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增壹阿含經.卷第四十二.結禁品第四十六(七)》
一日,佛陀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為比丘們開示:假如有一位國王成就十種惡法,他所統理的國家必定盜賊四起、無法久存。是哪十種呢?國王的性情慳貪,常因小事就起瞋恚心,也不用心觀察其中義理,若國王成就此初法,國家一定不能長久,國中盜賊四起。假使國王貪戀財寶,不肯任用賢才,若國王成就此二法,國家則不能長久。再則,這個國王從不接受他人勸諫,個性暴虐無有慈悲,這是第三法,國家也必不長久。第四種法就是國王常冤枉百姓,無理關閉於牢獄中而不釋放。若一國之君常行不正當之事,左右輔臣也無正行,就構成第五種法,使國家不得久存。
假如國王遠離妻子,卻貪愛他人妻女美色,這個國王成就的第六種法,將使國家不得久存。還有,如果國王因為嗜好喝酒不理政事,就成就了第七種法,國家當不得久存。若國王迷戀歌舞戲樂,不理政事,這是第八種原因,國家將不得久存。假若國王常患疾病,身體不強健,這是第九種法,使國家不得久存。最後,若國王不任用忠孝之臣,身邊缺乏可靠的親信與有力的大臣輔佐,若國王具有以上這十種法,國家一定不能長治久安。
同樣地,比丘們如果成就十法,無從增益善法功德之本,命終後將墮到地獄受苦。是哪十種呢?如果比丘既不持守戒律,又沒有恭敬、謹慎之心,這就成就了初法,將無法成就道業。再則,若比丘不奉行佛陀所教、不信真理,就成就第二之法,不能安住於道。又,假如比丘不信佛法,還常違犯種種戒律,這是第三種因緣,無法安住於道。還有,比丘雖為聖眾作務,卻常心懷卑慢,不相信對方能夠接受教導,這是第四種不善法。又有比丘貪著名聞利養,念念不捨,這是第五種法。
而第六種因素是不肯勤學多聞、不勤加讀誦佛經。再者,如果比丘不肯親近善知識,卻與惡知識常隨,這是第七種。而第八種原因是只喜歡出坡作務,卻不好參禪打坐。第九種原因是沉迷於算數技藝,樂衷於世間俗務,而不習正法。再則,若有比丘貪著不淨,不樂修持清淨梵行,便成就第十種法。如果比丘具足了這十法,將來必墮三途惡道,不生善道。
相對地,假如國王成就以下的十種善法,國家便能長治久安。是哪十種呢?首先,一國之君不貪著財物、不喜瞋恚,不會因小事就心生怒害。再則,如果國王樂於接受群臣勸諫,不會阻撓他們勸諫言辭,這是第二種法。再則,國王能夠常行布施,與民同歡,這是第三種法。依法取得財物,不以非法,這是第四種法。還有,不貪戀他人妻女美色,恆常守護己妻,這是第五種法,讓國家得以長治久安。
再則,國王不飲酒,心不放逸荒亂,成就第六種法,便得久治。此外,國王不好戲論,又能降伏外來敵患,成就第七種法,便得久存。再則,國王依法治理教化,無有私心諂曲,這是國家能久存的第八種法。第九種法,就是國王能與大臣們和睦相處,沒有爭鬥。最後,國王無有病患,氣力強盛,則是第十種法。假如國王能成就以上十種善法,毫無疑問,國家必能長治久安。
比丘們也是如此,如果能成就以下十法,很快便生天上。是哪十種呢?首先,比丘能持守禁戒,具足戒德,不違犯正法,是謂比丘成就此初法。比丘在如來之處,常懷恭敬,這是第二種法。第三種是信受順從教法,無有違犯,得生善處。以恭敬心供奉聖眾,毫無懈怠,此即成就第四種法。如果有比丘少欲知足,不貪著名聞利養,這便成就第五種法。
第六種法是恆隨戒法,不剛愎自用。比丘不著於世間俗務,常喜靜坐參禪,這便成就第七種法。再則,比丘能遠離人間憒鬧,樂在閒靜之處,這是成就第八種法。第九種法是不隨惡知識,常隨善知識。最後,假如比丘常修清淨梵行,遠離惡法,廣學多聞佛法義理,知其次第,如果比丘能成就此十法,很快即能生於善處天界。比丘們!行非法之行當入地獄,所以要常念捨離;十種正法之行,當依教奉行。比丘們!要這樣精勤地學習。
當時,比丘們聽聞佛陀開示之後,皆大歡喜,信受奉行。
國王如果具足十種非法,將導致國家敗亡;比丘若行十種非法,能令來世墮入三途。「菩薩畏因,眾生畏果」,佛陀為治國者及修行者,列舉十種非法及正法,做為治國及行者努力的方向,「佛法如明燈,能銷長夜暗」。遠離十種非法,精進十種正法,從因上發精進心、長遠心。治國者,國家當長治久安;修行者當速成道業;依之而行,人生步步光明,國家安定,世界和平。
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: https://open.firstory.me/user/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/comments
在忙碌的生活中,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,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;所以「僧敲月下門」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,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。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!歡迎您訂閱與分享
《眾許摩訶帝經.卷第十一》
昔日,佛接受頻婆娑羅王供養,住於杖林塔,為頻婆娑羅王演說法要。
世尊問頻婆娑羅王:「你觀察色法是常?非常?」頻婆娑羅王回答:「非常。」佛問:「是苦?非苦?」王回答:「是苦。」佛又問:「受、想、行、識是常?非常?」王回答:「非常。」佛又問:「是苦?非苦?」王回答:「是苦。」佛說:「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都是非常、是苦、是顛倒法,一切法無我。」
佛又對頻婆娑羅王說:「大王!當以正智正慧觀察五蘊真實本質,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,有過去、現在、未來否?有內外、粗細、貴賤、遠近否?」頻婆娑羅王回答:「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,非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亦非內外、粗細、貴賤、遠近等。」佛說:「善哉,大王!如果能如實了知五蘊是非常、苦、空、無我之法,且能以正智觀其真實本質,知五蘊非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乃至非內外、粗細、貴賤、遠近等,又能不著不捨,就是真解脫。大王!得此解脫者,是智解脫,梵行已立,所作已辦,我生已盡,永不復趣輪迴之道。」
佛說是法時,頻婆娑羅王及八萬天人,及在會的婆羅門、長者、百姓等百千人眾,皆離塵垢得法眼淨。頻婆娑羅王得法知見、於法堅固,斷貪愛心,去除疑惑、正信不退,即從座起,偏袒右肩,合掌向佛稟白說:「世尊!我心柔順,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,受持五戒永不殺生。今祈請世尊常住我國,我願盡形壽供養衣服、飲食、臥具、湯藥,常無匱乏,乃至盡形壽供養諸聖眾。」佛當下默然。頻婆娑羅王見佛默然受請,極為歡喜雀躍,立即至誠禮佛雙足,右繞佛畢,告辭而退。
此時在會的諸比丘眾,見頻婆娑羅王蒙佛演說妙法,當下遠塵離垢得法眼淨,心中皆生疑惑:「此王為何遇見世尊,便得聞法,證法眼淨除去塵垢?」諸比丘作此心念,佛即了知,告訴大眾說:「諸比丘!此頻婆娑羅王於過去世作大善業,所作業因決定感得果報,絲毫無差。今生得為人王,具足大福德,乃是宿世善因緣感得如此果報。諸比丘!地、水、火、風,蘊、界、六根,一切好壞,隨其所作善惡之業,因緣成熟時,悉皆獲得果報不虛。」當時佛即說偈言:「眾生之所作,善惡經百劫;因業不可壞,果報終自得。」
「諸比丘!過去世時有佛出世,名阿囉曩毘,十號具足為人天師。當時,阿囉曩毘佛為眾生說種種法,利濟眾生畢,即入涅槃。佛弟子們收其舍利,選擇清淨地建立舍利寶塔,又以種種香花恆常供養。
經過長久歲月,有轉輪王出現於世間,名羯里計,統領兵眾十八百億。羯里計王常率領這些兵眾飛行空中出巡,又有七寶常為前導。有一天,從阿囉曩毘佛舍利塔上空飛過,有虛空神捉住羯里計王之輪寶,使其停在空中不能前行。羯里計王思惟:『我正在行進,而輪寶卻停在空中,恐怕是我福報已盡而現此感應。』此時,虛空神告訴羯里計王:『大王!不是你福報已盡,而是下方有阿囉曩毘佛舍利塔,佛塔頂端指著輪寶,所以不得直行而過。』
於是,羯里計王與十八百億飛空兵眾,同時從空中降下,至阿囉曩毘佛舍利塔前,王及眷屬眾等,各以上妙衣裳擦拭佛塔,將佛塔擦拭清潔後,散眾妙花及燃寶香,又作種種樂音而為供養,至誠頂禮阿囉曩毘佛舍利塔,並發誓願:『願今日師事於佛所設供養種種功德,將來獲得果報不虛。』
諸比丘!那時的羯里計轉輪聖王及眷屬眾等,即是現今頻婆娑羅王及其眷屬。以其供養阿囉曩毘佛舍利塔種種功德,當感得後世無數百千億劫受天上人間最上快樂。因其本願力故,現今能值遇如來、又作供養,所獲功德與供養阿囉曩毘佛平等無異。
諸比丘!一切眾生,造作惡業者,惡業果相續,造作善業者,善業果不斷;造作善惡夾雜之業,也是如此。諸比丘!一切眾生所獲果報,皆從所造作之業因而來,汝等當知因果不虛之理,並廣為大眾宣說。」
頻婆娑羅王於過去世作大善業,以其供養阿囉曩毘佛舍利塔之功德,感得後世無數百千億劫享受天上人間最上快樂。因其本願力故,現世得值遇釋迦如來,聞佛演說妙法,即遠離塵垢得法眼淨。如佛所說:「眾生之所作,善惡經百劫;因業不可壞,果報終自得。」因果真實不虛,行者當知此理,斷惡修善,廣積福慧資糧,以六度萬行之因華,莊嚴無上佛果,進趣菩提。
Line ID:@924qegto 歡迎加入淨覺苑官網
歡迎收聽「禪心世界」「您好!我是臨床佛教宗教師」頻道
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: https://open.firstory.me/user/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/comments
在忙碌的生活中,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,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;所以「僧敲月下門」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,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。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!歡迎您訂閱與分享
《佛說阿闍世王經.卷第一》佛受文殊菩薩教化發心因緣
佛告訴舍利弗:「過去無量劫前,有一尊佛,佛號勇莫能勝,國土名為無常。當時,有八萬四千位聲聞和一萬二千位菩薩共同聚會,勇莫能勝佛為他們宣說正法。」
佛接著說道:「勇莫能勝佛住世時,有一位通曉經書義理的比丘,名為慧王。有一天,慧王比丘到惟致國托缽乞食,乞得百味飯食和若干種食物。當時,有一位尊者的兒子名叫離垢王,乳母抱著他站在城門口。這個小孩遠遠地見到慧王比丘,便從乳母的懷抱中下來,下來之後,就抓著慧王比丘,請求給點東西吃,於是慧王比丘就拿了塊蜜餅給他。這個小孩嚐了之後,知道蜜餅美味好吃,就跟著慧王比丘走,完全不眷戀乳母;就這樣隨著慧王比丘來到了勇莫能勝佛的住所,向佛頂禮後,就坐在一旁。
此時,慧王比丘把乞食來的那缽飯食遞給這個小孩,要他拿去供養佛,於是小孩就用這缽飯供養了佛。勇莫能勝佛接受了小孩的供養,飯食立即充滿整個佛缽,而小孩缽中的飯食並未減少;小孩接著又用這缽飯供養了八萬四千位比丘和一萬二千位菩薩,各各皆得飽食,而小孩缽中的飯食仍然持續滿滿如初,沒有絲毫減少─這是佛用威神力讓這孩子心生歡喜。小孩蒙受自身供佛的功德力,對佛法產生無比的信心,於是走向前,站立於佛前,讚歎佛─以缽飯供養佛,佛缽中的飯食便即時充滿,而供養者缽中的飯食亦無有減少,即使供養了全部的比丘和菩薩,百味飯食仍持續充滿缽中。所以知道供養佛,供養者所擁有的東西並不會減少,且會更增加。供養佛者,功德能不斷累積增長。」
佛告訴舍利弗:「這孩子的這一缽飯食,經過了七天,仍然沒有減少,滿滿如初。勇莫能勝佛教導這孩子皈依佛法僧三寶,並為他授五戒,教令懺悔罪過,多作功德。這個孩子於是發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。這時候,小孩的父母到處都找不到他,最後也來到了佛所,他們頂禮佛後,坐在一旁。孩子見到父母親時,向前作禮,歡喜地說道:『我今日得了菩薩法,我發願要修行菩薩道,為什麼呢?因為能夠值遇佛住世,是難遭難遇。』接著又向父母說道:『我見到佛的三十二相和八十種隨形好,佛的智慧無所不遍,佛說的法度化了眾生。希望能讓我出家為沙門。為什麼呢?因為能值遇佛,實在是難遭難遇。』孩子的父母一聽,就說:『善哉善哉!隨順你的意願,只要你歡喜就好。就依你所祈求,滿你的願。我們也一樣發菩提心,追隨你求取正法,今當捨棄一切宅舍,效法你出家為沙門。』」
佛又對舍利弗說:「因為孩子的一番話,令父母和五百人都發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,並跟隨勇莫能勝佛出家為沙門。」佛接著說道:「當時的慧王比丘,就是現在的文殊師利菩薩;尊者的兒子離垢王,就是我的前身。當時文殊師利菩薩拿百味飯食讓我供養佛,我因為供養佛的功德而發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,所以文殊師利菩薩是教化我最初發起無上菩提心的恩師。」
公案中的尊者子─離垢王因慧王比丘的引導,以百味飯供佛,因此因緣,進而皈依三寶、受持五戒,並把握因緣隨佛出家修行,終至成就佛道。《佛說四十二章經》中云:「生值佛世難」,吾等在此末法時代,猶能值遇佛法,更當把握因緣,發無上菩提心,精勤行道,堅定道心,不退菩提,以成就佛道為究竟報恩。
小額贊助支持本節目: https://open.firstory.me/user/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
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: https://open.firstory.me/user/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/comments
在忙碌的生活中,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,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;所以「僧敲月下門」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,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。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!歡迎您訂閱與分享
《菩薩本生鬘論.卷第四.稱念三寶功德緣起第十二》
昔時,釋迦佛出現於世,為父王及大眾宣說觀佛三昧法門。佛相好莊嚴,具三十二相、八十種好,身相金色,普放光明。當時在會有五百位釋迦族人,因為過去業緣,所見為一暗灰、羸瘦的婆羅門,未能見佛莊嚴身相,因而號啕大哭,狂亂地自拔頭髮,撲倒在地,口鼻淌血。
佛見族人如此,安慰道:「你們莫再號哭!我告訴你們得此業報的因緣─過去世,毘婆尸佛入涅槃後的像法時期,有一位日月德長者,長者有五百個兒子,個個聰明多智,博通世間經籍。日月德長者信奉三寶,常向兒子們講說佛法大義,但是兒子們卻始終固守邪見,不願信奉佛法。後來,五百子同時身患重病,長者來到兒子們面前,垂淚說道:『你們過去一直被邪見蒙蔽,不信樂佛法,現在正被無常利刀切割,命在須臾,有什麼可作為依怙?現在你們就誠心稱念毘婆尸佛的聖號吧。』兒子們聽聞父親所言,即依父所教,虔誠稱念南無佛、南無法、南無僧,稱念完畢旋即命終。
由於至誠念佛的功德力,五百子得以投生於四天王天;天壽盡,因往昔邪見,還墮地獄,遭獄卒羅剎以熱鐵叉刺眼,受此苦時,憶起過去父親所教導,於是至心稱念『南無佛』,以此念佛功德,得以出離地獄,投生人道,雖得為人,但貧窮下賤;後來,得以值遇式棄佛出世,但只聞佛名,無緣見佛,乃至毘舍浮佛、拘留孫佛、拘那含牟尼佛、迦攝波佛等佛次第出現於世,也都只能聽聞佛名,無法親見。這五百子由於過去曾聽聞六佛之聖號,所以今世得與我同為釋迦族。」
佛告訴此五百族人:「佛身相端嚴,如閻浮金般光明晃耀,而你們所見卻是灰黑瘦弱的婆羅門,這是因為往昔輕慢、毀謗佛,堅持邪見而招致的深重業障。你們現在可稱念過去佛名、亦稱我名、彌勒佛名,及你們父親名字,稱念後即作禮,並於大德僧眾前,五體投地頂禮,發露懺悔過去邪見之罪。」
五百位釋迦族人依佛所教,至誠懺悔,懺悔完畢,宿殃消散,三業清淨,即見佛金色身,巍巍堂堂如須彌山,具三十二相、八十種好,光明無量。見佛莊嚴相好的五百釋迦族人非常歡喜,當下證得須陀洹果,並求隨佛出家修行;出家後,精進修道,漸次證得阿羅漢果,具三明六通、八解脫。
佛告訴比丘們:「我滅度後,若稱我名及諸佛名號,所獲福報無量無邊。」
佛接著說道:「阿難!汝觀佛於路上行走時,能使大地平坦,高凸與低凹之處都自然平整,佛走過後,大地即恢復原來相狀;佛行走於路上,路旁所有林木皆向佛傾側,這是樹神現身,向佛躬身禮敬,佛走過後,林木即恢復原來相狀;佛所行之處,所有丘陵、高低不平之處、土堆,以及地上的污穢不淨物、瓦礫、荊棘等,都會自然消失,地面清潔,並有種種香花舖地,異香芬芳;當佛輕踏於田間小路,無情的土地、草木,尚且向佛傾側以示恭迎,更何況是有情眾生。
為何會如此?這是因為佛在因地修菩薩道時,對一切有情眾生,不起傲慢心,謙遜有禮,令心生歡喜,以此善業,圓成佛道後,一切有情、非有情等眾,於佛行走於路上時,皆向佛傾側,低頭禮敬。又,往昔我曾以廣大資產,淨心奉施十方眾僧,以此因緣,而今成就佛果,所到之處皆平廣、莊嚴、潔淨。又,往昔與諸位聖賢一同修道時,皆樂於將路面整平、灑掃潔淨,並提供裝飾完善的房舍及備齊日用所需,於一切時,皆樂求佛道、利益安樂一切眾生,以此因緣,今成就佛果,所到之處,自然清淨。又,須彌山高廣八萬四千由旬,其在大海水面之下,亦是等量的高廣;鐵圍山高十二萬八千由旬,堅若金剛,不可破壞,而當佛入涅槃時,高廣之須彌山、堅若金剛之鐵圍山,亦都傾側向佛作禮。沒有知佛入滅而不傾側作禮者。
佛心清淨,離一切垢染,所行之處,佛足無污,且不傷蟲蟻。佛不著履,有三緣由:一是令修行人少欲知足,二是現足下千輻輪相,三是令見者心生歡喜。佛行步時,足離地面四寸,有三原因:一是悲愍地面蟲蟻,二是愛護地面新生小草,三是顯現佛神足。
諸位比丘們,應依佛所教,精進修行,以滅除諸苦。」
公案中的五百位釋迦族人,由於過去邪見,毀謗佛法之罪業,無能得見佛莊嚴身相,佛為說過去因緣,並教令彼等念佛、禮佛、至誠懺悔,而得消除宿殃,乃至隨佛出家修道,成就羅漢聖果。《十住毗婆沙論》云:「於諸福德中,懺悔福德最大,除業障罪故。」若能時時返照三業,覺察有過,即真心懺悔,進一步改往修來,發菩提心,精進行道,終能成就菩提道果。
小額贊助支持本節目: https://open.firstory.me/user/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
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: https://open.firstory.me/user/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/comments
在忙碌的生活中,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,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;所以「僧敲月下門」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,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。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!歡迎您訂閱與分享
《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.卷第二十五.毀呰語學處第二》
二牛聞愛語拉車得勝
有一次,佛陀對弟子們開示:「如果說了毀辱他人的言語,則現世所作的一切事業,都無法成就。」接著,佛陀為大眾說了一則故事。
從前,在一個村落中住著一位長者。長者養了兩隻母牛,一隻名叫「歡喜」,另一隻名叫「美味」。春陽時節,兩隻母牛各生下一隻毛色斑駁的小牛。小牛日漸長大,「歡喜」生下的小牛,有著廣長的牛角;「美味」生下的小牛,頭上卻沒有長出角來。於是長者便依據外貌,分別將兩隻小牛取名為「歡喜長角」、「美味禿頭」。兩隻小牛都長得十分壯碩、氣力飽滿,長者便讓牠們拉車。
一天,幾位駕車的人各自牽著牛到池邊飲水,大家聚集在一處,討論著誰的牛最強健有力。只見大家互不相讓,各個都說自己的牛力氣大。長者告訴眾人:「我的牛才是最厲害的,牠們力氣極大!」大家便問長者:「何以見得?」長者說:「可以讓牠們在陡峭的山坡上拉重車,如此便可證明。」於是長者與大家相互約定,打賭五百金錢。
隨後,長者牽著牛來到山坡下,呼喚兩隻小牛:「『歡喜長角』趕緊用力拉車!『美味禿頭』也快點向前拉!」沒有長角的「美味禿頭」,聽到主人用毀辱的字眼稱呼自己,便停在原地,不肯向前拉車。長者見狀,大為生氣,就用棍棒毫不留情地捶打美味禿頭。在旁的人不禁說道:「你這樣捶打這隻牛,難道是要殺了牠嗎?既然牠拉不動車,就放了牠吧!」長者因此輸了五百金錢,勃然大怒,又重重棒打了兩隻小牛,並將牠們綁在枯樹上。
能解人語的兩隻小牛,對長者說:「您過去如同父母一般照顧我們,現在我們到底做錯了什麼,讓您如此痛加責打?」長者回答:「因為你們害我輸了五百金錢!」
歡喜長角對長者說:「之所以會輸錢,是因為您說話不當,怎可歸咎於我們呢?」長者問:「我說話有什麼過失?」美味禿頭回答:「為什麼您要在大眾面前毀辱我,不用好聽的名字稱呼我,卻叫我『禿頭』?如果您能用好聽的名字稱呼我、不再毀辱我,我願意再到陡峭的山坡上為您拉雙倍重的車。您可以和同伴們立約,打賭一千金錢!」
長者說:「你們是想讓我加倍輸錢嗎?」小牛說:「只要您不在眾人面前毀辱我們,我們一定全力以赴。」
其後,長者和同伴們又在牽牛飲水時共聚池邊,大家依舊討論著誰的牛最健壯。長者信心滿滿地說:「我的牛所向無敵,牠們力氣極大!」大家都對長者說:「難道你又想再受罰一次?」長者對同伴說:「就算我又受罰了,對你們來說也沒什麼損失。不如就讓牠們再到陡峭的山坡上,拉雙倍重的車。這次我和各位打賭一千金錢!」
大家立下約定後,長者牽著牛來到山坡下,呼喚兩隻小牛:「『歡喜』趕緊用力拉車!『美味』也快點向前拉!」兩隻小牛聽了十分歡喜,使盡全力將沉重的車拉上山坡,來到坡頂平坦處,於是長者得勝、獲得一千金錢。
此時,虛空中有天神說偈云:
「雖有極重載,居在峻坂下;二牛心若喜,能牽出此車。
若陳順意語,二牛聞慶悅;牽車出不難,主獲千金賞。
是故常愛語,勿作逆耳言;若出愛語時,無罪常安樂。」
佛陀告誡弟子:「畜生道的眾生聽到毀辱之語,尚且會做出損害主人利益的事,更何況是人呢?是故比丘,不應當對任何人、乃至一切眾生,說出毀謗的言語。」
言語的力量不容小覷,若以惡言毀辱他人,則令人惱怒懷恨,諸事難成;反之,若以善語讚歎、鼓勵,則令人心生歡喜,不僅能成就眾事,亦能攝受眾生。菩薩常行四攝法,其中「愛語攝」,即是隨順眾生之根性,善言慰喻,令眾生充滿信心與歡喜,進而接受佛法教化,信受奉行,成就普度眾生的目的。學佛道者亦當如是,於日用中常行愛語、莫作毀辱,以此饒益眾生,廣結善緣,實踐自利利他的菩薩行。
小額贊助支持本節目: https://open.firstory.me/user/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
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: https://open.firstory.me/user/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/comments
在忙碌的生活中,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,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;所以「僧敲月下門」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,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。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!歡迎您訂閱與分享
《賢愚經.卷九.善求惡求緣品第四十九》
有一段時期,釋迦牟尼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法。當時提婆達多雖亦從佛出家,卻為名聞利養蒙蔽心性,造作三逆罪:於耆闍崛山推落大石、碎片傷佛足趾而出血,又於王舍城放縱黑象、欲加害於佛;率眾脫離僧團別立一派、破壞僧團和合;又殺害已證阿羅漢果的蓮華色比丘尼。提婆達多因自己故行殺生,恐懼將受惡報,而前去詢問外道六師,六師答以種種邪見,告訴他:「為惡無罪,為善無福;若信敬心生,則喪斷善根。」
阿難看到自己的兄長提婆達多為利養故造諸惡業,心中惋惜憾恨不已,悲傷懊惱、哽咽地稟白世尊:「調達真是愚癡!造不善業,破壞善根,使釋種受辱。」世尊告訴阿難:「提婆達多非但今世為貪圖利養而斷破善根,在過去世中也因貪圖利養而喪身失命。」
阿難向世尊稟白:「世尊!提婆達多在過去世中貪利喪身,其事如何?懇請世尊開示,我等願樂欲聞。」
世尊對阿難說道:「善聽!我當為汝等宣說。在往昔無量不可思議阿僧祇劫,於此南閻浮提有一波羅奈國。當時有位名叫摩訶夜移的商主,其妻自懷孕後,性情變得仁善柔和,懷胎期滿,生下一名男嬰,形體端正,父母對他愛念有加,於是準備美味佳餚,邀請親戚和相師共同歡慶,席間抱出嬰兒示眾,並請相師為他取名。相師問:『此兒受胎以來,有何瑞應之事?』商主回答:『其母懷胎後,自然變得慈心和善。』於是相師便為他取名『善求』。善求逐漸長大,好樂行善積德、慈愍眾生。之後商主之妻再度懷孕,這次她的性情卻變得惡劣,懷胎期滿,生下一名男嬰,形體醜陋,商主請相師為嬰兒取名。相師問:『此兒受胎以來,有何感應之事?』商主回答:『其母懷胎後,性情變得弊惡。』於是相師便為嬰兒取名『惡求』。惡求逐漸長大,好為惡事,恆生貪心,且心懷嫉妒。
善求、惡求兩兄弟長大後,與其他商人一同入海求寶,兩人各帶五百位侍從,先後出發。然而路途遙遠,行至中途,船上所備糧食即已用盡,經過七日,大眾都飢困將死。這時,善求與隨行商人,一同誠心向諸神祈禱,希望能得到救濟,度過飢乏之難。就在他們誠心祈禱後,遙見空澤之中有一棵枝葉茂盛的樹,便朝著那棵樹前行,發現了一池泉水。於是善求與眾商人又復以至誠之心,祈求諸神哀憫救護。誠心感動了神祇,現身告言:『斫去一枝,你們所需將自然出現。』眾人聽聞神祇之語十分歡喜,便將一樹枝斫下,果然有美味漿汁流出。斫第二枝時,有種種食物湧出,百味具足,大家紛紛承接、各個都得到飽滿。斫第三枝時,各種妙好衣服具現。斫第四枝時,湧現種種莊嚴寶物,大眾所需悉皆備辦。
不久,惡求及同行商人也到達此地,眾人依善求的方法,也都獲得滿足。惡求心想:『這棵樹光是樹枝就能湧出這麼多好東西,何況是樹根?我要砍倒這棵樹、挖掘樹根,這樣必能得到極妙上好之物。』惡求心意既定,便命人砍樹。善求聽聞此事,不禁感到氣憤懊惱,告訴惡求說:『我們中途缺糧、飢餓困乏,生命危在旦夕,幸蒙此樹相救,眾人才得以活命。你怎麼可以忘恩負義,懷此弊惡之念,想要砍伐此樹?』然而惡求並不理會善求的勸諫,還是執意伐樹掘根。
善求心繫此樹之恩,不忍見其遭受破壞,便率眾人返家。就在惡求將樹砍倒之際,出現五百羅剎鬼,將惡求及同行商人悉數食噉,他們的財物及同行伴侶,一切盡喪。」
佛告訴阿難:「當時的善求,是我的過去身;當時的父親,是我今生之父淨飯王;母親是我今生之母摩訶摩耶;惡求則是提婆達多的過去身。阿難!提婆達多由於貪求利養,不僅今生行不善事,過去以來,世世常造諸多惡業。我於往昔無數劫中,常與提婆達多為伴、共處,我恆以善法教之勸之,而他並不接受,反而對我心懷怨恨。」
阿難及在會四部弟子─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,聽聞世尊所言,心中悲喜交集,皆共勸勉、各自惕勵,頂戴奉行世尊的教誨。
貪求利養為害甚深,能令人遠離聖道、斷破善根、造諸惡業。經云:「愚者貪利養,不見其過惡;利養遠聖道,善行滅不生。」愚癡之人短視近利,為貪求利養造作諸惡,縱得一時的榮名、財富、權勢、地位,過後卻難逃惡報之苦,非但無利,反更增於禍害。行者洞悉利養過患,當善自省察,將種種貪著看破、放下;不求世間名利恭敬,但為自利利他、上求佛道、下化眾生,如是發心,如是行持,必能深入佛法大海,得究竟真實利益。
小額贊助支持本節目: https://open.firstory.me/user/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
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: https://open.firstory.me/user/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/comments
在忙碌的生活中,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,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;所以「僧敲月下門」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,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。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!歡迎您訂閱與分享
《菩薩本生鬘論‧卷第四‧出家功德緣起第十四》
佛陀住世時,王舍城中有位長者,名為福增,已年過百歲,齒牙皆衰,老弱無力,家中大小無不嫌棄。長者聽說出家功德無量,心生歡喜。出家的利益高於須彌山,比巨海深,也比虛空還廣大,為什麼呢?由於出家的緣故,未來能夠圓成佛道,三世諸佛沒有不是因為捨離紅塵俗家,出家修行而成就佛道的。
因此福增長者來到佛陀住所,欲求出家;可是,適逢佛陀遊化在外,於是便往舍利弗居所,舍利弗見他老邁,難以攝受,拒絕收為弟子。長者遍求五百羅漢,悉被拒絕剃度出家。
福增長者無緣出家,於是在精舍外放聲大哭;此時世尊從外回來,以種種教誨令他心開意解,隨即告訴目連尊者:「收福增為弟子,讓他出家,並為他授戒。」
長者出家後,由於年紀老邁,不能隨時做到迎送禮敬上座,許多先出家的年少比丘,就常用言語苛責他自恃年高防慢。他內心常為此感到煩擾,便想投水自溺,了結自己的性命。福增比丘來到岸邊,將袈裟脫下披掛於樹枝上,長跪向衣發下誓願:「我今不捨離佛、法、僧,只想捨此身命。我今生披衣出家,修持布施、持戒,精進誦經,希望將來捨身之後,得生富樂之家,而且眷屬和順,不為難我修行善法。常遇三寶,出家修道,得遇大善知識,教示我悟入涅槃之道。」發願後,便投身水中。目連尊者發現了,立刻以神通力救起,置於岸邊,問他投水自溺的原因,福增比丘據實以報。尊者思惟:「此人愚鈍、瞠恚若此,如果不以三塗惡報的怖畏攝化他,恐怕無法成就道業。」
當時目連尊者欲乘空而行,便令福增比丘專意執持袈裟一角,漸次遊歷到大海邊。看見一名容貌端正、剛往生的婦人,便有一條蟲從口中冒出,鑽入鼻孔,又從眼睛出、由耳朵入,尊者見此情景,帶著福增比丘離去。
福增比丘請問尊者:「此是何人?」尊者回答:「此是捨衛城中一位大商人的妻子,自恃容貌端正,不修福報、善法,仰仗著夫君的寵愛,損害一切;婦人與夫君相偕到此處,溺水往生,大海不納婦人屍身,屍體就漂至岸邊。婦人雖死,仍愛戀己身,因此轉生為此蟲,過後將入地獄,受無量苦報。」
尊者與福增比丘次第向前行,看見一名女子在大鍋中裝滿水,用柴薪燃火燒水,接著脫衣進入沸水鍋中,以致皮開肉綻,各自分離,身骨因沸騰的水剝離露出,盡暴在外,一遇風吹身形再度復原,女子便自取身肉而食。
福增請問尊者:「此是何人?」尊者回答:「舍衛城中有位優婆塞,崇敬三寶,恭請僧眾接受供養,並派遣婢女遞送妙膳美食。婢女每到隱蔽之處,就揀選上好佳餚,先行食用。主人察覺到了便詢問婢女:『妳有沒有竊取食物,私自食用?』婢女回答:『比丘們用完齋飯,將剩餘食物給我,我才食用。如果我先行食用,我發誓來世將會自食身肉。』由於這樣的因緣,此女先受華報,未來果報將在地獄。」
兩人繼續前行,看見一座高廣七百由旬的骨山,遮蔽了日光,海面因此陰暗黑漆。此時,目連尊者登上山頂,卻有大肋骨往來經行。福增請示尊者:「這是什麼骨山?」「你想知道的這座骨山,正是你過去的身骨!」福增聽了,全身毛骨悚然,冷汗直流,他禀白尊者:「我今聽聞和尚所說,極度哀傷,祈願和尚現為我說本末因緣!」
目連尊者說道:「生死輪迴沒有邊際,善因得善果,惡業受惡報,因緣果報絲毫無差。過去世,此閻浮提有一個聚落,物產豐饒,人民生活富強康樂。當時有位長者名為法增,篤信三寶,好行仁惠,不傷生害命,被人民推舉為聚落長官;自此數十年間,聚落安定太平,百姓安居樂業,都是仰賴法增的德行庇蔭,人民也敬重法增,如同自己的父親一般。
那時的法增或許因為閒暇無事,竟開始學習賭博,讓惡友得以接近,乘機灌輸他偏邪不正的觀念,使得法增荒廢政事。不久,聚落裡惡霸強橫,恣意妄為,處理訴訟案件所做的判決與刑罰,有失公允也不恰當。
有一次,吏士忽然呈上訴訟案件實情,適逢法增博奕不勝,無暇仔細閱覽,便直接下令處死。過後,詢問軍吏們:『罪犯如今人在哪裡?』軍吏回答:『已經處死。』法增聽了,立刻昏厥倒地,用水噴灑後才甦醒,流淚地說:『我所親愛的家人與人民,以及種種珍寶都將留在世間,唯有我一人,獨自入地獄!我今日輕率地處死罪犯,簡直就是旃陀羅這類的劊子手!』不久長者命終,投生作大海中的摩竭魚,身形長大七百由旬。」
佛陀曾經開示:「目連!若一切官吏仗著威勢,以不正當的手段,剝削人民的財物,乃至殺戮無數,命終多墮為摩竭大魚,為各類小蟲噉食身軀,魚身潰爛生瘡,一百里海水都被鮮血染成紅赤色。摩竭大魚一眠,歷時百年,睡醒便張口吸水,水勢湍急如同大河。
當時,恰有商隊乘船採寶,正值大魚張口,商隊船隻猶如飛行般地被吸了過去,在即將被吸入魚腹之際,商人悲傷地痛哭,同時稱念:『南無佛!』魚聽到佛名立刻閉口,不再吸水,水勢方止。由於佛的慈悲護佑,商人們才得以活命。摩竭大魚怕傷及眾生性命,忍渴而死,此時夜叉、羅剎及水神等,便爭著將魚身拖拽置於海岸。」
魚身在日曝雨澆之下,身肉消散只剩骨頭,就是眼前的這座骨山。目連尊者對福增比丘說:「當時的法增長者,就是你的前身,因為殺人的緣故,墮入大海成為摩竭魚。今生你既然重得人身,還不厭離生死;如果就這樣投水而死,將來必當墮入地獄,想出離就更加困難了。」
福增比丘看著自己的前身,聽聞目連尊者說法,生起怖畏生死之心,次第憶念所薰修的法理,專意思惟觀想前身,體解諸法無常之理,厭離生死,最終漏盡煩惱,證阿羅漢果。
目連尊者帶著弟子福增比丘結束遊行,回到世尊居所,歡喜頂禮如來。
佛法云:「假使百千劫,所作業不亡,因緣會遇時,果報還自受。」眾生因起惑、造業,受苦無量;業果如影隨形,無人可倖免,不僅僅是故事中的商人之婦、婢女及長者法增,即便神通廣大如目連尊者,昔日面對琉璃王滅釋迦族,運用神通將五百童男、童女送至天上,最終還是難抵業力,盡化為血水。所謂「解鈴還須繫鈴人」,要解脫業系之苦,唯有勤修戒定慧,真誠地反省檢討、懺悔改過,努力地斷惡修善,精進用功,方能了生脫死,自在無礙!
小額贊助支持本節目: https://open.firstory.me/user/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
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: https://open.firstory.me/user/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/comments
在忙碌的生活中,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,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;所以「僧敲月下門」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,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。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!歡迎您訂閱與分享
《大方便佛報恩經•卷第二》
一次,佛陀為大眾說法時,喜王菩薩請問佛陀:「世尊!菩薩識知眾恩,而自發菩提心;菩薩為報恩,所以教導一切眾生令發菩提心,請問世尊在過去生死流轉中,最初發起菩提心,是什麼因緣呢?」
佛陀回答:「在過去久遠不可計量的生死流轉中,我當時因為煩惱深重,身口意造了種種的惡業,所以墮入八大地獄之中受苦。八大地獄就是:阿訶訶地獄、阿婆婆地獄、阿達多地獄、銅釜地獄、大銅釜地獄、黑石地獄、大黑石地獄,以及火車地獄。墮在火車地獄時,我與另一人共同拉著火車,火車上坐著牛頭獄卒,咬牙切齒,瞪眼吐火,嘴巴、眼睛、耳朵、鼻子都在冒煙,身體非常巨大,手腳盤結,膚色赤黑,手中拿著鐵杖,隨時都在鞭打我們。我當時非常痛苦,努力拉著火車前行。
當時與我一起拉車的同伴身體羸弱乏力,因此落後了,牛頭獄卒便用鐵叉刺進他的腹部,用鐵杖鞭打他的背部,他渾身是血,血流成河,痛苦得大聲呼叫,叫喊著父母、妻子,但無濟於事。我那時見他受如此大的痛苦,心生憐憫,因生起慈悲心進而發菩提心。我為他向牛頭獄卒求情:『這個罪人實在是很可憐,令人同情,希望您能稍微憐愍他,不要再鞭打他了。』牛頭獄卒聽了,非常憤怒,隨即以鐵叉刺入我的脖子,當下命終,我因為發了菩提心,即刻脫離原應在火車地獄受百劫罪苦的業報,得生天道。」
佛陀告訴喜王菩薩:「當時拉火車的罪人,就是我的過去生,因為發了菩提心,而得速成佛道。因此當知,一切眾生髮菩提心的因緣,並非只有一種:有因為慈心、瞋恚心;也有因布施心、慳貪心;或者因歡喜、煩惱;或因為恩愛別離、冤家聚會;又或是因親近善知識、逢遇惡友;又或因見佛、聽聞佛法而發菩提心。所以應當知道,一切眾生髮菩提心的因緣,各不相同。喜王!應知菩薩知恩、報恩的事相因緣即是如此。」
佛陀說完後,在場的一萬八千人當下發起無上菩提心,有的得證初果,乃至成就四果阿羅漢,與會的天龍、鬼神、人及非人,亦發起欲成就聲聞果位、辟支佛果位的菩提心,聞法心喜,頂禮、右繞佛後而去。
《華嚴經》:「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。因於眾生而起大悲,因於大悲生菩提心,因菩提心成等正覺。」因知恩、感恩而生慈悲心、發菩提心,是菩薩行者修行學佛的初步。當遇逆境時,若能對於境界忍可於心,以慈悲心善護念他人,逆境、惡緣即是成道的助緣。
小額贊助支持本節目: https://open.firstory.me/user/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
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: https://open.firstory.me/user/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/comments
在忙碌的生活中,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,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;所以「僧敲月下門」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,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。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!歡迎您訂閱與分享
《撰集百緣經‧卷第八‧比丘尼品八》
昔日,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精舍時,當時城中有一位長者名叫修伽,擁有無量的財寶,娶了一位望族的女子為妻,並時常請人表演歌舞伎樂以娛樂妻子。長者之妻懷胎十月後,生下一名女嬰,這女嬰剛出生就會說話,而且家中百味飲食自然滿足。長者夫妻見此不尋常的情景,認為女嬰不是人,而是毘舍阇鬼,很害怕,不敢靠近她。女嬰見父母如此害怕,便合掌對母親說了一個偈:「願母聽我語,今當如實說,實非毘舍阇,及諸餘鬼等。我今實是人,業行相逐隨,善業因緣故,今獲如是報。」
長者夫婦聽了女嬰說的偈子,知道這些異像是女嬰過去善行的果報,便不再害怕,歡喜地趨前抱起女嬰,開始哺乳養育,並為女嬰取名為「善愛」。這時,善愛見母親歡喜,就合掌對母親說:「請替我請佛和比丘僧來家裡應供。」母親於是前去祈請,當佛與眾比丘到達時,家中百味飲食自然充足。善愛在佛前渴仰能聽聞佛法,佛即為她說四聖諦法,善愛一聽,心開意解,證得須陀洹果。
善愛長大後,向父母禀白想要出家修行的心願,父母因為疼愛,不忍拒絕,於是帶著善愛去到佛處,請求出家。佛對善愛說:「善來比丘尼!」善愛的頭髮自落,法服著身,成為比丘尼。出家後,善愛精進修行,證得阿羅漢,具三明六通、八解脫,受到人天的敬仰。
一天,佛帶領著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到其他國家遊化,走在一處曠野,到了用齋時間,佛便對善愛比丘尼說:「妳現在可以準備飲食來供養佛與僧眾。」善愛比丘尼於是取了佛缽,將缽拋向空中,缽中自然裝滿了百味飲食;如是依次取來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的缽,每個缽也都自然裝滿豐盛的食物。
阿難見此情景,驚嘆此事未曾有,於是向前請問佛:「這位善愛比丘尼過去生修了什麼福,以至於今生有這樣殊妙的果報,百味飲食應念即至,又能值遇佛,隨佛出家修行並得證道果?」
佛告訴阿難:「專心諦聽,我現在為你詳細解說。在賢劫中,波羅奈國有佛出世,名迦葉佛。一天,迦葉佛帶領著眾比丘入城乞食,次第行乞,來到一位長者家門口,當時長者正要宴請賓客,準備了許多美食佳餚,但客人還沒到。家中的一名婢女一見到佛與僧眾站在門外乞食,等不及禀告主人,立刻將準備宴客的食物全部拿來供養佛與僧眾。不久,客人來了,主人吩咐婢女去把準備好的美味佳餚端出來,婢女回覆:「剛才佛與比丘們在門外乞食,我把食物全數拿去供養了。」
主人一聽,非常歡喜,對婢女說:「我們今天能有因緣值遇此大福田,妳能把食物拿去供佛齋僧,真是太好了!從今天起就放妳自由,妳有什麼要求儘管說。」婢女對主人說:「如果真的給我自由,請讓我出家修行。」主人一聽,立即同意。於是婢女隨佛出家,成了比丘尼,在此後一萬年中,都精進修行,無絲毫懈怠,命終後不曾墮入惡道,而是投生在天上和人間,且百味飲食隨念而至。」
佛告訴比丘們:「當時出家修行的婢女,就是現在的善愛比丘尼。由於她當時精勤持戒,所以現世能值遇佛,隨佛出家修行並得證道果。」
比丘們聽佛所說,皆大歡喜,信受奉行。
布施供養功德不可思議。以清淨心念,至誠供佛齋僧,種下殊勝福田,並迴向出世修行的願心,成就了善愛比丘尼食隨念至的福報,以及能值佛出家修行的善果。菩薩行者應善能把握因緣,以清淨心、恭敬心布施供養三寶,令佛法廣化十方,助益有情,以此福德,上報四恩,下濟三有,同證菩提。
小額贊助支持本節目: https://open.firstory.me/user/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
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: https://open.firstory.me/user/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/comments
在忙碌的生活中,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,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;所以「僧敲月下門」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,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。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!歡迎您訂閱與分享