智慧使心清淨,而修梵行嗎?」「不是的。」「是為了令知見清淨,而修梵行嗎?」滿願子回答:「不是的。」
舍利弗說:「我剛才問,您是為了修清淨行,來到如來所嗎?您回答:『是的。』我又問,是為了得到智慧、令心清淨、使知見清淨,而修清淨行嗎?您卻又說:『不是的。』那麼,您究竟為了什麼到如來處,修清淨梵行呢?」
滿願子回答:「戒行清淨的意義,在於能使心清淨;心清淨的意義,在於能使見解清淨;見解清淨的意義,在於能使心沒有疑惑而得清淨;沒有疑惑而得清淨的意義,在於能使身行清淨;身行清淨的意義,在於能使道業清淨;道業清淨的意義,在於能使知見清淨;知見清淨的意義,在於能使行者入於涅槃而得解脫;這就是在如來之處,修清淨梵行的真義。」

舍利弗問:「您現在所說的義理,是以什麼為趣向呢?」
滿願子答:「我以譬喻來解釋這個義理吧!有智慧的人因譬喻得以了達自悟。就好比今天波斯匿王從舍衛城出發到婆祇國,於二國之間共安排了七輛車。波斯匿出城先搭乘第一輛車。到第二輛車處,隨即轉搭第二輛,離開第一輛車。向前行一段路後,轉乘第三輛車而捨離第二輛;前行一段路後,轉乘第四輛車而捨離第三輛;行一段路後,轉乘第五輛車而捨離第四輛;再前行一段路,轉乘第六輛車而捨離第五輛;又前行一段路,轉乘第七輛車而捨離第六輛,最後抵達婆祇國。波斯匿王進到宮內,假使有人問:『大王今天乘什麼車來到宮中?』大王應該如何回答?」
舍利弗說:「假設有人問,應當回答:『王出舍衛城後,先搭乘第一輛車到達第二輛之處;然後捨離第二輛,轉乘第三輛車;再捨離第三輛,轉乘第四輛車;再捨離第四輛,轉乘第五輛車;再捨離第五輛,轉乘第六輛車;再捨離第六輛,轉乘第七輛車,最後抵達婆祇國。』這都是因為從第一輛車到達第二輛,輾轉乘車為因,才能到達目的地。如果有人問,應該這樣回答。」
滿願子回覆:「戒清淨的義理也是如此。由於心清淨,而得見解清淨;因見解清淨,心無疑惑而得清淨;因為沒有疑惑,所以外在的身行清淨;更因為身行清淨,而得道業清淨;因道業清淨,使得知見清淨;由於知見清淨,而得至涅槃之真義,所以說於如來處,修清淨梵行。」
「這是因為,持戒清淨的意義,是六根納受前境之相,然而如來教導要摒除六根攀緣之心;心清淨的意義也是六根納受前境之相,如來亦開示弟子去除六根攀緣之心;乃至於知見清淨之義也是六根納受境界之相,所以如來教導不要緣慮,才能得至涅槃。如果說為了戒行清淨,才到如來處修清淨梵行,那凡夫也能證得涅槃。怎麼說呢?凡夫之人一樣也有此戒法,而世尊所開示的是次第修行,成就道業,最後得至涅槃,並不是只有戒行清淨,便足以證悟涅槃。就好比有人想登上七層樓閣,也要一階一階次第而上;戒行清淨的義理也是如此。使心逐漸轉染還淨,令見解清淨;由於見解清淨,心中沒有疑惑;因為沒有疑惑而使行儀清淨;由於行儀清淨而道業清淨;由於道業清淨而於知見清淨;更由於清淨的知見,得以證悟涅槃。」
舍利弗聽了之後,讚歎地說:「善哉!善哉!您能如此詮釋義理!請問修清淨梵行的比丘們,都怎麼稱呼您呢?」回答:「我叫滿願子,母親姓彌多那尼。」
舍利弗說:「善哉!善哉!滿願子!聖賢法中,實無有人可與您相比。您的講說如甘露法水,無有窮盡。我向您請問甚深義理,您敷演宣說無有遺漏。假使有修清淨行的人,將您恭敬頂戴遊行於世間,都還不能報答您的恩德。如果有人來向您親近、問訊,那些人都能很快得到殊勝法益。我現在也得到聞法的殊勝利益,承受您的教導了。」
滿願子言:「善哉!善哉!您叫什麼名字?比丘們都如何稱呼您呢?」舍利弗回答:「我叫憂波提舍,母親名舍利,諸比丘都稱我為舍利弗。」
滿願子說:「我現在是和大人共相論法,初初並不知道是法之大主來到這裡,如果知道是舍利弗尊者您,也就不會有這番辯論與對答。然而,正因為不知道,所以尊者向我請問甚深之義理,我才能夠即時應答。太好了!舍利弗,您是佛陀的上首弟子,常以甘露法味而得自在法喜,假使有修清淨行的人,恭敬頂戴尊者遊行於世間,從年至年,猶不能報答您的大恩。如果有眾生來向尊者問訊、親近,那些人能很快得到佛法的殊勝利益,我今也是因為聽聞您說法,而得佛法的殊勝利益!」
當時,二位賢者在園中共相論議,聽聞彼此之法要,皆歡喜奉行。
從初修行至於證得涅槃,如上七重樓閣,須次第行而至解脫;道理雖然可以頓悟,無始積習塵垢卻須要漸次修行,才能去除。所謂:「煩惱分分斷,菩提分分現」,譬如從初一月亮至於十五月圓,心地光明愈漸顯發。行者於動靜閒忙中,腳踏實地在心上用功,對治貪瞋癡慢疑種種煩惱,降伏其心,如此才能真實得到佛法的大利益,成就道果,解脫自在。

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:
https://open.firstory.me/user/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/comments
在忙碌的生活中,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,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;所以「僧敲月下門」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,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。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!歡迎您訂閱與分享

2023-10-23
12:33
comments
No Rating

舍利弗尊者入金剛三昧

《增壹阿含經.卷第四十五》
佛陀往昔與五百位大比丘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,一日,舍利弗尊者在耆闍崛山中僻靜處補舊衣。當時,有一萬位梵迦夷天人從梵天來到舍利弗的住所,頭面頂禮後圍繞尊者旁,以偈語讚歎:
「歸命人中上,歸命人中尊,我等今不得,為依何等禪?」
一萬位梵迦夷天人說完此偈語,舍利弗尊者默然應允。諸天人了達尊者之意,頂禮後便先離去。天人離開不久,尊者隨即入於金剛三昧。
當時有二鬼,一鬼名叫伽羅,另一名叫優婆伽羅。因為毘沙門天王派遣他倆到毘留勒天王處,討論人間、天上發生之事。當這二名鬼從空中經過時,遠遠看見舍利弗尊者結跏趺坐,專心繫念,入於禪定。這時,伽羅鬼對另一名鬼說:「我現在可以用拳頭打這位沙門的頭。」
優婆伽羅鬼勸道:「別起惡念打這位沙門的頭,這樣的罪報將會令你墮於長夜般的地獄中,受苦無量!因為此沙門有大神德、大威德,名為舍利弗尊者,是世尊所有弟子中最為聰明高才,無人能及,被譽為智慧第一。」
然而,伽羅鬼還是再三地說:「我可以打此沙門的頭。」優婆伽羅鬼說:「如果你不聽我的勸告,你就留在此地,我將離你而去。」惡鬼問:「你怕這個沙門嗎?」優婆伽羅鬼答:「我確實畏懼。如果你用手打這位沙門,大地將裂成兩半,出現暴風疾雨,大地也會震動,驚動所有天人,四天王也會感到驚怖,同時也會馬上得知,是我們不安本分,做了這樣的愚行。」此時,惡鬼仍說:「我現在可以屈辱此沙門。」善鬼聽了,便離他而去。
此時,惡鬼立即出手打舍利弗尊者的頭。一時之間,天地大動,四方皆出現狂風暴雨,大地馬上裂為兩半,此惡鬼旋即身墮地獄。這時,舍利弗尊者從三昧中出,整衣之後,從耆闍崛山上下來,前往竹園世尊所在處,頂禮佛足後,坐在一旁。
佛陀問舍利弗:「今天身體有病痛嗎?」尊者回答:「身體安好,只是為頭痛所苦。」世尊告訴尊者:「這是因為伽羅鬼用手打你的頭。假使此鬼手打須彌山,須彌山將裂成兩半。這個鬼力大無窮,但如今卻因打阿羅漢的罪報,墮入阿鼻地獄中。」
此時,世尊告訴眾比丘:「甚為奇特!金剛三昧之力竟如此不可思議!此三昧力令尊者不受傷害。假使以擊破須彌山之力,也不能動舍利弗毫毛。比丘們,用心諦聽!在賢劫中有佛出世,名拘樓孫如來、至真、等正覺。此佛有二位大聲聞弟子,一名等壽,一名大智。等壽比丘是弟子中神足通第一;大智比丘是智慧第一,如同我的弟子舍利弗智慧第一、目犍連神足通第一。當時,等壽、大智二位比丘都證得金剛三昧。一日,等壽比丘在寂靜處入金剛三昧,有牧牛人、牧羊人及撿薪草的人,見等壽比丘坐禪入定,紛紛說道:『此沙門今日示現無常,壽命終了。』因此,便以薪草樹枝堆在比丘身上,燃火焚燒後離去。」
「不久,等壽比丘從三昧出,整衣後離開。次日依舊著衣持缽,入村中乞食。當撿薪柴的人看到等壽比丘在村中乞食,相互說道:『這位比丘昨天命終,我們將他火化,現在又復活了,應該另取名字,稱為還活。』如果有比丘證得金剛三昧,火不能燒,刀劈不入,水不能漂,也不會被他人所傷害。比丘們!這正是金剛三昧的威德力。如今舍利弗證得金剛三昧,經常遊於空三昧與金剛三昧中。因此,比丘們!你們應當勤修方便證入金剛三昧。比丘們!應如是學習!」
世尊接著又對比丘們說:「諸位要像舍利弗比丘一樣具足智慧、大智、分別廣智、無邊智、捷疾之智、普遊智、利智、甚深智、斷智,舍利弗少欲知足、樂於閑靜、勇猛精進、正念專注、戒德成就、三昧成就、智慧及解脫見慧成就,性情柔和無爭,明辨善惡、忍諸言語、讚歎離惡之法、常念出離、慈愍眾生、弘揚正法,為人說法無有疲厭。」
世尊於是宣說此偈:
「十千諸天人,盡是梵迦夷,自歸舍利弗,於靈鷲山頂:
『歸命人中上,歸命人中尊,我今不能知,為依何等禪?』
如是弟子花,莊嚴佛道樹,如天晝度園,快樂無有比。」
佛又說道:「所謂弟子花是指舍利弗比丘;因為此人能莊嚴佛樹。道樹即是譬喻如來,能覆護、庇蔭一切眾生;舍利弗比丘,如同莊嚴佛樹之花。因此,比丘們!要像舍利弗比丘一樣勇猛精進。要如此學習!」
當時,與會的比丘們聽聞佛陀開示,個個歡喜,依教奉行。
佛陀讚歎舍利弗尊者少欲知足、樂於閑靜、勇猛精進、正念專注、戒德成就、三昧成就;如同弟子花莊嚴佛道樹。《佛遺教經》云:「若攝心者,心則在定,心在定故,能知世間生滅法相。是故汝等,常當精勤,修習諸定。若得定者,心則不散。」舍利弗尊者是佛弟子的榜樣,應勤向尊者學習,勇猛精進,攝心於定。於處事中落實「靜則一念不生,動則萬善圓彰」,成就智慧,慈愍眾生,弘揚佛法。
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:
https://open.firstory.me/user/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/comments
在忙碌的生活中,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,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;所以「僧敲月下門」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,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。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!歡迎您訂閱與分享

2023-10-16
10:50
comments
No Rating

成就十種法

《增壹阿含經.卷第四十二.結禁品第四十六(七)》
一日,佛陀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為比丘們開示:假如有一位國王成就十種惡法,他所統理的國家必定盜賊四起、無法久存。是哪十種呢?國王的性情慳貪,常因小事就起瞋恚心,也不用心觀察其中義理,若國王成就此初法,國家一定不能長久,國中盜賊四起。假使國王貪戀財寶,不肯任用賢才,若國王成就此二法,國家則不能長久。再則,這個國王從不接受他人勸諫,個性暴虐無有慈悲,這是第三法,國家也必不長久。第四種法就是國王常冤枉百姓,無理關閉於牢獄中而不釋放。若一國之君常行不正當之事,左右輔臣也無正行,就構成第五種法,使國家不得久存。
假如國王遠離妻子,卻貪愛他人妻女美色,這個國王成就的第六種法,將使國家不得久存。還有,如果國王因為嗜好喝酒不理政事,就成就了第七種法,國家當不得久存。若國王迷戀歌舞戲樂,不理政事,這是第八種原因,國家將不得久存。假若國王常患疾病,身體不強健,這是第九種法,使國家不得久存。最後,若國王不任用忠孝之臣,身邊缺乏可靠的親信與有力的大臣輔佐,若國王具有以上這十種法,國家一定不能長治久安。
同樣地,比丘們如果成就十法,無從增益善法功德之本,命終後將墮到地獄受苦。是哪十種呢?如果比丘既不持守戒律,又沒有恭敬、謹慎之心,這就成就了初法,將無法成就道業。再則,若比丘不奉行佛陀所教、不信真理,就成就第二之法,不能安住於道。又,假如比丘不信佛法,還常違犯種種戒律,這是第三種因緣,無法安住於道。還有,比丘雖為聖眾作務,卻常心懷卑慢,不相信對方能夠接受教導,這是第四種不善法。又有比丘貪著名聞利養,念念不捨,這是第五種法。
而第六種因素是不肯勤學多聞、不勤加讀誦佛經。再者,如果比丘不肯親近善知識,卻與惡知識常隨,這是第七種。而第八種原因是只喜歡出坡作務,卻不好參禪打坐。第九種原因是沉迷於算數技藝,樂衷於世間俗務,而不習正法。再則,若有比丘貪著不淨,不樂修持清淨梵行,便成就第十種法。如果比丘具足了這十法,將來必墮三途惡道,不生善道。
相對地,假如國王成就以下的十種善法,國家便能長治久安。是哪十種呢?首先,一國之君不貪著財物、不喜瞋恚,不會因小事就心生怒害。再則,如果國王樂於接受群臣勸諫,不會阻撓他們勸諫言辭,這是第二種法。再則,國王能夠常行布施,與民同歡,這是第三種法。依法取得財物,不以非法,這是第四種法。還有,不貪戀他人妻女美色,恆常守護己妻,這是第五種法,讓國家得以長治久安。
再則,國王不飲酒,心不放逸荒亂,成就第六種法,便得久治。此外,國王不好戲論,又能降伏外來敵患,成就第七種法,便得久存。再則,國王依法治理教化,無有私心諂曲,這是國家能久存的第八種法。第九種法,就是國王能與大臣們和睦相處,沒有爭鬥。最後,國王無有病患,氣力強盛,則是第十種法。假如國王能成就以上十種善法,毫無疑問,國家必能長治久安。
比丘們也是如此,如果能成就以下十法,很快便生天上。是哪十種呢?首先,比丘能持守禁戒,具足戒德,不違犯正法,是謂比丘成就此初法。比丘在如來之處,常懷恭敬,這是第二種法。第三種是信受順從教法,無有違犯,得生善處。以恭敬心供奉聖眾,毫無懈怠,此即成就第四種法。如果有比丘少欲知足,不貪著名聞利養,這便成就第五種法。
第六種法是恆隨戒法,不剛愎自用。比丘不著於世間俗務,常喜靜坐參禪,這便成就第七種法。再則,比丘能遠離人間憒鬧,樂在閒靜之處,這是成就第八種法。第九種法是不隨惡知識,常隨善知識。最後,假如比丘常修清淨梵行,遠離惡法,廣學多聞佛法義理,知其次第,如果比丘能成就此十法,很快即能生於善處天界。比丘們!行非法之行當入地獄,所以要常念捨離;十種正法之行,當依教奉行。比丘們!要這樣精勤地學習。
當時,比丘們聽聞佛陀開示之後,皆大歡喜,信受奉行。 

國王如果具足十種非法,將導致國家敗亡;比丘若行十種非法,能令來世墮入三途。「菩薩畏因,眾生畏果」,佛陀為治國者及修行者,列舉十種非法及正法,做為治國及行者努力的方向,「佛法如明燈,能銷長夜暗」。遠離十種非法,精進十種正法,從因上發精進心、長遠心。治國者,國家當長治久安;修行者當速成道業;依之而行,人生步步光明,國家安定,世界和平。

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:
https://open.firstory.me/user/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/comments
在忙碌的生活中,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,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;所以「僧敲月下門」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,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。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!歡迎您訂閱與分享

2023-10-09
10:47
comments
No Rating

七不退轉之法

《增壹阿含經.卷第三十四.七日品第四十之一(二)》
古印度時,佛陀與五百位大比丘,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弘揚佛法。有一天,摩竭國阿闍世王對大臣們說:「拔祇國非常富庶,百姓人口眾多,我想率領軍隊攻伐,將其兼併成為我的國土。」
阿闍世王告訴婆利迦婆羅門:「你到迦蘭陀竹園,以我的名義向世尊問訊頂禮後代我請示世尊:『大王想出兵征伐拔祇國,不知可不可行?』假如世尊有所言說,你要好好思惟、記錄下來,回來向我稟告。因為如來是真語者、實語者,不會前後說法不同。」
婆利迦遵奉阿闍世王的欽命,來到迦蘭陀竹園,問訊世尊後坐在一旁,向佛陀稟告:「阿闍世王非常恭敬您,囑咐我代為向佛陀請安問候,並想請示佛陀:『大王有意要攻打拔祇國。』不知世尊您的看法如何?」當時,婆利迦婆羅門身穿長袍,從頭部覆蓋到腳踝,腳穿著象牙屐,腰間配戴著利劍,依戒律而言不應對他說法。因此,世尊就對阿難尊者說:「阿難,若拔祇國的人民修七種法,終不會被外來敵國所毀壞,是哪七種法呢?如果拔祇國的人民團結群聚一處,就不會被他國所擊敗,這是第一種。
再者,假如拔祇國上下一心,人民和合安樂,就不會遭逢外敵攻城掠地,這是第二種法。其次,如果拔祇國的人民不貪著淫欲,不貪著他人妻女的美色,潔身自持,這是第三種不會被敵國所毀壞之法。假如拔祇國的人民能夠不搬弄是非,向此說彼,向彼說此,造成雙方的誤解,就不會被他國所侵害,這是第四種法。另外,如果拔祇國的人民能恭敬供養沙門、婆羅門,禮敬修清淨梵行者,這是第五種不會被敵寇得逞的方法。
如果拔祇國的人民不貪求他人財寶,國家也不會遭受他國的攻擊掠奪,這是第六種法。最後,第七種法:假如拔祇國的人民能夠萬眾一心,不迷信神寺庇佑,而能專心一志、團結其意,便不會被外敵所毀壞。阿難,若該國人民能修這七種法,終不會被外來敵國侵略破壞。」
坐在一旁聽聞的婆利迦婆羅門對佛陀說:「假設拔祇國的人民能修其中一法,尚且不能被外敵所毀壞,何況是修七種法呢?今日,向世尊的請法先到這裡,因為國事繁多,我必須返回王宮了。」這時,婆利迦婆羅門隨即離座,起身回宮。
當婆羅門離去不久,世尊便對比丘們開示:「現在佛要宣說七種不退轉之法,你們要專心諦聽!善加思惟其中的道理。」比丘們齊聲回答:「是的,世尊!」世尊告訴大眾:「何謂七種不退轉之法呢?比丘們你們應該要知道,若比丘們聚集一處時,都能和合調順,上下有序,精進提升道業,修諸善法而不退轉,便不會被魔乘隙而入,這是第一種不退轉之法。其次,僧眾們和合,對於佛之教法依教奉行,精進用功提升道業而不退轉,也不會被魔王所破壞,這是第二種不退轉之法。
其次,如果能不著於世間俗務,也不貪戀世間的榮華富貴,精進提升修行,並且不被魔王所擾亂,這是第三種不退轉之法。比丘們,如果能不讀誦世間雜書,終日專心一意,於佛法上勤奮不懈,必能提升修行,不被魔王乘虛而入,這是第四種不退轉之法。再則,比丘們,精勤修法,戒除貪睡惡習,恆常警惕不自懈怠,修行定能更上層樓,終不會被魔王得其方便而破壞修行,這是第五種不退轉之法。
此外,比丘不學習世間技藝,也不教人學習,樂於居住閑靜處,精進道業,必能深化、提升修行,不被魔王有機可乘,這是第六種不退轉之法。最後,比丘們,要能思惟「一切世間不可樂想」,修習禪定等諸觀行,信受佛陀的教法,道業必能不斷地提升,便不會被魔王得其方便而破壞修行,這是第七種不退轉之法。如果有比丘們能成就這七種法,共相和合、信順佛教,便不會被魔王得逞擾亂破壞。」
世尊開示後,便為比丘們說此偈語:
「除去於事業,又非思惟亂,設不行此者,亦不得三昧。
能樂於法者,分別其法義,比丘樂此行,便致三昧定。」
「所以,比丘們!當勤修各種方便行門,成就此七種不退轉之法。」當時,諸比丘聞佛所說,個個歡喜依教奉行。
七不退轉之法,總括而言,就是和合、信順佛法,精進、專注用功,遠離貪瞋癡三毒,淨化身口意三業。
論云:「三界久居,猶如火宅。」凡夫因執著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等塵境,貪著在五欲之樂中,而起惑、造業、受苦,猶如刀刃有蜜,愛著刀口上的蜜,對鋒利的刀刃視若無睹,必感割舌之患。欲望所引發貪、瞋、癡的煩惱,燒灼眾生心,使之不得清涼、不得自在。若欲離苦得樂,當勤修七種不退轉法,實為得自在解脫之道。
佛法不離世間法,若能在生活當中依之落實,不論家庭、事業、學業、道業,都能圓滿成就。

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:
https://open.firstory.me/user/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/comments
在忙碌的生活中,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,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;所以「僧敲月下門」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,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。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!歡迎您訂閱與分享

2023-10-02
09:53
comments
No Rating

四種人的苦與樂

《增壹阿含經.卷第二十一.苦樂品第二十九(一)》
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化時為比丘們開示:世間之人可歸納成四種,是哪四種人呢?有人先苦而後樂;有人先樂而後苦;也有人先苦而後苦;更有人先樂而後樂。
如何是先苦而後樂的人呢?譬如有人一出生就貧窮卑賤,或是以殺生為業的屠戶,或是工匠的後代,或生於信奉邪師外道之家,衣食經常短缺匱乏。即使出身寒微卻無邪見,心中具足正確的見解,認為:世間有施者、受者,也有今生、來世,有沙門、婆羅門,有父、有母,也有阿羅漢等已獲法益的聖者,世上也有善惡果報。
若見到豪門貴族,便知是過去廣行布施和不放逸的善報;如果遇見衣食匱乏的貧戶,便知此人過去未曾行布施之德,因此常處貧賤。同時反省自己:「我今生如此貧賤,衣食短缺,都是由於過去不知修善積福、誑惑世人、行為放逸,造作種種惡業,招感今生貧窮下賤,衣食不充。」所以當見到出家沙門等修善之人,便至誠懺悔,改往修來;若有多餘財物,便與人分享。此人命終將投生善道,如果投胎為人,生於富貴之家,不虞匱乏。這就是先苦而後樂的人。
何謂先樂而後苦的人呢?譬如有人出生在豪門貴族,或是剎帝利、婆羅門、長者等高貴種姓,或是衣食豐足的富貴人家。但是卻常懷邪見,不是執著人死如燈滅的斷見,就是認為人死後還是會投胎為人的常見,因為有這樣的見解,所以認為:「世間沒有施者、受者;也沒有今生、來世與父母,世間更沒有阿羅漢或證得果位的聖人,也沒有善惡果報」。
由於這樣的邪見,如果見到富貴人家,心中便想:「此人恆久以來就擁有這些財寶」,也認定男子永遠是男子,女人永遠是女人,畜生永遠是畜生。既不布施也不持戒,若見奉持戒律的出家沙門、婆羅門,反而瞋心大起說道:「這人真是虛偽!哪裡應該有獲得供養的福報呢?」這樣的人往生後便會墮入地獄;如果投胎為人,出生貧戶,衣食不足,挨餓受凍,衣不蔽體。這是先樂而後苦的人。
什麼樣的人會先苦而之後仍苦呢?有些人生於貧賤人家,或以殺生為業的屠戶,或工匠之家,乃至衣食不濟之家。由於思想偏邪,恆常落入斷見、常見等邪見,心中認為:「世間沒有施者、受者,也沒有今生、來世的善惡果報,也沒有父母,更沒有阿羅漢等證得果位的聖者。」所以不樂布施,也不持戒。如果見到出家沙門等修行人,便起瞋心;如果看到窮人,便說此人從過去到現在都如是貧困;見到富人,便說此人長久以來都如是富貴;看到為人父親的,認定此人從過去到現在都是為人父親,見到作母親的,認為此人從往昔至今都是為人母親。這樣邪見的人往生之後,便墮入地獄受苦;如果能夠生而為人也是極為貧賤、衣食缺乏。這就是先苦而後苦的人。
如何是先樂而後樂的人呢?譬如有人出生於富貴之家,或是剎帝利、梵志種姓;或生於國王、長者種姓,出生豪貴,一生衣食財物豐足,具足正見,更無邪見,心中如是認為:「世上有施者、也有受者,有今生、也有來世,有出家沙門、婆羅門,也有善惡果報,有父、有母,有阿羅漢等聖者」。若見到財寶多饒的富貴人家,心裡便想:「這是往昔廣行布施感得的善報。」如果看到貧賤人家就思惟:「此人過去沒有布施,才會如此貧窮;我現在應該隨緣廣行布施,以免將來生於貧困之家」,因此常以歡喜心慷慨布施。若見出家沙門、修道之人,必定恭敬問訊,盡其所能供養所需的衣服、飲食、臥具與醫藥等。此人壽終之後,將投生天界;如果投胎為人,出生富貴人家,財寶豐足,這就是先樂而後樂的人。
此時,有一位比丘啟稟佛陀:「我觀察世間的眾生,有些眾生今生先苦而後樂,也有眾生此生先樂而後苦,或者今生先苦而後苦,乃至於這一生先樂而後樂。」
佛陀回答比丘:「的確有這樣的因緣,讓世間有些眾生,在今生先苦而後樂,也有人先樂而後苦,或是先苦而後苦,也有眾生是先樂而後樂。」
比丘請示佛陀:「是什麼樣的因緣讓眾生在此生中,有先苦而後樂,先樂而後苦,或者先苦而後苦,乃至於先樂而後樂的差別呢?」
世尊進一步開示:「諸位比丘!假定人壽百歲以春夏秋冬來區分,有時修善積福做諸功德,有時起種種邪見造作惡業,便會在之後隨不同時間因緣,呈現不同業報,例如冬受樂,夏受苦。倘若在百歲中年以後,廣積福德,未曾造惡犯過;然而中年以前,曾經因為邪見而造不善行,就會先受罪報而後享用福德。如果年少時修善積福,卻在年長以後造作惡業,來世,年少時先享用福報,年老之後就必須承受罪報。若一個人從少年到老年都作惡多端,來生從生至死都是貧賤寒苦;若一生皆廣行布施供養,來世從年輕到老都生活安樂。諸位比丘!由於這樣的因緣,而有先苦後樂,先樂後苦,先苦後苦,先樂後樂的果報之別。」
比丘說道:「世尊!如果有眾生希望先樂而後樂,應當常行布施供養,當得先樂而後樂。」世尊回答:「是的,比丘!如你所說,如果想要成就涅槃及證阿羅漢,乃至於圓滿佛道,應當樂善好施、修諸功德。你們應當要依此學習。」比丘們聽聞佛陀的開示後,皆大歡喜,信受奉行。 
古德云:「欲知過去因,當觀現在果;欲知未來果,當觀現在因。」世間人希求算命改運,卻不知道在因上努力斷惡修善,清淨身口意三業。因果之理,歷然不失,不論貧富貴賤都是自作自受,不由他人。所謂「禍福由因,轉變在緣」,唯有把握當下,端正知見、布施培福,才能從黑暗走向光明、從光明再增光明,掌握、改變自己的命運。
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:
https://open.firstory.me/user/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/comments
在忙碌的生活中,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,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;所以「僧敲月下門」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,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。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!歡迎您訂閱與分享

2023-09-25
12:42
comments
No Rating

恩愛別離 何有樂

《增壹阿含經.卷第六.利養品第十三(三)》
往昔,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化時,城裡有一位長者,剛剛喪失愛子以致日夜思念,萬般不捨;不久便精神恍惚,茫然地到處遊走,逢人便問:「可曾見到我兒?」就這麼一路邊走邊問,逐漸來到祇洹精舍,站在世尊面前,問道:「瞿曇沙門!可曾見到我兒?」
世尊問長者:「什麼緣故使你滿面愁容、精神恍惚呢?」長者回答:「怎麼能不悲傷憂愁呢?就這麼一個獨子,我對他疼愛有加,從不曾離開我身邊。如今無常忽至,因為哀愍、思念我兒,幾乎令我心發狂。沙門!您有見到我的愛子嗎?」世尊告訴他:「長者!生、老、病、死,是世間不變的真理。恩愛別離苦,怨憎會苦;孩子示現無常,當然就會因為思念而受苦。」
當時,長者因心中悲惱,無法聽進佛所言說,轉身便離去。路上逢人,長者便問:「沙門瞿曇說:『與所愛的人別離,就能夠快樂。』你認為沙門所說的有道理嗎?」路人回答:「與所愛的人分別,有什麼值得快樂的呢?」離舍衛城不遠,有許多人聚在一處博弈嬉戲。這時,長者心想:「這些男子都很聰明,無事不知,我現在來問問他們。」他走到那裡問眾人:「沙門瞿曇跟我說:『恩愛別離苦、怨憎會苦,都是快樂的。』你們認為呢?」這些博弈嬉戲者回答:「與恩愛的人別離,怎麼會快樂?如此快樂之說,絕對不是真的。」長者心想:「如來所說從不虛妄,可是為什麼說恩愛別離,就能快樂呢?應該不是這樣。」
此時長者走進舍衛城,來到皇宮門外稱說:「沙門瞿曇作如是教化:『恩愛別離、怨憎合會,此為快樂!』」於是,這句話傳遍舍衛城乃至中宮內。當時候波斯匿王正和摩利夫人在高樓上娛樂,國王問夫人:「『恩愛別離、怨憎合會,此皆快樂。』沙門瞿曇真的是這樣說嗎?」夫人回答:「我從未曾聽聞世尊如此之說法。」國王告訴夫人:「如同師長教導弟子:『這樣做是對的、不這樣做才是對的。』弟子會回答:『如是,大師!』摩利!妳也應當如此,聽聞了瞿曇沙門所說的言論,應該回答:『的確是這樣,無有虛妄!』現在妳可以離開了,不須在本王面前出現!」
摩利夫人離開波斯匿王後,囑咐竹膊婆羅門,你持我摩利名字,往詣祇洹精舍,頂禮後稟白世尊:「舍衛城內及皇宮中人有此言論:『沙門瞿曇說:恩愛別離、怨憎合會,此皆快樂。』請問世尊有此言教嗎?」若世尊有所言說,你要好好聽受,回來後再告訴我。
竹膊婆羅門立刻前往祇洹精舍,到世尊處,與眾人共相問訊後,坐在一旁。此時,婆羅門稟白世尊:「我代摩利夫人頂禮世尊,問訊如來法體安康,請問起居輕安、便利否?度化冥頑之眾生,無勞心否?」接著又說:「目前,舍衛城內普遍傳言:『沙門瞿曇作如是教化:恩愛別離、怨憎合會,此皆快樂!』請問世尊確實有此言教嗎?」
世尊告訴竹膊婆羅門:「在舍衛城內,有一長者喪失一子,因過度思念愛子而狂惑失心,東奔西走,見人便問:『有誰見到我的孩子?』所以,婆羅門!恩愛別離苦、怨憎會苦,都是毫無歡樂可言。昔日,此舍衛城中,有一老母遭逢無常,亦是狂惑恍惚,不識東西;又有一老父遭逢無常;亦有兄弟姊妹皆遭逢無常。面對在世親人示現無常,都因此而恍惚發狂,不識東西。」
「婆羅門!昔日,此舍衛城中有一男子,迎娶一位容貌端正無雙的新婦。但婚配不久,生活陷入貧窮。新婦雙親見男子家逢困境,打算將女兒強行帶回,改嫁他人。男子得知此消息後,便衣裡藏刀,逕至婦人家,問道:『我妻現在何處?』其母答言:『她在牆外紡紗織布。』男子走到妻子身旁,問妻子:『妳雙親想將妳改嫁他人嗎?』妻子回答:『確實是如此,但是我不樂於聽到此話。』於是,男子拔出利劍刺殺婦人後,再取劍刺己腹,說道:『我倆同歸於盡!』婆羅門!從這事實可知,恩愛別離、怨憎會苦,皆是憂愁,苦不堪言。」
竹膊婆羅門稟白:「如是,世尊!此諸憂惱,實是痛苦,毫無快樂!為什麼這麼說呢?我曾經育有一子,亦是捨我而逝。我晝夜追憶愛子,不離心懷。由於日夜思子,心意狂惑而東奔西走,逢人便問:『有誰看見我兒?』沙門瞿曇!誠如您今日所說,苦實無樂!我因國事繁多,就此辭別。」佛說:「現在正是時候。」竹膊婆羅門即從坐起,繞佛三匝後離去,回到摩利夫人處所,將世尊所有言說一一稟白夫人。
不久,摩利夫人覲見波斯匿王,說道:「大王!我想問一些問題,請您回答可以嗎?大王!您想念琉璃王子嗎?」王答:「非常想念!愛愍之心,念念不離。」又問:「如果王子遭逢遷變,大王!您會憂愁嗎?」「當然會!」夫人言:「大王您應當要知道,與恩愛的人別離,都會心生憂愁的。還有大王!您愛伊羅王子嗎?」王答:「我甚愛之。」再問:「大王!若伊羅王子遭逢遷變,您會憂傷嗎?」「我極愁憂!」夫人說:「由此即知,恩愛別離,無有歡樂。大王!您愛薩羅陀夫人嗎?」王答:「我甚愛彼。」夫人說:「若薩羅陀夫人遭逢不幸,大王您會為此悲憂嗎?」「我會愁憂!」夫人說:「大王當知,恩愛別離,此皆是苦。」夫人問:「大王!您愛念我嗎?」王言:「妳是本王所愛。」夫人言:「若我遭逢不幸,大王您會愁憂嗎?」王言:「若夫人身有變易,我會心生愁憂!」「大王!由此便知,恩愛別離、怨憎合會,實無歡樂!」
夫人又問:「大王!您將迦尸、拘薩羅人民放在心上嗎?」王言:「我很愛迦尸、拘薩羅人民。」「若迦尸、拘薩羅人民遭逢無常變易,大王您為民愁憂嗎?」王言:「若迦尸、拘薩羅人民有所變易,我命尚且不存,更何況心生愁憂呢?因為我是依靠迦尸、拘薩羅國人民之力,才得以生存。我若知道性命尚且不保,怎麼能不生愁憂呢?」夫人言:「由此可知,恩愛別離,此皆為苦,無有歡樂。」
國王便面向世尊所在的方向,右膝著地,叉手合掌說道:「甚奇!甚妙!我已明白世尊所教化的真理。若是沙門瞿曇親至宮中說法,夫人得與共相言論。」國王再告訴夫人:「自今以後,我當更為相信妳,所著服飾與我無異,受人敬重與我相當。」
世尊聽說了摩利夫人與波斯匿王的論述,告訴諸比丘:「摩利夫人聰明絕頂,若是波斯匿王問我,我亦以相同義理開示國王,如同夫人所說,沒有什麼不同。」世尊又告訴比丘們:「我在家弟子中,第一得證優婆斯(指受持五戒的女眾居士,又譯優婆夷),篤信牢固者,即是摩利夫人。」
當時,比丘們聽聞世尊所說,個個法喜充滿,信受奉行。 
經云:「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開悟。」故事中,佛陀、摩利夫人皆用譬喻闡釋世間不變的真理——苦諦,使見聞者信受佛法。人生在世,皆會面臨生苦、老苦、病苦、死苦、求不得苦、愛別離苦、怨憎會苦、五陰熾盛苦等八苦交煎的逼迫。為此,佛陀宣揚「四聖諦——苦、集、滅、道」之真理,令眾生「知苦斷集,慕滅修道」,具足正見,信受奉行之,不再起惑、造業、受苦,從因上勤修戒定慧,必能得自在解脫。

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:
https://open.firstory.me/user/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/comments
在忙碌的生活中,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,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;所以「僧敲月下門」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,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。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!歡迎您訂閱與分享

2023-09-18
15:34
comments
No Rating

心善身貴 意惡形賤

《大莊嚴論經.卷第三.一六》
色身是不堅固、不牢靠的,有智慧的人應當供養三寶、尊長、高德之士,以不堅牢的色法,換取堅固的功德法。
過去,在牟尼種姓中,有一位阿育王,深信三寶,每當遇見佛弟子時,不論對方年齡長幼,必定下馬頂禮。阿育王有名大臣耶賒,邪知邪見,不信三寶,看見大王頂禮比丘,心生毀謗,向大王稟白:「這些沙門都是毘舍、首陀羅等雜姓、低賤種姓出家,不是剎利及婆羅門高貴種姓。他們過去從事皮革業、紡織、塼瓦、剃髮師等卑下職業,甚至還有旃陀羅等賤民,尊貴的大王為何要頂禮這些沙門?」阿育王聽了,默然不回應。
一日,阿育王召集諸臣,宣布:「我現在需要種種頭,你們各自拿不同動物的頭去市場販賣,但不可以用殺害的方式取得,這些動物必須是自然死亡。」阿育王逐一吩咐大臣:「某甲你取某種動物的頭,某乙你取另種動物的頭……」如是一一交代諸臣,不得有所重複,並特別敕令耶賒:「你!取死人的頭,也去市場販賣。」
所有大臣都於市集售完各類動物的頭,唯有人頭,人人避而遠之,心生厭惡,無人肯買。大眾看見耶賒,都嫌棄地破口大罵:「你又不是旃陀羅、夜叉、羅剎,為何提著死人頭四處叫賣?」耶賒遭眾人罵詈後,回到大王身邊,稟報大王:「我不但賣不掉人頭,還被眾人呵罵。」阿育王告訴耶賒:「若賣不到好價錢,就免費送人吧!」
於是,耶賒奉命提著死人頭到市場,大聲呼喊:「有誰要死人頭?免費贈送!」市場裡的人們更加辱罵,無人肯要。耶賒慚愧的回到王宮,合掌向大王稟報:「牛、驢、象、馬、豬、羊等各種動物的頭,都能以好價錢出售,並且大家競相爭買,皆有可用之處。唯有人頭污穢、臭惡,毫無用處,即使免費贈與,也無人肯取,還被眾人呵叱辱罵,更遑論有人肯買。」阿育王問耶賒:「為什麼人頭賣不出去?」耶賒回答:「大眾都厭惡死人頭,所以無人肯買。」王又問:「只有你提的那個死人頭令人嫌惡?還是所有死人頭都讓人憎惡?」耶賒回答:「一切死人頭都讓人厭惡,不是只有我手上的這個人頭。」
阿育王又問:「如果是我的頭,大家也都嫌憎嗎?」耶賒聽了,惶恐不敢回應,沉默不語。大王再問:「不用害怕,我不會降罪給你,你實話實說,我的頭也讓人厭惡嗎?」耶賒回答:「是的,大王的頭也一樣令人嫌惡。」王又追問:「真的如此嗎?」耶賒回答:「是真的。大王!」阿育王告訴耶賒:「既然所有人頭無論身分貴賤,都同樣令人厭惡,你為何仗著自己的豪貴種姓、聰明才智,自視甚高?甚至阻撓我頂禮出家沙門?」王即說偈言:
「唯有此人頭,見者咸譏呵,賣之無所直,虛與惡不近。
遙見皆生瞋,言不祥鄙惡,此頭膿血污,鄙賤甚可惡。
以斯下賤頭,貿易功德首,雖向彼屈申,毫釐無損減。」
阿育王告訴耶賒:「雖然你看到比丘們出身卑微,種姓低賤,但是卻看不見他們內在真實的德行與高尚的修養。愚癡邪見令你迷惑、錯亂心智,誤以為只有婆羅門種姓,能獲得解脫的機會,其他種姓的人都無法得到解脫。如果是為了婚姻,當然要找門當戶對的種姓;但是若為了追求真理、為了善法,就不應該有種姓的分別。因為出身高貴種族的人,也有人造作極惡罪行,一個被大眾所呵責的人,是真正的下賤之徒。儘管種族卑微,但是內心具有真實智慧、高尚德行,為眾人崇敬、尊重,這才是尊貴之人。
德行如此圓滿的人,為何我們不恭敬頂禮呢?你要知道:『心惡使形賤,意善令身貴』,出家沙門是眾善奉行,具足淨信、戒行、多聞及布施,值得尊重、崇尚,我們更應該心生恭敬。難道你不曾聽聞釋迦族中,有一位大慈大悲、圓滿覺悟的佛陀所說的正法嗎?世尊開示說:『應以身體、生命與錢財,三種生滅危脆之法,換取法身、慧命及功德法財,三種安穩堅固之法。』如來是真語者、實語者、如語者、不誑語者、不異語者,所以我不敢違逆。如果違背釋迦牟尼佛的教法,就不可以稱為善信居士。
譬如壓甘蔗,取得汁液後,丟棄甘蔗渣;人的身體也是如此,為死所壓榨,屍骸棄於地,不再有作為,也不能恭敬供養三寶,更不能修習種種善法。所以應當知道,以此敗壞危脆色身,及時修眾善,換取堅固的功德法財。又如房舍被火燒,有智慧的人知道應先搶救財物,也如大水,即將淹沒密藏的眾多珍寶,應當迅速取出寶物。
色身脆弱,終會敗壞,理應以此換取堅牢之法。愚癡無智之人,無法分別何為堅固法、何為不堅固法?等到死亡降臨時,如同落入摩竭大魚口中,只有驚恐、極大怖畏。譬如從乳酪提煉生酥,乃至醍醐,當醍醐已製成,即使乳酪瓶破碎,心中不生大苦惱。人身也是如此,以危脆短暫的生命,修行眾善堅固之法,命終之際,終無悔恨。若不廣修善行,放縱自己增長憍慢、懈怠放逸,當死亡突然來臨,四大分散之際,身體猶如破碎的瓶子,內心焦灼熱惱,如被大火焚燒。憂愁煩惱,譬如燒身之火,不堅固之乳酪瓶,如同此身。
你不應阻擋我修行善法,換取堅固功德之法,愚癡暗鈍、無明之人,才會自認自己無比尊貴。如來是具足十力功德的大覺聖者,我受持如來教法,如同執持光明的燈炬,清楚覺察、觀照自身,知道一切人等,不因身分貴賤而有差別,所有身中皮肉筋骨等三十六種物,無論貴賤,等同無二,豈有差別之相?僅僅名字、衣服、外在裝飾,各各有別。所以,有智慧的人應精勤修行,恭敬禮拜上智、上德之人,廣行諸善,即是求取堅固之法。
為何我要說這些呢?因為生命短暫如電光火石,如泡沫般輕易破滅,又如堆聚的沙土及芭蕉樹般的不堅實。若以此危脆色身,廣修眾善,所得功德可安住百劫,比須彌山及大地還要堅固。有智慧之人,應當如是行,以短暫危脆的生命,換得堅固真實的法身慧命。」 
經云:「應以不堅固法,換得堅固法。」人身難得,佛法難聞,生命如電光般短暫迅速,唯有把握當下,依循佛陀的教法,藉假修真:以世間生滅、不牢靠的錢財,供養三寶、行善布施,換取堅固的功德法財;以此不堅固、無常的人身,如實修行、精進用功,換取堅固的法身;以稍縱即逝的生命,皈依三寶、修學正法、廣行六度萬行,開啟真實、不生不滅的慧命,生生世世受用無窮,進而契悟人人本具的覺性,獲得真正的解脫自在。 

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:
https://open.firstory.me/user/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/comments
在忙碌的生活中,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,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;所以「僧敲月下門」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,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。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!歡迎您訂閱與分享

2023-09-11
13:53
comments
No Rating

佛說一切殃福終不朽敗

《菩薩本行經.卷一》
我曾這樣聽聞的:當時,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,座下大弟子舍利弗,常於晝夜六時,以天眼觀於眾生,若有應機可度之人則前往度化之。一日,尊者觀察到波斯匿王國中,有位家境富饒的大臣名叫師質,已到得度因緣。
於是,次日清晨便著衣持鉢前往其住處乞食。師質見尊者前來,恭敬頂禮問訊後,請其入內慈悲接受飯食,食畢洗手漱口後,舍利弗接著開示說法:「富貴及名祿,是眾苦本源;家庭的恩愛纏縛,則讓人如身陷牢獄;世間所有一切皆是無常,三界尊貴尚猶如幻化;在五道中生死輪迴、轉形異貌,也不會有一個恆常不變的我存在。」師質在聽聞無常之理後,深感悚惧不安,當下興起出離心,對於榮華富貴再不戀慕,亦視家庭恩愛如丘冢,便將家業交付給弟弟後,剃除鬚髮身著袈裟,至深山禪坐修行。
師質的妻子為此感到憂愁,思念前夫時常不順後夫。後夫問道:「我們過著榮華富貴的生活,你為什麼感到不滿意而常常憂愁不樂?」其婦回答:「我想念前夫啊!」其夫又問:「你如今已跟我結為夫妻,何以日夜思念前夫?」婦又答:「前夫的心意甚好無比,讓我思念不已。」師質的弟弟見嫂嫂日夜思念兄長,恐其還俗後回來奪取家業,便找了個盜賊頭子,說道:「給你五百金錢,把那沙門的頭取來。」
盜賊頭子取了錢往山中走去,見到沙門時欲砍殺,沙門問:「我只有簡陋的衣服且身無財產,你為何而來?」盜賊頭子答說:「是你弟弟雇我來殺你。」沙門驚異地說道:「我出家不久,尚未見到佛,也還不了解佛法真義,暫且不殺我,待我見到佛也了解經法後,再殺我也不遲。」盜賊頭子回道:「我今天一定要殺了你。」沙門便舉起自己的一隻手臂對盜賊頭子說道:「暫時先砍一隻手臂吧!請留我殘命,讓我見佛。」盜賊頭子便砍下一臂拿去交與師質的弟弟。
於是沙門前去見佛,頂禮問訊後在佛前坐下。佛為他開示:「你無數劫久遠以來,被割掉頭顱、手腳所流下的血,多於四大海水。死後堆起的身骨,遠高過須彌山,流下的眼淚過於四大海,吸吮母親的乳汁多於江海,這是你在無數劫中曾輪迴的果報,不是只有今生如此。有身體的存在就是苦,眾生的痛苦皆由業習所致,隨順恩愛的業習則生此眾苦,若癡愛已斷,業緣即斷,斷後便不再有色身存在,自然眾苦皆滅除。你應當好好思維八正道。」沙門聽佛所說豁然心開意解,就在佛前證阿羅漢道,便放捨身命而般涅槃。
盜賊頭子將沙門的手臂拿給他弟弟,其弟拿著手臂對著嫂子說:「你不是常思念前夫嗎?這是他的手臂。」婦人聽聞後哽咽不樂,便前去向國王舉發此惡行,國王審查確有其事後,便殺其弟。
諸比丘有疑,問佛:「此沙門前世作何惡行,而致今日有斷臂之禍?他又修了什麼福報,今生可以聽佛開示,證得阿羅漢道?」佛告訴諸比丘:「過去世在波羅奈國,有位國王名為婆羅達,出遊狩獵時迷路找不到出處。森林中草木參天,正當國王遍尋不著來時路,內心感到恐怖畏懼時,見到一辟支佛。國王問他:『我迷路了,怎麼樣可以出得去?我的軍隊現在何處?』辟支佛的臂手上長有惡瘡不能舉手,因此用脚指向路處。國王當下心生瞋恚,怒道:『你是我的子民,見到我不起身,反到用脚指示我路徑?』語畢,便拔刀砍斷辟支佛的手臂。」
「這時,辟支佛意自念言:『國王若不自懺悔,便會遭無間地獄重罪,無有出期。』於是辟支佛即於王前,飛昇至虛空現神足通。國王見到後立刻五體投地,舉聲大哭,悔過說道:『辟支佛!希望您下來納受我的懺悔。』辟支佛便慈悲的自虛空而下。國王用額頭觸碰著辟支佛的雙足,作禮自陳:『希望您能納受我的懺悔,願莫使我久受苦痛。』這時,辟支佛便放下色身入於無餘涅槃,國王起塔置放辟支佛遺骨,並以花香供養,常於塔前懺悔求願而得度脫。」
佛言:「那時的國王,便是這位沙門。因斬斷辟支佛一隻手臂,於五百世中常見斷臂而死。又因懺悔因緣故不墮地獄,最終得到智慧而度脫,成阿羅漢道。」佛告諸比丘:「一切殃福終不朽敗。」諸比丘聞佛所說,莫不驚異,以頭面頂禮佛足。 
〈達磨二入四行觀〉云:「三界久居,猶如火宅,有身皆苦,誰得而安?」心當中只要有貪愛、執著,就會不斷在三界流轉生死。文中沙門,前世因瞋恚心,常遭斷臂之殃。吾人當思:四大本空,五蘊非有。唯有斷除煩惱,契入清淨法身,離苦得樂。 

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:
https://open.firstory.me/user/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/comments
在忙碌的生活中,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,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;所以「僧敲月下門」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,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。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!歡迎您訂閱與分享

2023-09-04
11:17
comments
No Rati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